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吴志强
生物文字论述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性题型,近几年全国卷的高考生物试题对文字论述题的考查力度越来越大。对这种题型多数考生会感到难以应对,对多数教师而言,这种题型是很难进行策略性讲解的。对于如何帮助学生在应试中准确做好生物文字论述题,其实是有技巧可寻的。下面笔者将对此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生物试题在解答之初,务必要仔细审题。审题是答题的基础,是努力领会命题者出题意图的直接方式。通过对试题所提供信息的掌握和分析,读懂试题,明确试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在审题过程中,找出题中的关键词,并在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逐步建立起逻辑关系,直至得出并准确描述出正确答案。如果题中有图和表,将题目与题图、题表结合分析。
【例1】(2016年,全国卷Ⅰ,第30题节选)为了探究生长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某品种植物的盆栽苗分成甲、乙两组,置于人工气候室中,甲组模拟自然光照,乙组提供低光照,其他培养条件相同。培养较长一段时间(T)后,测定两组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即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3)播种乙组植株产生的种子,得到的盆栽苗按照甲组的条件培养T时间后,再测定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得到的曲线与甲组的相同。根据这一结果能够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分析】本题第(3)问属于一种简单的文字论述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仔细审题不难发现,试题题干已知条件有①实验目的,即探究生长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②实验的基本思路,即甲组模拟自然光照,乙组提供低光照,其他培养条件相同;③实验结果,即图示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而第(3)问创设了新的情景,给出新的已知条件“乙组植株的子代,按照甲组的条件后,得到的曲线与甲组的相同”。试题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根据这一结果能够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什么,所以,考生在解答本题时,不是寻找“实验结果:图示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与“结论是什么”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是“乙组植株的子代,按照甲组的条件处理后,得到的曲线与甲组的相同”与“结论是什么”之间的逻辑关系。
因此,教师在试题讲解中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题中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出导致曲线图中甲、乙两组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光照强度不同,即甲组模拟自然光照,乙组提供低光照;播种乙组植株产生的种子所得到的盆栽苗按照甲组的条件培养T时间后,其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曲线与甲组的相同。继续引导学生将“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看作是性状的一种表现,性状又是由环境和基因共同决定的。于是,建立起“结果”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据此能够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乙组光合作用强度与甲组的不同,是由环境因素——低光照引起的,而非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
生物学试题具备严密的逻辑推理性。因此,答题时一定要在审题基础上认真思考推理,进而得出正确答案。
生物文字论述题往往会以教材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为基础,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作答。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努力搜寻教材相关知识内容,这是论述题作答的关键。答题一定要有依据,很多信息题背景虽新,但考查的知识点却落脚于教材,所以,一定要用好题干中的关键词,并转化成教材中学过的知识而进行破题。
【例2】(2017年,全国卷Ⅰ,第29题)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试题分析】本题是典型的生物论述题,突出高考考试目标与要求中的实验与探究能力,即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运用。同时试题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要求考生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这道题提示的关键词有很多,如甲、乙两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宿主细胞、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等。仔细审题之后发现,本题实验的考查与教材中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相似。但是在作答时,不能一味地套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如有学生的答案中出现离心、上清液、沉淀物等文字,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教师在讲评本题时,或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将试题中的实验思路与教材中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思路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思路是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彻底分开,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单独地、直接地观察DNA和蛋白质的各自作用,从而判断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按照这样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回归到本题中。试题已知①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②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③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目的是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也就是说,这种新病毒的类型不是DNA,就是RNA。因此,学生需要对这两类核酸进行判别。联系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思路,也就是将DNA和RNA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后检测,才能得出结论。标记哪种物质呢?是元素还是某种化合物?无论DNA还是RNA,元素构成是一样的,因此元素标记就排除了。