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明理法,小暑大暑不纠结

2018-07-18 01:36曲夷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医健康养生 2018年7期
关键词:芦根大暑小暑

文曲夷 山东中医药大学 教授

时临双暑,夏季正在“火热进行中”。这是个令人纠结的季节,人爱它繁花似锦,又厌它烈日当头;想四处旅游看美景,又总会心烦意乱,慵懒散漫;想穿上漂亮裙子秀秀身材,为了防晒,却要从头包到脚;有那么多应季瓜果,又会胃口全无,消得憔悴。夏季提供了纯天然的桑拿,可以发汗祛湿,一身轻松,却也是一道坎,“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深炊”。

在这个令人纠结的季节里,调护的方法可不能纠结。下面为您介绍一些平安过暑的方法。

防暑还得防寒

小暑节气将至,大暑也紧随其后,气温逐步高升,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古代的双暑时节,由于农忙,最易伤暑;近年由于户外劳动保护条件的改善,烈日下伤暑的病人减少了,但空调的普及,却使得夏季受寒的病人增多。

持续的高温使人贪凉,医院的门诊总能见到不少因宫寒而痛经的女性,每到夏季病情就会加重。夏季天气炎热,贪食冷饮、凉水冲澡、空调直吹都是受寒的原因。《黄帝内经》中说“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天气炎热,人体阳气外浮,汗孔开张,最容易受到寒气的侵扰。

人体耳后连及项部集中有三组以“风”命名的穴位,尤其需要注意防护。

翳风穴

风池穴、风府穴

在空调房上班的白领,着装需适应户内外温度差,户外要透气防晒,室内要外搭披肩、空调毯。人体耳后连及项部集中有三组以“风”命名的穴位——翳风穴、风池穴、风府穴。这是中医认为风寒之邪最易侵扰的部位,尤其需要注意防护。可以用披肩、丝巾遮挡,避免空调凉风直吹到后头颈部。

传统名方:芦根麦冬饮原料:干芦根30克(鲜品100克)、麦冬10克。做法:沸水冲泡或煎汤。功效:清热生津,利尿,可作消暑饮料。

消暑还需护脾胃

七月也将迎来三伏天,伏日人们往往食欲不振、疲乏倦怠,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每年的5~10月份都是胃肠病高发期,许多大型综合医院会在此时设立专科急诊。人们往往认为这是由于气温升高,食物易变质,传播致病菌的昆虫增多所致。但这只是表象,中医认为“壮火食气”,热盛耗气伤津,易伤阳气,加之人体阳气外浮,脾胃阳气变弱,这才是夏季脾胃病丛生的根本原因。

清暑热常用性偏寒凉的食材,如绿豆、冬瓜、黄瓜等,或荷叶、竹叶、玉米须、莲子心等药食同源的中药材。若苦寒太过,反而伤阳,不利于清热消暑。此外,药性偏凉的汤方宜热饮,或是常温服食。凉药冷服,或是瓜果冰镇食用,则更易伤阳。广东天气炎热,当地人以中药熬制不同功用的凉茶,亦需热饮方能宣透舒爽。很多人夏季出现的“上火”症状,实际上是寒气闭表,热郁于里,不可一味用凉药去火。

山东地区有用早起吃煮鸡蛋的方法来治“苦夏”的习俗,谓之“吃伏蛋”,中原地区则有进食“伏羊”的习俗。鸡蛋黄,色黄补脾;鸡蛋清,色白补肺。羊为火畜,五行属火,入于心,通于夏气。民间习俗由来已久,验于一方,更近自然之道。

补液生津兼以祛湿

夏季既可燥热干旱,也常见闷热多雨。在同一地区,常因降水情况,出现燥、湿大幅度的波动,“三天不下雨就旱,连下三天雨就涝”。若热气蒸腾水湿,湿热氤氲,会让人更觉闷热。

燥热伤津需注意及时补充水分。汉代医圣张仲景提示,津伤胃燥之时,喝水的原则是“少少与饮之”,即以喝功夫茶,少量频饮的方式补充津液。若快速大量饮用,容易造成留饮伤正(水饮停于体内,长期滞留不行,容易损伤正气)。鲜榨果汁虽饮用方便,但天热时容易变质,榨取时也丢失了利于消化的粗纤维,含糖量过高,不建议经常饮用。

夏季湿热症状明显时,需用芦根、薏苡仁、茯苓皮、竹叶等味淡之品,通利小便,湿去则热易清。食物中的赤小豆、绿豆、冬瓜、丝瓜等,都有利小便的作用。

宁心还需动静相宜

“汗为心之液”,多汗不仅易伤心气,还会易致阴液亏虚,而阴虚者阴不敛阳,容易出现烦躁不安、心神不宁、失眠等症状。所以,夏季要静心,不宜做剧烈运动,还应保持情绪稳定,同时注意补阴生津,方能宁心安神。

夏季要静心,但也不能总呆在空调房里不动。《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是指春夏之际,万物生长,人也应该顺天时,增加活动的时间,以帮助自身阳气的生发。夏季宜“夜卧早起”,这里的夜卧,并非熬夜,建议23点前入睡,早晨5点左右若能自然醒,可以起床活动,若继续睡懒觉,起床后反而容易头昏脑涨。夏季中午温度高,不宜外出活动,在11~13点之间睡子午觉,有利于补充精神,更好地完成下午的工作、学习,午睡以15~30分钟为宜,不宜过长。

猜你喜欢
芦根大暑小暑
农事 大暑
大暑
药食两用话芦根
农事 大暑
小暑
小暑
二十四节气之小暑·大暑
白茅根与芦根煎液治鼻出血
芦根甘蔗饮止磨牙
清热小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