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多元化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研究

2018-07-19 11:58张荣荣
关键词:吸收能力高新技术多元化

徐 伟,刘 阳,张荣荣,刘 鹏

(济南大学 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一、引言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多元化对探索式技术创新是相生还是相克?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已经从国外经验可循的技术追赶阶段逐渐进入了前沿科技的“无人区”,国家创新体系需要通过发展高技术产业,寻求蛙跳式技术赶超的“机会窗口”,占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实现产业的迁移、转型与升级,从而完成技术追赶与超越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新熊彼特增长理论认为企业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是重新架构创新驱动发展新体系的动因*柳卸林,高雨辰,丁雪辰:《寻找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理论思维——基于新熊彼特增长理论的思考》,《管理世界》,2017年第12期。,因此,如何激发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突破原有的技术创新“引进、吸收、模仿”路径依赖,进行具有前瞻性、探索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是我国向技术引领战略转型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关键。

探索式创新是企业利用全新的知识和能力去尝试新的产品以及去开拓新市场,使企业进入到完全不同的技术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Jansen J P, Van Den Bosch F J, Volberda H W. Exploratory Innovatio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 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11):1661-1674.,是一种由好奇心驱动,以价值创造、市场标准为创新方向的“创造性的毁灭”式技术创新*柳卸林,高雨辰,丁雪辰:《寻找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理论思维——基于新熊彼特增长理论的思考》,《管理世界》,2017年第12期。。随着现代科技知识“多技术”和创新过程“复杂化”特征的日益凸显,技术多元化战略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逐步得到关注。技术多元化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在保持已有核心技术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将技术活动或研究范围拓展到多种领域,有助于企业进行多个不同领域的知识搜寻和多技术领域的“交叉创新”,并将获得异质性知识进行重组,分散研发风险,能够破除企业“核心刚性”*曾德明,孙佳,戴海闻:《技术多元化、技术距离与企业二元式创新: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17期。和“能力陷阱”*何郁冰,周慧,丁佳敏:《技术多元化如何影响企业的持续创新?》,《科学学研究》,2017年第12期。。Torrisi & Granstrand从技术创新战略的视角认为,探索式创新机会往往出现在核心技术边缘或交界的地方,技术突破路径选择成本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只能随着创新项目的推进而逐渐得到解决,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地探索、试验或吸收新技术,而且还必须掌握与自己的专业能力不同但又高度相关的技术知识,即通过技术多元化降低创新过程的复杂性。Hall & Soskice、Casper & Matraves对美国始终处于探索式创新前列的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美国流动的资本市场、灵活的劳动市场以及技术合约的灵活退出机制有利于企业异质性知识重组和利用能力的形成,创造了多元技术创新环境,因此促进了美国企业探索式创新的形成*Miozzo Marcela, Paul Dewick. Build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European Construction. Research Policy, 2002, 31(6):989-1008.。

我国作为新兴经济技术追赶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虽然是国家优先发展的创新主体,但是嵌入全球网络的程度低,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低,吸收能力弱*柳卸林,高雨辰,丁雪辰:《寻找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理论思维——基于新熊彼特增长理论的思考》,《管理世界》,2017年第12期。。技术多元化是提高了企业研发效率和技术吸收能力,推动了探索式创新发展?还是增加了创新驱动成本,抑制了探索创新的形成?另外,多元化技术的探索、选择及整合,依赖于企业的吸收能力支持。那么,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否会影响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绩效?等等,这些尚缺乏实证研究。目前国内学者主要针对单一产业领域技术进行了相关问题研究,如林明、任浩等探讨了电子行业上市公司技术多样化二元性与探索式创新之间的关系*林明,任浩,董必荣:《技术多样化结构二元平衡、企业内聚性与探索式创新绩效》,《科研管理》,2015年第4期。。曾德明等、陈立勇等以汽车行业为样本研究了合作企业间技术多元化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曾德明,张丹丹,文金艳:《基于专利合作的网络技术多样性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研究——网络结构的调节作用》,《情报杂志》,2015年第2期。*陈立勇,谢芳,曾德明,邹思明:《协作研发网络技术多元化、组织冗余对二元式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汽车企业面板数据》,《软科学》,2015年第9期。。但是,探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关系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本文进一步应用CiteSpace软件,针对我国CNKI数据库中探索式创新的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了分析,发现与探索式创新高度相关的关键词有“利用式创新”(46%)、“双元创新”(18%)、“企业绩效”(17%)等,很少有学者从技术多元化的视角分析高新技术企业探索式创新的驱动因素。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研究发现,学者们大多是基于环境*王林,沈坤荣,吴琼,秦伟平:《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15期。、战略*何建洪:《创新型企业的形成路径:基于技术能力和创新战略作用的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4期。以及动态能力理论*焦豪:《双元型组织竞争优势的构建路径: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11年第11期。的角度对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为了弥补以上研究不足,本文以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产业环境的视角,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之间的关系,并且探析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高新技术企业探索式创新活动提供相应借鉴。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

