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换气”在竹笛演奏作品中的应用

2018-07-19 00:54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
民族音乐 2018年3期
关键词:笛子竹笛换气

■李 阳(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

竹笛承载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古老乐器,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的几根骨笛可以推测出,笛子距今已经有8000~9000年的历史。古时,笛子主要用于军乐演奏,而到了宋元时期,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繁荣和发展,竹笛成为戏曲伴奏的主要乐器之一。在20世纪以前一直是以伴奏乐器的形式出现在舞台,直到1953年冯子存先生首次将竹笛以独奏的形式搬上了舞台,对竹笛艺术未来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竹笛艺术不断的繁荣和发展,竹笛作品也越来越丰富,有时作曲家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中的音乐情绪,希望将一个乐句演奏得更连绵,但却受到人体自然气息对吹奏造成了限制,而不能够随心所欲地运用气息进行演奏,从而使竹笛在演奏技巧的运用和音乐表现力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难题,50年代著名笛子演奏大师赵松庭先生借鉴了唢呐的演奏技法循环换气法,将其成功地应用到竹笛演奏中,从而解决了竹笛因气息不足而无法吹奏“超长音”的难题,增强了竹笛的表现力,推动了竹笛演奏技巧的发展。在赵松庭先生不断地实践和传授,循环换气技法在竹笛演奏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表现力也得到了不断地增强。随着竹笛艺术快速发展,演奏技法的不断成熟,作曲家为竹笛创作了大量的近现代作品,演奏的技法更为复杂和多样化。为了更好地表达音乐内容,“循环换气”作为高难度的演奏技巧被作曲家广泛地应用,也使得该技巧得到了较好地推广,丰富了竹笛艺术的演奏魅力。

■“循环换气”在竹笛传统作品中的应用

(一)“循环换气”在乐曲《早晨》中的应用

《早晨》是赵松庭先生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首竹笛独奏曲,在这部作品中创造性地应用了许多全新的笛子演奏技巧。作品取材于南方昆曲《点绛唇》作为音乐的主题展开发展,在立足于南派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北派梆笛的吐音、滑音、垛音、花舌、历音、飞指等演奏技巧融入到乐曲中,既有南派的细腻、典雅,又有北派的粗犷、豪放,是南北派笛子技巧相结合的第一首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首次将唢呐的循环换气法运用到作品中,使该技巧得到了较好地推广和应用,丰富了笛子的演奏技法,对循环换气技巧的流传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乐曲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早晨,太阳冉冉地从东方升起,照耀在万物复苏的大地上。鸟儿在树梢上欢乐地歌唱,孩子在森林中愉快地玩耍,展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欢乐生活情景。

全曲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恬静、自由的引子开始,以昆曲中《点绛唇》的曲牌加以发展和变化。描绘了清晨森林的宁静与美丽,阳光照耀着森林,万物复苏,鸟儿伸展着翅膀准备翱翔高飞。

乐曲的第一小节以一个弱起的“re”音开头,这个音吹奏时要保证音准,弱而不虚,需要通过缩小风门,口劲增强,口风集中的方式将这个音控制好。在第四小节中,出现了一个由弱渐强,再由强渐弱的“re”,通过强弱之间的对比丰富音乐的色彩。在吹奏由弱渐强时口风由细变粗,口劲由弱变强,风门角度由外向内,气量逐渐加大。口腔打开,气要沉在丹田里,依靠腰腹的支撑使气息平稳、均匀。弱吹时音准不能偏低,声音不能虚。强吹时音准不能偏高,声音不能噪保证音准和音色的统一。反之,即是由强渐弱。

这10个小节需要一口气完成,所以必须要用循环换气法。在长音“la”做强弱变化后要快速地进行循环换气,尽量不要在平稳的长音中换气,会出现痕迹,循环换气时嘴挤压气流的同时鼻子要快速地吸气,尽量多吸,风门缩小,口劲儿加大,口风集中有力量。下一小节中保持低音“sol”的平稳后,在低音区进行循环换气时,口腔要打开的大一些,气流要放缓,但在挤气的一瞬间口风要相对集中。然后是一个低音“re”的出现,这是全曲的最低音。演奏低音区时,气量要加大,气流要放缓,风门要扩大,气息要充分,声音要饱满、浑厚。

