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耀旺
晋剧《王家大院》是一出现实主义的力作,剧作家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诗意的结合起来,巧妙地将典型人物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之中。该剧以灵石县静升镇王家大院厚重的文化内涵为情感积淀,以儒家文化中个体价值选择为精神主线,构建出传承好家风、建设家庭文明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图景。
晋剧《王家大院》十分重视典型环境对人物塑造的作用。恩格斯曾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剧中,典型环境小而言之是王家从严治家和对家国一体思想的自觉遵守;扩而充之则展现出个体在封建中央集权社会即将土崩瓦解的时代背景下,对民族和国家的担当与道义精神。
就剧本的外在层面而言,典型坏境的塑造主要得益于舞美的精心设计。整个舞台布置极具地域特色,由内而外无不散发出宅门大院强烈的森严、端庄之气,呈现出山西建筑独有的古典风格和人文特色,让观者如临其境,沉浸在一片肃穆的氛围之中。第一场“开锁明理”中,背景用对称式构图,以正厅门前的对联为主体,对联横批“木本水源”,侧批“木有本其枝始茂,水有源其流乃长”,以此来奠定了王家崇古守德的家庭文化基调。生活在王家大院的后辈子孙无不沐浴于祖训家风的熏陶之中,时时刻刻提醒和观照自身。这也为王崇礼洗心革面、决心痛改前非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特征。再往外,则是伫立在王家大院门前的两尊石狮子。这不仅表现出王家名门望族的身份地位,而对于族人也具有一定震慑和警醒作用。创业容易守业难,石狮子与族人一样是家族兴衰的见证者与守望者。这种真实恢弘的舞台布置再现出位于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的王家大院,是我国建筑艺术的文化瑰宝。
就剧本的内在层面而言,全剧以王家治家理念、家规家风为切入点。借王家发家史、家庭管理的故事,引发出个体从伦理道德层面对于家庭和国家的反思,从而达到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艺术效果。编剧将家族命运卷入山河破碎、国将不存的时代洪流之中,展示出晋商众志成城、鼎力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在第四场“捐院救国”中,国难当头,众晋商在王崇仁的召集下于王家大院汇聚一堂慷慨赴义、共赴国难。王崇仁力排众议,坚持用王家大院做抵押为国家筹粮捐款。王崇仁便是这样身体力行,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展示出王氏家族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王家大院此时也由一个普通的物质空间升华为永恒流传的精神家园。这个大院是晋商文化的重要遗存也是民族品格的重要印记。
儒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胎记”,延续了几千年的儒家学说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生活文化的主流与核心。晋商深知儒家文化对于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从儒家文化中广泛地汲取营养。即使在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极大压低商人地位的封建社会中,晋商仍流传下“儒商”的美名,成为我国商业建设中的重要一脉,并在我国精神文化建设中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晋商的儒家文化品格首先体现在个体的“修身”“齐家”观念。儒家文化极力倡导个体通过修身养性来使自己的品性臻于完美的境界和状态,如“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单从王氏三兄弟的名字(王崇仁、王崇义、王崇礼),便可窥见王家对于儒家文化的推崇。《中庸》载:“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晋商深刻把握到“诚”的精髓,不仅在商业场上以诚为本,在待人接物上更是以诚为贵。“八十斤豆腐,卖不完不罚,卖多了罚薪两成。”这就防止了王家做生意在秤上作弊,反映出王家的厚道公正。当王家各地商铺票号在动乱年代,经营惨淡之时,面对士绅小民持银票兑银,王崇仁坚持“宁亏王家、绝不亏民”的诚信担当精神。在治家过程中,开场的开锁庆典便由王诚的开场白开宗明义地介绍了王家的祖训:“治家以德,处世唯仁。尊孔孟,习诗礼,勤耕读,莫荒嬉,子孙若违,庭仗责之。”于是在第二场的“戒毒治家”中,先让我们看到的是王家的尊老有序,尊重族长的权威,将族长置于家族的最高地位。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王家对于子孙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王家是以儒家的礼教来严格治家。
有了“修身”“齐家”的基础之后,晋商便开始践行“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都是士人对于家国天下的热忱关怀之情。晋商秉承对于家国的忧思情怀,在国难之际,不改初衷,以个体对于国家的责任意识投身于救国存亡的伟大实践之中。以王家为代表的晋商们不仅筹粮捐款,更身体力行的保家卫国。风雪地里,他们身兼粮草抗敌救国,他们的身影像雪中寒梅、空谷幽兰,传来清香阵阵。
导演通过对舞台意象的组合拼贴,深刻挖掘出道具意象的象征意义与多元文化内涵,以此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借助于原生态、可视性的画面反映出历史性与时代性的人文品格。晋剧《王家大院》具有象征意蕴的道具意象很多,豆腐与扁担的处理独具匠心。
豆腐与扁担贯穿全剧始终,在欣儿12 岁开锁礼上,王崇仁要求祭拜祖传信物“扁担”,以此教育儿子尚俭立德、守诚践诺。“鼓打三更磨豆腐,黎明挑担离家园。”这是王家创业和发家的起点,重视豆腐与扁担也就是尊重祖先用血汗积攒起来的一瓢一饮。“扁担”还是王家的精神命脉,在王崇仁眼里“扁担”就是责任与担当,既肩负着家族的兴衰荣辱,又肩负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对于剧中不同的个体心灵而言,“扁担”又代表了不同意义。在王崇仁眼里,“扁担”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精神;在胡耀宗眼里,“扁担”是“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报恩精神;在王崇礼眼里,“扁担”则是“求财恨不多”的金钱财富。“豆腐”的多次出现,则表现出王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家庭理念。“豆腐宴”是王家忆苦思甜的象征,让后辈谨记“创业之艰难,守成之辛劳”。“比豆腐”的失败,则是胡耀宗借豆腐告诫王家暗伏危机、违背祖训。因此“豆腐”是王家的脸面,是王家对公众的信誉;而“扁担”则是王家的脊梁,是王家向上向善的旗帜。豆腐与扁担譬则珠也,穿云入雾,总不离乎珠。
国破家安在。从个体角度的忧国爱民出发,再上升到家族对于生民立命的使命与人文关怀,这是历来戏剧家的创作理念与艺术追求,也是艺术家构建和谐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晋剧《王家大院》以家庭管理为镜,反射出个人、家庭、国家命运的息息相通。不仅有利于提高观者见贤思齐的文化品格,也有助于呼唤传统儒学中社会担当精神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