(一)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

企业技术多元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演化经济理论中,纳尔逊(Nelson)在多元化战略相关的研究中曾提出技术多元化的思想*Nelson R R. The simple economics of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9,67(3):297-305.。基于知识基础理论可知,企业本质上是各类知识的集合体。动态能力理论认为,技术多元化通过内部知识积累,能够有机整合不同技术的核心能力,推动企业技术领域的拓展和多样化技术组合的构建,通过知识杂交和跨领域应用以及对组织间知识溢出效应,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够帮助企业应对创新复杂性和环境动荡性的能力,从而提升创新失败的容忍性,进而推动企业在现有知识基础上产生新技术、新产品的探索式创新。资源依赖理论基于战略管理的视角认为技术作为企业特殊的资源,能够建立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若企业仅拥有单一技术能力,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并实现长期发展,因而技术多元化成为重要的技术创新战略*何郁冰,陈劲:《技术多元化研发现状分析与整合框架构建》,《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年第1期。。在新兴经济市场中,面对高风险和高不确定性的探索式创新,技术多元化带来的多样化资源能够减缓企业创新的风险和压力,避免企业陷入路径依赖,帮助企业在保持核心技术的同时拓展新的技术领域。但是,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可以发现,当企业技术多元化程度较高时,由于知识搜索风险与成本的约束,会倾向对自身技术相邻近领域的知识搜索,产生“本地搜索”倾向*Rosenkopf L, Nerkar A. Beyond local search: Boundary spanning,exploration,and impact in the optical disk industry. Strategic Mangement Journal,2001,22(4):287-306.,抑制了知识“远距离搜索”,形成路径依赖并陷入能力陷阱*Leonard-Barton D. 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1):111-125.,从而降低探索式创新驱动效率。另外,随着技术多元化程度的增加,选择、评估、搜索与整合外部新知识的成本,以及集成、协调和交流成本也会随之增加*Granstrand O. Towards diversification of Japanese industy. Resrarch Polity,1998,27(5):465-489.,分散了企业在某一领域技术的积累和创新精力,从而限制了其在特定领域的长期发展*Shin J, Jalajas D. Technological relatedness,boundary-spanning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impact of innovation:Evidence of an inverted-U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0,21(2):87-96.。同时,企业自身的认知能力局限性以及技术多元化战略带来的异质性知识融合,也会破坏企业组织间的异质性,使得企业能力杠杆和组合能力失去控制*Granstrand O, Oskarsson C. Technology diversification in’MUL-TECH’corpor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94,41(4):355-364.,企业无法有效协调整合现有技术资源,实现技术新突破,进而阻碍企业探索式创新。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呈“倒U型”关系。即技术多元化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的探索式创新,而到了一定阶段,技术多元化会阻碍企业进行探索式创新。