进入到下一小节要在快速的12连音中快速地循环换气,在换气时要注意与手指之间的配合,流畅自如,换气时没有痕迹。从低音到高音注意口风角度的变化,找到最佳的换气点多吸一些气,保证后面的高音“fa”气息的平稳。下一小节出现了全曲最长的一句循环换气是最能体现循环换气技巧的一句,赵老师在第一次演奏这个作品时,将“循环换气”演奏得淋漓尽致,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这一句的“la”音运用了循环换气与颤音和强弱变化相结合,表现出大地万物复苏,太阳缓缓升起。这一句要快速地吸气,保证由弱渐强时气息要充足,要做到强而不噪,弱而不虚。通过气息和风门的控制保证音准统一,颤音时要注意手指放松、快速、灵活。循环换气要在弱音处快速地换气,要将气吸足吸满,以保证后面强音演奏声音的力度。不要在强音出做循环换气,因为强音演奏口风变大,不易于循环换气。这一段中主要是以循环换气演奏为主,演奏好此段必须掌握气息强弱控制和循环换气法,才能在演奏中得心应手。

第二部分是一段灵活的快板,作者运用了北派吐音、滑音、垛音等演奏技巧,表现了清晨孩子在森林里玩耍,鸟儿为其歌唱的欢乐而又清新的景象。

在这一段中只有8小节运用了循环换气法,高音“sol”、高音“fa”、高音“mi”这3个音。在高音区循环换气时,风门要缩小,口劲力度增强,气流急气压加大,否则高音不易发音。在换气时还要配合强弱之间的对比,高音区演奏弱音时口风要更加集中,加强气息的控制力。

第三部分是以舞蹈和跳跃性的音符展开,这一段运用了北派的花舌、飞指等演奏技巧,将乐曲推向了高潮,生动地描绘了孩子们沉浸在美好春天的早晨。

这一段运用了北派的花舌和循环换气相结合的演奏技巧,以每分钟演奏280拍的速度极快地进行演奏。在演奏花舌的同时是不能演奏循环换气的,那就只能在演奏花舌的间隙中找出几个音进行快速地换气。换气时速度要快,如果换气的不及时,会造成乐曲的中断。演奏花舌时舌头要放松,“嘟噜”要打均匀,要设计好循环换气的点。花舌演奏结束后,在颤音中要快速进行循环换气补充气息,保证后面乐句的完整性。演奏这一段手指要放松、灵活、快速,气、指、舌三者要配合默契才能将这一段演奏完美。

这部作品是浙派笛子的代表作,第一次使用了循环换气法、第一次将南北派技术相融合。利用丰富的演奏技巧,将乐曲的音乐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这部作品的出现,标志着竹笛从一个演奏民间音乐转化为演奏创作音乐的过程,影响了竹笛艺术其后的发展方向。

(二)“循环换气”在乐曲《鹧鸪飞》中的应用

《鹧鸪飞》是由赵松庭先生50年代改编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原曲是一首湖南的民间乐曲,最早是以江南丝竹和箫独奏的艺术形式流传。此曲依据唐代诗人李白的《越中览古》中的诗句“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未有鹧鸪飞”改编创作的,是南派笛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全曲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尾声四部分组成。其中,引子部分利用颤音和虚指音相结合的演奏技巧描绘了鹧鸪鸟在空中飞翔的景象。慢板部分旋律柔弱、委婉,略带伤感,利用音色的对比、强弱的对比,缓慢的速度,使得音乐具有很强的怀古之情。这一段充分运用了南派竹笛的颤音、叠音、赠音、打音等演奏技巧,注重气息强弱之间的控制,强而不噪,弱而不虚。表达出作品中怀古幽思的那份意境,对演奏者文化修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乐曲最初是没有快板的,后经赵松庭先生的创作,加上了这一段落。快板是慢板的变奏,运用循环换气法快速连续反复演奏3遍,一气呵成,速度一次比一次快,情绪一次比一次激昂。乐曲的尾声在极弱的泛音中结束,仿佛鹧鸪冲入云霄,渐渐消失在暮色之间。这部作品运用降B调曲笛演奏,力求通过浑厚、饱满、柔美的音色,表现鹧鸪高飞的形象和古朴幽思的韵味。

全曲共有3处运用了循环换气法,分别在引子、慢板、快板3部分。

引子开始的第一个音就运用了颤音和循环换气,超长的虚指和实指颤音交替出现,再结合气息强弱之间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无限的空间感,仿佛鹧鸪鸟时高时低的在空中自由飞翔。引子部分是由弱音逐渐过渡到强音,音乐的色彩层层递进。在演奏循环换气时要在弱音处多换一些气,因为弱音气流相对集中,气流压力较大易于快速地循环换气。换气时要把气尽量吸满,便于演奏后面的渐强音。演奏强音时气量要加大,口风变粗。不要在强音处循环换气,因为口风变粗时,气流不够集中,挤气的压力相对较小,笛子不易发音,容易造成气流中断衔接不上。演奏弱音时气息要有所支撑不要偏低,强音时气量加大不要偏高,利用风门角度的调节保证音准。在最后一小节演奏两个八度的 B音要用四度指颤音,一指、二指、三指要同时颤动,颤动时手指按孔要严密、均匀、有力。演奏高音 B过渡到低音 B时,注音气流由急变缓,口风由细变粗,风门由外向里,两个八度音的音准要统一,循环换气注意不同音区吹气的角度的改变和气流速度、气流力度的变化。