如果缺少这步思考,整个思路就会出现大问题。从化合物组成上看,DNA和RNA有两点不同,即五碳糖和碱基组成不同。组成DNA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组成RNA的五碳糖为核糖,DNA有碱基T无碱基U,RNA有碱基U无碱基T。试题中的第②个条件其实是一种暗示,即碱基是一种稳定的标记化合物。因此,应该从碱基角度来区分DNA和RNA,而不是利用五碳糖。用什么方法标记呢?题干的第③个条件: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又一次给出提示。如何将病毒的遗传物质带上放射性标记?这涉及病毒的培养。病毒是完全营寄生生活的,只能利用活的宿主细胞进行培养。基于以上分析,整个试题的思路就清晰了。实验设计两组,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生物文字论述题一般都有一个核心思想。首先,找出这个核心思想,确认试题涉及的知识点与教材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其次,要立足材料,联系教材。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联系准确,解题的大方向便明确了。最后,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进行相互对照处理。
生物文字论述题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答案的呈现上。这个落点直接体现学生能否准确、恰当、完美地回应命题者的意图。因此,书写描述性答案时,不要想什么写什么,想到哪写到哪。首先,根据问题整理思路后,在稿纸上写出关键的、能体现要点的词语;然后,根据这些词语组织语言进行描述,这样就可以避免答题漏要点,或者描述不清。
【例3】(2017年,全国卷Ⅰ,第30题)植物的CO2补偿点是指由于CO2的限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环境中的CO2浓度,已知甲种植物的CO2补偿点大于乙种植物的。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正常生长的甲、乙两种植物放置在同一密闭小室中,适宜条件下照光培养,培养后发现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都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甲种植物净光合速率为0时,乙种植物净光合速率_____________ (填“大于0”“等于0”或“小于0”)。
(2)若将甲种植物密闭在无O2、但其他条件适宜的小室中,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植物的有氧呼吸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因素等知识。题中设问有两个“原因是”,属于生物文字论述题。试题难度其实并不大,但是从学生作答的结果看,多数学生是在答题不规范上丢分的。(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光合作用消耗CO2,CO2浓度下降,使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由于甲种植物的CO2补偿点大于乙种植物的,故当甲的净光合速率为0时,此时CO2浓度大于乙种植物的CO2补偿点,故乙种植物净光合速率大于0。所以试题中的第一个“原因是”的答案是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的量,使密闭小室中CO2浓度降低,光合速率也随之降低。而一些不规范答题或不完整的答案有“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吸收CO2”“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的量,使密闭小室中CO2浓度降低”“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的量,光合速率也随之降低”等;(2)若将甲种植物密闭在无O2、但其他条件适宜的小室中,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植物的有氧呼吸增加。植物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净光合速率大于0,随着时间越来越长,氧气浓度逐渐增大,故有氧呼吸速率增加。所以,第2个“原因是”的答案可表述为甲种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释放的O2使密闭小室中O2增加,而O2与有机物分解产生的NADH发生作用形成水是有氧呼吸的一个环节,所以当O2增多时,有氧呼吸会增加。这一问的不规范答题或不完整的答案有“甲种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O2,有氧呼吸会增加”等。
从这些不准确的表述中,不难看出这些学生能理解其中的原理,但是表述没有逻辑或不能很好地使用专业术语,都成了丢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生物文字论述题的作答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答题的字迹要工整清楚,字距要适中,不可太挤、太满、太乱。一般要做到“四化”,即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整洁化。要点化时要据分定点,每个设问都有一定的分值,按照分值的大小来确定答案的层次和详略。分值大,要详尽回答;分值小,则要简答。同时,解答要按顺序,完整而有层次。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回答,作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直接影响得分。
作答的语言表述要规范。要重视学科专业术语的运用,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尽量避免因表述不规范造成的失分。另外,要注意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避免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答题时尽可能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在保证题目会做的前提下,要尽量杜绝错别字。例如,有学生将“物质循环再生”中的“再生”写成“在生”,“有氧”和“无氧”中的“氧”写成“养”等。
通过对生物文字论述题的作答过程中几点技巧的总结,笔者发现细节决定成败,教师除了常规教学以外,还需要注意对学生解答试题过程中的某些细节的培养。如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平时读书时要读给别人听,这样在审题时不容易漏字,训练学生提取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理清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句的能力。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重视主干的基础知识的落实。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生物学知识,真正落实生物核心素养,不能简单的死记硬背。引导学生书写答案要准确,不答无关的语句。要主次分明、把握要点,主要问题详细叙述,即答出关键点;次要的问题也要作答,但是要简单些;无关的内容不要作答,因为有时不但没有帮助,反而会适得其反。帮助学生养成准确的用词习惯,答题要尽量使用专业术语,不能用自己的话来代替关键词。平时的训练中,要关注学生是否有错别字等现象,如果出现要及时提醒和强调。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大胆设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这些能力的文字表述的落实,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容应对高考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