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丽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手术室,安徽 合肥 230000)
手术室是大多数医院出现职业暴露最多的可是,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或者进行手术时会接触到患者的体液、血液以及分泌物,或者具有污染性的手术刀、针头等。最近几年在血源性传染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加的影响下,医护人员更容易出现职业暴露损伤,让其血源性传染病危险性增加[1]。手术护理人员出现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不仅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直接影响,还会对患者以及家属产生影响。为了能够掌握我院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状况,本文选择我院手术室30名护理人员展开现场问卷和回顾分析,并将其总结报道如下。
本文选择我院手术室30名护理人员展开现场问卷和回顾分析,其中男性8例和女性22例;医护人员年龄为18-41岁,平均(26±0.6)岁;其中护士12例、护师和主管护师分别有5例和6例、实习护师7例;本科、大专分别有21例、9例。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来分析,流行病学原理来制定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学历以及工作年限等基本信息;还包括职业暴露损伤信息,例如损伤操作哪种器械、发生次数等。选择的调查时间为2017年12月到2018年2月。为了能够保证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和准确度,所有调查以及信息录入都是由同一人完成。此次调查发放30张调查问卷,回收30张调查问卷,合格率为100%。
本文所有资料和数据都使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统计学数据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0名护理人员中出现职业暴露损伤的有14例,职业暴露发生率为28%,根据职称职业暴露损伤发生率来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清点3例(21.4%)、操作传递器械5例(35.7%);出现职业暴露的锐器包括玻璃物品、手术刀、手术器械、缝针等;暴露源则主要以丙肝、乙肝、病毒和艾滋病。本次发生职业暴露的14名医护理人员中实习生占据8例,为总人数的57.1%;根据学历分组分析,不同学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损伤发生率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状况分析表(n,%)
手术室是很多医院容易出现职业暴露的可是,手术室护理人员每天都需要解除缝针、手术刀,并且经常暴露在不同传染源下,任何不慎操作都会诱发职业暴露现象,给护理人员带来严重的伤害[2]。本文通过对我院手术室护理人员展开问卷调查后发现,出现职业暴露的概率和护理人员的职称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和学历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做好手术室护理人员培训和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在校期间很少接受有关知识培训,对于职业暴露的知识不够了解,岗前培训也没有得到重视,因此,缺乏自我防护意识,从而出现职业暴露[3]。为了能够提升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医护人员需要积极参与到在职再教育活动中,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从观念上强化自我重视力度。
本次研究还发现进行机械传递也会诱导医护人员出现职业暴露,其次就是整理或者清点器械,缝针是导致护理人员出现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传递器械出现职业暴露时因为医师和护理人员双方因素导致[4]。所以,双方在接触锐器期间尽可能使用容器,降低接触锐器的几率。而且,清洁和整理器期间,医护人员还需要做好自我防护工作,穿戴具有良好性能的手套和防护衣,手术期间所使用的器械要能够及时回收,进行妥善处理,避免伤害他人和自己。
研究发现暴露源包括HCV、HBV和梅毒,其中乙肝诱发的职业暴露最多。所以,护理人员在进行手术或者与患者接触过程中要能够做好自我防护工作,选择有效的护理措施[5]。
总的来说,职业暴露损伤是手术室护理人员常见的问题,出现职业暴露损伤之后,医护人员需要接受正确、积极的处理措施,立刻使用流动水或者肥皂水自我清洗,在伤口旁进行挤压,挤出伤口处血液,进行消毒,这也是医护人员出现职业暴露损伤之后最后措施[6-8]。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人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日常工作中容易出现职业暴露损伤,只有从根本加强自我重视,并在暴露后选择相应的处理措施,才能保证自我安全,降低不必要的风险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