慢板乐段是乐曲的第二次表现鹧鸪高飞情景,也是慢板乐段的高潮部分。一段模仿箫音的弱奏后,从凄凉的情绪转变成慷慨激昂的情绪。借助鹧鸪高飞的情景,抒发自己内心压抑的情绪。这一段运用循环换气、多指颤音、气息强弱变化相结合演奏,下方三指同时快速地颤动,手指均匀有力。在弱奏时快速地运用循环换气补充气息,换气时风门收缩,气压加大,鼻子迅速地吸气,气吸足后使强音的音量增大,情绪推向一个高点。其中在演奏高音2-4的滑音时,注意手指和气息配合,手指逐渐的向上滑动并控制好音准。连续的循环换气更形象的展示了鹧鸪展翅高飞,冲破云霄的气势。

快板部分运用循环换气技巧,反复演奏三遍,每一遍的速度都在逐渐加快,情绪一遍比一遍激昂。快速的音符描绘了鹧鸪鸟在空中自由自在地盘旋,抒发作者内心的渴望和对美好的憧憬。练习这一段时,先从慢速练习开始,找好每一小节的换气点,要在气息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快速换气,不可以在没有气时换气。注意手指要放松灵活,快速的16分音符演奏均匀、清楚,循环换气与手指配合要默契。这一段是全曲技术最难的一部分,对于演奏者是一个极大地挑战。演奏好此乐段,必须要娴熟的掌握好循环换气的技巧。

《鹧鸪飞》是一首具有深邃意境的乐曲,演奏时不仅要有娴熟的技术,更要注重体会乐曲的内涵,使音乐表述的更富有诗意和神韵。

(三)“循环换气”在乐曲《三五七》中的应用

《三五七》是由赵松庭先生根据浙江婺剧音乐中,“乱弹”腔的曲牌改编创作的一首独奏曲,乐曲依据“乱弹”曲牌中三、五、七的词句组合而得名,将倒板、平板、游板等组合在一起,加以发展、变化,并运用了循环换气技巧。乐曲粗犷、奔放,旋律流畅、华丽富有浓郁的浙东乡土气息。

乐曲在开始的引子部分就运用了戏曲的倒板板腔,同时结合着颤音、滑音、循环换气等演奏技巧,使乐曲具有粗犷、豪放之感。在“do”和“re”这两个长音中运用了循环换气法演奏技巧,演奏时要结合虚指颤音演奏,以此掩盖循环换气的痕迹,同时要注意高音“do”的音准处理,不要偏高。长音演奏时要做由弱渐强的处理,循环换气时一定要在弱音处多吸气,以保证强音时的气息充足和音量的饱满。

这一段是倒板的后半部分,乐曲由弱渐强再渐弱,速度由慢渐快再渐慢,运用气息控制和循环换气技巧,使乐句既有逐渐推进的层次感,又有一气呵成的连贯性,音乐情绪不断地高涨,增强情感的表达。在运用循环换气演奏时,要在弱奏的“sidoredo”处多换气,乐曲在不间断加速的同时,换气的频率也要增加,气要吸足够、吸满,保证后面长音“1”的强音的力度和声音的饱满度。高音“do”过后,又进入到一个快速12连音的演奏,在手指快速演奏的同时要配合循环换气技巧的演奏,因为在后面的中音“1”要与前面的12连音一气呵成,为了保证中音“1”的稳定,要在连音内快速地吸气,将气吸满以此保证长音“1”声音结实和稳定。循环换气和华丽手指相结合的应用,充分地展示了音乐的张力和变化。

这一段是乐曲的快板部分,作者运用了“紧拉慢唱”戏曲音乐中所特有的艺术形式,笛子旋律的音可以自由延长,充分地发挥了笛子循环换气的演奏技巧,通过3个长音“re”“sol”“fa”的演奏并把乐区推向了高潮。演奏时注意乐曲强弱的变化,在每个音前半部分弱时,要充分运用循环换气吸气,保证后面长音声音的高亢、嘹亮。在“紧打慢唱”的演奏时,运用循环换气的同时,心里要数着拍子,以此保证乐队伴奏声部和笛子独奏旋律复调结合,表现出优美华丽的欢快情绪。

