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风 利
(烟台职业学院 对外经贸系,山东 烟台 264670)
中韩两国地理相近,文化相通,自古以来交流频繁,特别是1992年建交后,两国在经贸、政治、科技、人文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发展迅速。随着韩资企业在华投资规模的扩大及中韩贸易的迅速发展,国内很多高校也迎势而上开设韩语专业,且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一时呈现出韩语专业招生火爆的场景。
由于山东省具有独特的地理与文化优势,很快便成为了韩国在华投资最集中的区域。山东省内的高职院校也紧跟时代步伐,纷纷开设了应用韩语专业及相关课程,发展鼎盛时期年年招生爆满,甚至出现扩招的情况。但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应用韩语专业却出现了招生遇冷、生源质量不佳、对口就业困难等情况,以至于部分院校只能暂停招生或取消专业。针对目前出现的困境,各高职院校也纷纷寻求应对措施。笔者基于“人才也是商品”这一基本观点,从商品学的角度对当前困境形成的原因进行考察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之策。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但随着经济与时代的发展,现代经济学家在原定义的基础上对商品定义进行了扩展,得出了广义的商品定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属于人力资源的一部分,与物质资源一起都可加以利用,因此人才在现代社会也属于商品的范畴,只不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
商品学是一门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科学,以商品质量为主要研究内容,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又与其他经济科学、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交叉性学科[1]。在商品学的视角下,高职应用韩语专业人才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人才本身的使用价值(即人才质量)和人们对它的共识与需求(即市场需求)。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时代商品质量至关重要,它是决定商品使用效能和影响商品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当前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高职应用韩语专业人才的质量定会对其竞争力产生莫大的影响。
首先是产品定位。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也就是说其培养的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技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反观我们培养的人才却因为专业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没有达到这种定位要求。高职教育以经济发展需要为中心的实用性课程的学习和以增强人才竞争力为重点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定位,其实更倾向于工科高级技师的培养,而文科语言类专业并不占优势。
其次,产品质量与品牌效应也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些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比如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上升,教学水平取得提高,高职教育体系也初步形成,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教育的关注与支持也在不断提升等等;但多年来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程度却一直不太理想,在很多人眼中,高职教育只是高考失利或本身成绩不佳的一种无奈选择,依旧缺乏应有的吸引力。造成了高职教育品牌影响力不够的状况,特别是对于文科类的应用韩语专业来说,出现了招生规模、生源质量以及优秀师资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种种问题。
再次,通过利用外部资源优势、引进先进技术与工艺提升产品质量。高职院校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开展校企合作和对韩合作交流,以及建立与使用多媒体教室、校内实训室等,由于本专业属于文科,对口就业市场狭窄、人才要求偏高、竞争激烈,造成了本专业很难跟对口大企业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而专业对口的中小企业因为数量有限,管理正规化程度不高,基于实际的经济利益及见习学生的“商业价值”考虑,以及学校对学生的安全保障、费用支出等诸多方面的顾虑,开展起来也非常不易。对韩合作交流方面,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个人的意愿、交流学校的层次及设定的条件、学校的支持程度等诸多因素来进行开展,也容易造成广泛度不足的问题。而校内实训方面,虽然每个学校基本都建立了属于本专业的多媒体教室和校内实训室,但使用率低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本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整体质量不高,缺乏非价格竞争优势。
谈到商品,自然也离不开市场需求的影响。供求关系指的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也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在此,暂且把高职院校当作生产者,需要韩语专业人才的企业作为消费者,把学生当作特殊的人才商品来分析一下目前的供求关系。
表1 2010-2016年中韩贸易额及韩企对华投资额
数据来源:韩国贸易协会。
近几年来中韩贸易总额一直处于小幅度的起落状态中(表1),且历年来中国对韩一直处于贸易逆差之中,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国国内开展对韩贸易业务的企业数量及规模增长不明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会出现明显上升的态势。
图1 2000-2015韩国对华各领域投资趋势图
资料来源:韩国进出口银行
图2 韩国对华制造业投资趋势图