(二)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Mowery & Oxley提出,知识吸收能力是一种企业学习技能,即能够处理企业在外部获取知识的隐性成分并将其加以调整*Mowey D C,J E OXLEY. Inward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ompetitiveness: The rol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9:67-93.。Cohen & Levinthal 认为吸收能力源于企业研发投入与活动的积累,是企业自身识别和利用内部知识的能力。企业吸收能力作为企业本身的特质,能够促进内部积累知识的有效转化,优化组织知识结构,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新市场的拓展。当企业进行经营活动涉及的领域较多时,技术多元化将带来较高的知识异质性,要求企业具备较好的吸收能力来协调整合知识,对现有技术进行重组,进而通过知识的获取和重组创造出新技术或新产品;而当企业倾向于技术专业化战略,在特定核心领域实现发展时,其内外部具有相似的知识基础,吸收能力能够帮助企业获取外部知识,有效识别、整合和内化知识,减少企业的研发成本和整合新知识的成本,更快地实现协同效应为企业创造价值*刘岩,蔡虹:《企业知识基础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第10期。。

战略管理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战略使得组织对新技术探索具有更为明确的目标,能够更好地促进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获取和积累。Cohen等发现企业吸收能力强能够有助于企业准确的预测技术发展趋势*Cohen W M, Levinthal D A. Fortune favors the prepared firm. Management science,1994,40:227-251.,提高其投资的预见性,并且当企业吸收能力提高时其挖掘高价值新技术的能力也在增强,能够迅速识别并利用技术多元化策略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Daghfous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吸收能力强能够有效促进组织学习和研发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Daghfous, A..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Knowledge-intensive Best Practices.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2004,69(2):21-27.;赵红岩等对企业吸收能力分阶段探讨了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转化型阶段以及开发性阶段正向显著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赵红岩,蒋双喜,杨畅:《吸收能力阶段演化与企业创新绩效:基于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分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年第2期。。也有学者发现,企业吸收能力对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中介和调节效应,例如,张劲等研究表明企业技术多元化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吸收能力在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张劲,张卓:《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中国市场》,2015年第21期。;陈立勇等研究结果表明吸收能力正向调节技术多元化与绩效之间的关系*陈立勇,周舒凡,邹思明,曾德明:《技术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第3期。。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2:吸收能力在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吸收能力能够加强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和数据

本文选择2010—2014年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初始样本。研究期限为2010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为使结论真实可靠,本文在样本选择中尽量排除相关因素对数据的影响。因此在对样本的选择时考虑以下几点:(1)选取仅发行A股的公司,避免B股或H股之间的差异。(2)剔除各年度ST、ST*和PT公司和极端值公司。(3)剔除2010—2017年期间专利数为零的公司,最终研究样本为183家上市公司。样本公司的专利信息来自中国知识产权网的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其他研究变量的数据信息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WIND数据库以及巨潮资讯网(www.cnicfo.com)。

(二)数据样本特征统计

在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83家研究样本中,拥有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多的前四名的省份是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和山东省,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为31、27、27和17家,并且四个省份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总样本的一半。因此,本文以此四个省份为典型区域,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分析创新投入情况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多元化、探索式创新的区域特征。

图1显示了四个省份的研发和实验经费投入情况,其总体呈上升趋势,通过横向比较发现,山东省研发投入低于江苏省、广东省,高于浙江省,但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总体低于浙江省,即相对于江苏省、广东省和浙江省,山东省研发投入经费虽呈现增加趋势,但其研发投入强度有待加强;通过图2可以发现,山东省与江苏省、广东省的R&D人员投入差距由2010年持续增加,虽然2010—2013年其R&D人员投入数量比浙江省略高,但2013—2015年,山东省R&D人员投入趋于平缓,同时,浙江省研发与试验发展人员投入持续增加,并逐渐赶超山东省,两省之间R&D人员投入的差距逐步增大。

图1 研发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图2 研发与实验发展人员投入

图3显示了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和山东省2010—2017年火炬计划重点高新企业的技术多元化的情况。技术多元化水平的高低程度依次是山东、广东、江苏、浙江,且技术多元化都处于不断变化中,广东和江苏的变化幅度较为平缓,山东和浙江的变化幅度略大。图4表征了四个省份的探索式创新情况。浙江省探索式创新呈现较大波动,而山东省、江苏省和广东省探索式创新总体平缓。但2014年后,山东省、江苏省、广东省和浙江省探索式创新出现下滑现象,可能的原因是国家出台《国务院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和《科技部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实施中加强技术标准研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科发资[2016]301号),加强了科研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科技专项计划中强化技术标准。