乐曲在尾声是一段散板,回归至倒板的主旋律中,与第一部分首位呼应,同样要求使用循环换气法演奏,使乐曲尾部的散板乐音与引子一样层层推进,产生强烈的效果。

赵松庭先生改编的笛曲《三五七》,抓住了婺剧音乐的特点粗犷、豪放、朴素、自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全曲旋律鲜明流畅,演奏力求气息饱满,指法富有弹性。尤其是循环换气技巧的使用,在演奏技巧上和乐曲处理上是一种突破式的创新,赋予乐曲更多的艺术表现力。

■“循环换气”在协奏曲中的应用

(一)“循环换气”在协奏曲《愁空山》中的应用

竹笛协奏曲《愁空山》是目前竹笛作品中演奏技术难度最高的一部作品。许多竹笛演奏家对这部作品爱不释手,但却因为其超高难度的技术挑战而无可奈何。这部作品是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先生在1992年受竹笛演奏家戴亚先生委约为8孔笛而作的一首现代竹笛作品。作品的曲名是源于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虫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诗句。全曲主要是以“山”为主题,贯穿了音乐的整个线索,作品的3个乐章既独立又相互联系。打破了传统笛曲创作手段,在借鉴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的同时,利用现代的音乐语言和风格特点创作,使我们很难听到传统音乐中本来的音调。乐曲更加突出了笛子与乐队之间戏剧性的效果和音响之间的平衡,极大地释放了独奏乐器的个性,挖掘出民族乐器更多的潜能,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的审美和听觉习惯。

乐曲共分为3个乐章,分别用了C调曲笛、G调梆笛、G调低音大笛3个不同调性和不同音色的笛子演奏,作者试图通过不同音色的对比表现出“山”在每个乐章中所特有的气质。这部作品不仅有极强的试听性,全新的演奏技巧也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突破。其中“循环换气”的使用在乐曲的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中大量地出现,给演奏者带来了巨大地挑战。这种技术的应用并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内容,拓展了笛子的表现力。

第一乐章,在乐曲开始的第一个音就运用了循环换气演奏了45拍的长音。通过一种写意的手法,营造出连绵无尽的山群,使得听众脑海中浮现出山峦起伏的景象,具有“高山流水”般的意境。这一段采用了C调曲笛演奏,两个伴音的进行后进入到稳定音级C。演奏时利用较缓气流演奏,按半孔音时手的触点位置要准确,依靠听觉随时调整气流的角度,保证伴音阶的音准,音色的统一。在演奏长音循环换气时,要调整好风门的角度,加强口劲儿增强气流的压力,保持正确的演奏口型,设计好换气的位置,保证循环换气没有痕迹。这首乐曲的循环换气不同于传统作品,传统作品循环换气一般会结合颤音或连续的音符来掩盖循环换气的痕迹。而作曲家为了营造一种空灵、静态的“山”,运用了静态的长音演奏,不加任何的气震音和指颤音来掩盖循环换气,这无疑增加了演奏的难度。所以在换气时要控制好气息和风门的角度,避免换气时长音出现波动影响音准。在演奏这一段时,要结合循环换气练习曲做更多地练习,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作品的第二乐章是全曲最难的乐章,乐曲以每分钟演奏132拍的速度进行,并采用了双吐循环换气技术演奏,快速连续的双吐音几乎贯穿了整个第二乐章,音乐情绪激烈,更加形象地呈现出李白诗句中“飞湍瀑流急喧馗,殊崖转石万壑雷”的气势。

演奏中虽然是以3/4拍记谱,但实际演奏效果是6/8拍的律动,使音乐更具有流动感。演奏双吐循环换气时,吸气要迅速,不能影响演奏的速度,找到每一句最佳的换气点,根据音高的不同,随时改变风门挤压气流的角度,保证音符的连贯性以及吐音的颗粒性和清晰度。除了速度,音准也是第二乐章的难点,大量的半音阶和跳进式的音程都会让演奏者应接不暇。所以在练习这一乐章时要放慢速度,反复地推敲、练习,逐步加快到正常的演奏速度,才能使这一乐章演奏的无懈可击。

第三乐章虽然没有较难的演奏技巧,却是最有气势的一个乐章。作曲家试图利用低音大笛来表现《蜀道难》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允血,杀人如麻”诗中的悲剧气氛。作曲家改变了笛子传统的演奏风格,赋予笛子更多的力量。