资料来源:韩国进出口银行 备注:汽车业(包括运输设备)
除2013年外,近几年来韩国对华投资基本都保持在30亿美元左右(图1,图2),没有明显的投资扩大趋势。而在此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至少从2012年起韩国对华投资的方向及投资者出现了明显的转变。据资料显示,2012年韩企对华投资的领域是以尖端技术为主的产业,而不是以廉价劳动力为主的产业;并且投资者大都是三星、LG、STX等大企业,而不是中小企业;投资项目也主要集中几个大型项目,比如三星在西安投入70亿美元建立一家半导体工厂,LG在广州投资建设第八代液晶面板工厂,STX在大连投资建设高端造船厂等等。而部分追求廉价劳动力的企业则把目光转向了东南亚地区[2]。
同时,2015年韩国保持对华30亿美元的投资额主要是因为中韩自贸协定(FTA)即将生效从而影响到韩企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上升而出现的[3]。2015年韩企对制造业领域的投资额为22.6亿美元,占全部对华投资的79.3%;其次为服务业5.8亿美元,占比20.5%;其它行业则微乎其微;而在制造业投资中对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投资比重下滑明显,对汽车和电器电子的投资占比超过65%[2];可见韩企已把拓展当地消费市场为主的汽车和半导体领域作为对华投资的主要领域了,这也进一步证实了上面所说的投资转型的变化。而投资转型的变化对人才需求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对工科一线人才需求的上升和对韩语人才需求的下降。
同时,最近几年来韩国在华留学生和中国赴韩留学生人数以及赴韩学成归国人员的增加也对本来就不理想的就业市场增添了更大的压力。2015年韩国赴华留学人数超过6万人[4],同期中国赴韩留学人数也大幅上升,2017年中国在韩留学生人数超过了7万人[5]。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5》中的资料显示,学成回国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2014年回国的赴韩留学生超过2万人,其中博士1900多人,硕士10000多人,本科及专科8500多人。此外,同期国内培养的本科韩语人才也为数不少。韩语专业人才已经大大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量,处于一种供大于求的饱和状态,这势必会造成相当激烈的就业竞争,且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众多,导致高职韩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空间非常狭窄。
面对目前供大于求、市场饱和状态下的激烈竞争压力,而自身培养的人才又质量不高、品牌不硬导致缺乏竞争优势,高职韩语专业该如何渡过难关、重新焕发生机已成为现在高职院校和教师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高职院校急需顺应社会、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发掘能提高本专业社会实用性的强有效途径,真正培养出能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技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实现高职韩语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根据优胜劣汰、择优保留的市场竞争原则,整顿一批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质量和知名度不高、缺乏市场竞争优势的高职韩语专业,通过合并整顿的方式优化专业建设。这既是提高专业人才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当前生源逐年减少局面的务实之举。
第二,响应政府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号召,根据地域发展特点,有效结合当地经济发展趋势及行业、产业发展优势,积极转型升级。开展“基础韩语+行业课程+实训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实行以专业技术为主、外语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时也可在此基础上采取中韩合作办学、定期赴韩培训交流学习的形式来开展。明确教学目标,将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分组教学等教学方式更好地融入韩语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韩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如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汽车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中韩合作)专业所取得的成绩及拥有的知名度便是非常好的例证。
第三,开展灵活多样的市场宣传与营销方式,扩大其他专业学生对韩语和韩国的关注度。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开设韩语特色公选课,为其他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韩语、韩国文化及其他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平台。此类公选课应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基础韩国语讲授这一传统形式,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多样的灵活方式开设韩国文化与民俗风俗、韩国经济与企业介绍、韩国市场营销、韩国旅游与生活、韩国影视与娱乐等相关课程,寓教于乐,增加学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为韩语教育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近来,随着朝鲜半岛局势的缓和和中韩关系的回暖,中韩自贸区项目也得以重新启动,未来中韩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将会朝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对于韩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会出现新的契机。高职韩语专业应准确把握就业市场出现的这种新的需求状况,扬长避短,朝着“专业技术为主、韩语基础为辅”的方向转型,不断提升高职韩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