图3 四个省份2010—2017年技术多元化情况 图4 四个省份2010—2017年探索式创新情况

图5报告了2010—2017年183家高新技术企业整体的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情况。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2010—2012年间,随着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多元化的提高,企业的探索式创新水平是呈现“上升—下降”趋势;在2012—2017年间,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的趋势是一致的,即随着技术多元化水平的提升,企业的探索式创新能力也随之增强,反之,技术多元化水平下降,探索式创新能力也下降。这就说明,适当地进行技术多元化有利于企业的探索式创新,随着企业加大技术多元化的投资力度,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会逐渐提升;而企业过度进行技术多元化会增加企业的研发成本,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企业的吸收能力是有限的,过多投入的技术多元化会造成资源冗余和异质性知识。同时,从图5中也可以看出,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的上升和下降的幅度并不一致。

图5 2010—2017年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整体情况

(三)研究变量与指标选取

1.被解释变量

探索式创新:探索式创新的测度方法主要为利用专利引用数据和利用国际专利分类号(IPC)*曾德明,李励,王泓略:《研发强度对二元式创新的影响——来自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年第1期。,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专利5年的时效期*Katila R, Ahuja G.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arch Behavior and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6):1183-1194.,本文利用第二种方法进行测度,即通过某专利是否在近5年进入某技术领域,对企业在某年某一专利是否属于新技术领域进行判断,其中国际专利分类号(IPC)前四位*Gilsing V, Nooteboom B, Vanhaverbeke W,et al. Network Embeddednes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Novel Technologies: Technological Distance,Betweenness Centrality and Density. Research Policy,2008,37(10):1717-1731.代表某一技术领域。具体计算方法:该企业该年度申请专利涉及的技术领域在过去5年未曾出现,则技术为Ti=1,否则为0,该年度的探索式创新为∑Ti.。

2.解释变量

技术多元化: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多元化常用的测量指标有Herfindahl指数*Garcia-Vega M. Does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Promote Innovation?: An Emprirical Analysis for European Firms. Research Polity,2006,35(2):230-246.*Chiu Y.C., H.C. Lai, T. Y. Lee, Y. C. Liaw.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Complementary Assets, and Performance.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8,75(6):875-892.*Leten B., Belderbos R., Van Looy B.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Coherence, and Performance of Firm.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7,24(6):567-579.和熵指数*Chen Y. S., Chang K. C. Using the Entropy-based Patent Measur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s of Related and Unrelated Technological Diveisification upon Technological Competences and Firm Performance. Scientometrics,2012,90(3):825-841.等,由于专利申请数据可以反映企业长期技术基础的变化*曾德明,邹思明,张运生:《网络位置、技术多元化与企业在技术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研究》,《管理学报》,2015年第2期。,因此本文借鉴Huang*Yi-Fen Huang, Chung-Jen Chen.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diversity and organizational slack on innovation. Technovation, 2010, 30(7):420-428.等的研究,采用Herfindahl指数的倒数衡量技术多元化程度。具体计算公式为:

TD=1/(∑i(Xi/X)2)

其中,X表示企业专利总数,Xi表示属于技术领域i的专利数,TD的值越大,表示企业专利分散在广泛的技术领域,企业的技术多元化水平较高;TD的值越小,表示企业的专利分布较为集中,企业的技术多元化水平较低。

3.调节变量

吸收能力:Cohen和Levinthal认为吸收能力源于企业源源不断的研发投入与活动,帮助企业获取、消化、转换和应用内外部知识。当拥有足够的吸收能力,企业不仅能把握更多机会,而且通过内部和外部渠道利用和开发技术的能力也越强*Helfat C E.Firm-specificity in corporate applied R&D.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 5 (2) :173-184.。因此,根据学者Cohen和Levinthal的建议,并借鉴樊路青等的做法*樊路青,刘雯雯:《“二元论”视角下的技术获取战略与吸收能力——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2期。,采用研发费用衡量企业的吸收能力。