《愁空山》这部作品是现代竹笛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涵盖了竹笛演奏中的所有技巧。音乐的表现空间丰富、形象,竹笛与乐队之间的配合堪称完美,极大地发挥了竹笛的特点,发掘乐器更多的潜力,将竹笛的演奏技术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二)“循环换气”在协奏曲《陌上花开》中的应用

《陌上花开》是在2009年受著名笛子演奏家戴亚教授委约,由著名作曲家郝维亚先生创作的一首竹笛与民族管弦乐队的协奏曲,并在2009年戴亚笛子协奏曲音乐会首次上演。作品一经上演深受广大听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其中慢板优美的旋律,快板形象的律动感以及强烈的视听效果,再现了宋人笔记中“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美妙情景。短短的9个字却成为千古绝句,作曲家用音乐的方式还原了吴越王的夫人戴氏王妃年年都要回到家乡看望双亲。3月的一天,越王料理政事后,走出宫门见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便对多日不见的王妃生出几分思念,便提笔写下了这封家书,虽短短9个字,却情真意切,成为佳话。

这部作品主要是由慢板和快板两个部分组成。慢板运用了G调低音大笛子浑厚、饱满的音色演奏出富有歌唱性的旋律,营造出阡陌花开、万物复苏的江南三月美景。由于低音大笛子管径较粗,因此想要奏出饱满的音色,必须要有较好的气息控制。快板部分运用了与低音大笛音色形成鲜明对比的E调梆笛演奏,利用明亮的音色和快速的节奏律动感,呈现出回家时迫切的心情以及快速赶路时的音乐形象。在这部作品中主要运用循环换气演奏的是慢板的两个段落,均采用了低音大笛子演奏,使演奏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乐曲的开头作曲家以D音作为主调音将其发展和不断地变奏的形式展开,为了使主奏乐器的旋律回归到主音,作曲家一直让旋律停留在D音上,反复加花变奏,营造出强烈的不终止感,使旋律的动机延续地发展。在这一段的D音上,持续的长音变奏没有任何的换气点,所以必须运用循环换气技巧。在低音大笛演奏循环换气时需要具有很强的气息支撑,在正常演奏中口风要尽量放大,气息的流速要尽量放缓,符合低音笛子的演奏规律。在进行循环换气时口腔要尽力压缩,挤压气流时速度要快,气流转换过程不能过急,避免出现痕迹,一定要找到符合低音笛子发音的角度和气流的强度,保证声音的稳定。循环换气要在装饰音中快速地换气,以此掩盖循环换气过程中的痕迹,在循环换气后的长音尽量保证气流的稳定,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加入一些气震音。

这一段的旋律是长线条流动式展开发展,为了营造出旋律的流动感,作曲家没有安排任何的气口,因此演奏时必须要运用循环换气法。在演奏时要注意旋律要随着强弱的变化起伏进行,气息要有一定的支撑。循环换气要多在中音区进行换气,避免在高音区换气时出现痕迹。旋律在快速流动的过程中,要加快换气速度和增加换气的频率,避免影响节奏。演奏低音大笛时,气息流速相对较缓,风门相对较大,但在循环换气时要利用缩小口腔空间的方式将气流快速挤压出去,保证笛子的发音,力求挤压出来的音色与吹奏出的音色保持一致。作曲家在写作连续式快速音符的过程中,正是对循环换气夸张式处理和运用,首次在低音大笛子运用如此长线条的旋律,也为演奏带来一定技术性的难度和挑战,但是却更好地表现出含苞待放的音乐形象。

这部作品是利用西方作曲技法作为创作手段,以传统五声音阶作为创作的主导动机。在尊重民间音乐韵味的同时,突破了传统音乐作品的单一性,是民族器乐协奏曲创作的一种创新手段。

笛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从最为古老的“骨笛”开始,就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一同繁衍,小小的笛不仅表达着人民丰富的情感和心声,同时也延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民音乐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文化和精神上的一种需求。同时,它在长时期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地衍变和变化。包括推动其向前发展的“循环换气”方法,也是从无到有经历了长时间的磨炼、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实践也充分证明,“循环换气”在竹笛演奏中的运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正如赵松庭先生所说:“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技术的手段总是越多越好。”随着竹笛艺术的不断发展,演奏技术的不断提高,乐曲的创作也更为复杂,“循环换气”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大大推动了竹笛艺术的发展。

猜你喜欢
笛子竹笛换气
My Mother
浅谈流行音乐演唱中如何注意换气点的掌握
我的坚守
基于CD4060 的室内换气系统延时关机电路设计
笛子演奏家
清晨别急着开窗
笛子演奏家
竹笛
运用换气技术降低发动机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