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冬琴,陈 敏,彭晓铃,何 月,郑智博
(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微时代”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了时间的碎片化[1],大学生又是受影响最大的人群之一。所谓碎片时间就是没有被安排使用的、零散的、无规律的,或者比预计时间提前完成某项事情后富余出来的时间。如何管理大量的碎片时间是一门新兴而实用的学问,医学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比较课业负担较重,因此,了解医学生碎片时间使用现状,进而指导帮助医学生碎片时间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齐齐哈尔医学院各专业5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其中女生303人(60.6%),男生197人(39.4%);大一学生60人(12%),大二学生20人(40.2%),大三学生183人(36.6%),大四学生47人(9.4%),大五学生9人(1.8%)。
1.SWOT分析法。分析碎片时间管理现状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和概括,提出对策。
2.自制调查问卷。(1)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类别情况等。(2)主要内容为调查对象对碎片时间使用自我评价、利用期望值和对学校引导与使用App管理工具的期望等。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有效问卷100%。
调查所得资料建立数据库,本研究采用EpiDate 2.0建立数据库SPSS 17.0进行处理分析,均数±标准差用于统计学描述,采用列联表分析,卡方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医学生碎片时间杠杆效应可主导其发展方向。即优势+机会充分结合促进大学生时间管理习惯养成,从而克服碎片时间管理的抑制性(劣势+机会)、脆弱性(优势+威胁)、问题性(劣势+威胁)(见表1)。
表1 医学生碎片时间管理现状SWOT因素分析
碎片时间管理是否有必要与学校引导、时间管理习惯和对App管理工具的使用期望的列联表分析和卡方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对碎片时间管理必要性持三种态度的大学生针对学校是否参与引导的认识有差异(P<0.001),结果表明认为有必要进行碎片时间管理的被调查者中占72.6%,支持学校介入引导教育,而不能意识到碎片时间管理必要性的学生对学校引导抱有极低期望。因此,学校教育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对于App使用有无必要,也同样表现出显著差异(P<0.001),在被调查者中有53.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使用App管理工具,对碎片时间能引起较高重视,对管理工具的使用抱有相对较高的期望。在被调查者中74.6%的大学生没有时间管理习惯,而在碎片时间管理必要性持三种态度的大学生中,有无时间管理习惯的大学生分布有差异(P=0.020)。对碎片时间管理是否有必要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几乎无时间管理习惯,这表明这部分学生对自身时间无合理计划安排。
表2 碎片时间管理必要性与各项目关系
高意识状态下,客观引导与主观约束效果更明显。互联网全球化致使碎片时间不可避免,个体对时间的态度、计划和利用等认知特点是个体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2]。调查发现,近80%的医学生已意识到碎片时间的存在,并且重视碎片时间的各种应用。提高意识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自我约束的主观能动性更强。医学生自身合理制定个人计划,学习多种碎片时间管理方法,采取多种办法促进碎片时间管理。
强主观性和弱行动力阻碍时间管理习惯养成。碎片时间利用的不可控和随机性因个体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有一定趋向性。调查表明医学生碎片时间多使用于消遣娱乐、浏览资讯(多通过手机和iPad);时间利用落实于行动力上就极度欠缺,不能“知行合一”。因此高校要加强引导,有学者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时间的改善效果显著[3],团体辅导是一种促进自我成长的有效干预方法[4],可以促进学生碎片时间管理习惯养成。
长尾效应下,多向化利用碎片时间蕴藏巨大潜能。零散的碎片时间充分利用所带来的收获并不差于集中的时间[5],此次调查中有60%被调查者一天中碎片时间之和超过1小时,并将其用于自我喜好的事情(如:发展兴趣爱好、提高生活技能、学习专业知识、了解新闻时事等),被赋予很高的期望值。医学生因学业负担重,因此,要引导学生自身要重视碎片时间安排与利用率,可以通过阅读时间管理书籍、制作时间表、尝试使用时间管理移动平台,和多种时间管理App工具等。
碎片时间具有零散性、不确定性和时长限制等特征。因碎片时间分布广泛,无特定的时间段,容易造成学生从心理上淡化时间的重要性,导致碎片时间失去管理和利用率低下。因此,高校应加强指导,建议开设时间管理的选修课,实行团体辅导,进行多样化的碎片时间管理训练,提高学生碎片时间管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