4.控制变量

(1)企业年龄:组织竞争力会随着企业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杨洋,魏江,罗来军:《谁在利用政府补贴进行创新?——所有制和要素市场扭曲的联合调节效应》,《管理世界》,2015年第1期。,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影响力*肖挺,刘华,叶芃:《高管团队异质性与商业模式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服务行业上市公司为例》,《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8期。,因而对企业的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因此将企业年龄作为控制变量,用企业成立年份到该年的时间来衡量。

(2)企业规模:企业规模会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产生影响,也影响着企业对于外部资源的获取。企业规模大,一般情况下意味着容易获取外部创新资源*Chen C J P,Li Z,Su X,and Sun Z. Rent-seeking incentives,corporate political connections,and the control structure of private firms: Chinese evidence.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1,17(2):229-243.,本文采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企业规模。

(3)资产负债率:公司当年度的负债总额除以总资产表示。

(4)企业所处行业:行业分类采用所属证监会行业名称进行分类,由于样本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大部分是制造业,若将制造业企业全部归为一类,会丢失许多信息。因此,本文借鉴张庆垒等*张庆垒,刘春林,施建军:《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行业竞争互动的调节作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年第9期。的做法,采用制造业下面一级的行业类别作为哑变量。

具体变量如表1所示:

表1变量定义

(四)模型选择

为判断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本文进行了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p<0.01,所以拒绝原假设,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来分析技术多元化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具体模型如下: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本文通过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初步探究变量的变化规律,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1)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多元化以及吸收能力的平均值都普遍高于中位数,说明大部分企业技术多元化水平和吸收能力较高;探索式创新的平均值为1.7510,中位数为1.7918,平均值小于中位数,说明部分企业的探索式创新水平并不高。(2)技术多元化的标准差为4.7130,标准差较大说明样本间多元化程度差异性较大;探索式创新的标准差为1.1203,标准差较小,说明其离散程度较小,分布较均匀。(3)企业吸收能力的最小值为35403,最大值为1.30e+10,极差较大说明企业之间的吸收能力存在着较大差异。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的相关系数为正(β=0.3960,p<0.01),企业吸收能力与探索式创新的相关系数也为正(β=0.1617,p<0.01),初步认为技术多元化有利于企业的探索式创新;企业吸收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企业探索式创新能力水平提升。(2)在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与探索式创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企业年龄与探索式创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另外,考虑到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进行了多重共线性诊断,检验结果表明,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10,因此,可以认为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表2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二)回归分析

表3显示了各模型对假设H1和假设H2的检验结果。本文借鉴张庆垒、刘春林和施健军的模型构建方法*张庆垒,刘春林,施建军:《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行业竞争互动的调节作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年第9期。,在模型Ⅰ纳入了企业年龄、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以及企业所处行业。模型Ⅱ将技术多元化对探索式创新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技术多元化的二次项对探索式创新Explore有显著的负向影响(β=-0.9213,p<0.01),说明了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随着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多元化水平的提高,相应地,探索式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但当探索式创新能力增大到一定程度,继续提高技术多元化的水平,则会阻碍企业进行探索式创新,因此假设H1得以验证。模型Ⅲ将吸收能力与探索式创新二次项的交互项纳入模型,检验了吸收能力对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吸收能力对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的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β=-0.0961,p<0.01),说明企业吸收能力会加强技术多元化对于探索式创新的“倒U型”关系,因此假设H2得以验证。

表3固定效应面板回归假设检验结果

(三)进一步研究

Garcia-Vega认为产业环境会直接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范围选择*Garcia-Vega M. Does technology diversification promote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for European firms. Research Policy,2006,35(2):230-246.,贾军也验证了产业环境直接影响到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范围选择*贾军,张卓:《企业技术范围选择:技术多元化还是技术专业化》,《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第11期。。那么在不同的产业环境下,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着差异性。为此,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将产业环境划分为稳定型与动态型两种产业环境*杨林:《创业型企业高管团队垂直对差异与创业战略导向:产业环境和企业所有制的调节效应》,《南开管理评论》,2014年第1期。,进一步探讨了不同产业环境下技术多元化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其中,稳定型产业环境的上市公司涉及以下行业:食品、材料;纺织、服务、皮毛;材料、家具;石油、化学、塑料、塑胶;机械,设备,仪表;建筑业;交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共158家样本公司。动态型产业环境的上市公司涉及以下行业:电子;金属,非金属;医药、生物制品;共25家样本公司。实证结果显示:在稳定型和动态型两种产业环境下,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仍是“倒U型”关系(β=-0.9655,p<0.01;β=-0.6956,p<0.01),与前文所做的在控制行业前提下的回归结果一致。说明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即使企业处于不同的产业环境,技术多元化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关系是一致的。

表4不同产业环境检验结果

进一步借鉴鲁桐、党印*鲁桐,党印:《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分行业比较》,《经济研究》,2014年第6期。的分类方法,将样本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所涉及的行业按资源要素密集度进行分类,分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以及综合型。实证结果显示: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呈现“倒U型”关系(β=-1.8803,p<0.01;β=-0.5920,p<0.01);在综合型行业中,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β=1.0845,p<0.01)。

表5不同行业聚类检验结果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研究增加企业盈利能力(总资产净利润率ROA)作为控制变量,对样本重新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仍呈现“倒U型”关系,企业吸收能力正向调节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的“倒U型”关系。研究结论未发生变化,表明本文研究结论比较可靠。

表6稳健性检验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火炬计划企业2010—2017年的数据为样本,通过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分析,探讨了技术多元化对于探索式创新具有的影响和关系,得出以下结论: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之间存在最佳效用区间,当企业技术多元化程度低于最佳效应区间时,加大技术多元化的程度可以促进企业的探索式技术创新,但是,当技术多元化程度超过最佳区间时,技术多元化会抑制企业探索式技术创新;企业吸收能力对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之间的“倒 U型”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即提高企业吸收能力有利用于企业发挥多元技术的广度,获取技术战略的优势,强化技术多元化与探索式创新之间的“倒U型”关系。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对策:

(一)企业在促进探索式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进行适度的技术多元化的拓展和实施

技术多元化可以使得企业实现多个领域知识的寻找和转换,进行资源的整合,迸发出强大的创新活力,进而实现探索式创新成果的转化,同时还可以通过技术多元化获得技术间的协同效应。然而,过度地进行技术多元化,会增大企业的研发成本,而且企业的吸收和转化能力是有限的,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优势的发挥,同时过度的技术多元化还会破坏企业的一致性,导致企业的组合能力失控。因此,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关注行业“高、精、尖”核心技术,技术多元化战略的实施要围绕核心竞争战略领域,为探索式创新突破奠定基础,同时,要考虑投入产出比,使得技术多元化达到一个恰当的水平。

(二)技术多元化对企业探索式创新的影响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

企业在不断拓展技术领域的同时,还需要提高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将吸收能力的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组织各种跨部门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知识与信息分享活动,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与合作氛围,以培养和提高员工的知识获取、消化、吸收和应用能力以及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探索、转化和利用能力,促进企业探索式创新的形成。同时,企业的各级管理者需要重视组织知识获取渠道和平台的建设,与政府、行业协会、外部客户、供应商、高校和一些中介服务机构等建立技术交流和信息沟通渠道,建立稳定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进而可以进行多样性知识的选择和技术识别获取的开展。

(三)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机制建设,积极引导科技创新的方向

一是要加快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保证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二是要加大对创新投入与开发的强度,包括R&D投入强度,科技人员占比等,以此保证企业吸收能力的逐渐提高,增强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建设,从而促进科技创新产出;三是要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四是要健全技术服务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活力,保障技术创新的质量;五是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科技和经济的融合,提升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协同创新机制。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高新技术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在跨境并购中的价值评估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
吸收能力研究进展评述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