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水文物的价值探析

2018-07-18 03:19龚惠云涂师平编辑田宗伟
中国三峡 2018年6期
关键词:铁牛蛟龙文物

文 | 龚惠云 涂师平 编辑 | 田宗伟

山西永济蒲津渡遗址,唐开元大铁牛 摄影/王晓波/视觉中国

中国水文化丰富多彩,其中镇水文化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文化。我国水旱灾害频繁,按照中国古代镇水文化的观念,建造神牛、神兽、神人、兵器、塔楼、寺庙、桥梁、石碑等都是可以镇水害的,因而,在我国的江河湖海的水里和岸边,遗留下来多种多样带有神话色彩的镇水神物。遗憾的是,对待这些镇水神物,许多人往往视之为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封建落后思想产物,对其不深入研究、保护、利用,甚至损毁,大量文献记载的镇水神物已经流落他处或惨遭毁灭。

古代镇水神物真的是“封建迷信思想产物”吗?如果我们认真梳理镇水神物种类、解读镇水神物背后的文化意义、分析镇水神物的文物价值,我们会发现,镇水神物远非我们想象的那般简单,镇水神物其实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水文化之魂,必 须加以保护、抢救、利用。

镇水神物的主要种类

根据古文献记载、考古成果、现今保存等情况,我国古代镇水神物的主要种类有犀牛和铁牛类、神兽类、神人类、兵器类、塔楼类等,择要举例如下:

沧州铁狮子。铸成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民间称之为“镇海吼”,相传为遏海啸水患而造,是我国现存年代最久、形体最大的铸铁狮子。 摄影/苏卫忠/视觉中国

(一)犀牛和铁牛类

1.成都秦代石犀

2013年1月8日,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成都天府广场钟楼下挖出深埋地下的石兽,通体近似犀牛,为整块的红砂岩雕刻而成。耳朵、眼睛、下颔和鼻部清晰可辨,身体两侧装饰卷云图案,四肢短粗,背脊壮硕、头部略尖、四脚有蹄,身体浑圆。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约8.5吨。考古人员判定,石兽风格特征属秦汉时期偏早的石雕艺术品。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表示,“它的很多表现、表达方式和犀牛是一模一样的,应该是石犀”。据西汉时期蜀人杨雄所著的《蜀王本纪》记载:“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压)水精。”又有《华阳国志》记载,李冰“外作石犀五头,以厌(压)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名曰犀牛里。后转置犀牛二头;一在府市市桥门,今所谓石牛门是也,一 在渊中。”

2.蒲津渡唐代开元铁牛雕塑群

蒲津渡是古代著名的黄河渡口,开元铁牛亦称唐代铁牛,铸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据记载,黄河东西原有横跨两岸的铁索浮桥,为拉连和稳固浮桥,铸造了东西各四尊铁牛。元末桥毁,久置不用。后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1989年8月在蒲津渡遗址上经勘查发掘,处于黄河古道东岸的四尊铁牛全部出土。

铁牛伏卧,头西尾东,两眼圆睁,栩栩如生,呈负重状。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长2.33米,用于拴连桥索。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据测算,铁牛高1.5米,长3.3米,各重约30吨左右。每只铁牛边上,各有一尊铁铸力士作牵引状,每尊力士各属一个民族,分别是一号回鹘人,二号蒙古人,三号吐蕃人,四号汉人。四牛四人形象逼真,既是对距此不远的长安城中四夷来朝者的形象再现,亦有着曾经走过蒲津桥的不同民族人物的影子,因而形成了风格鲜明、内涵独具的镇水文化雕塑群。

(二)神兽类

1.北京后门桥趴蝮

趴蝮(或写作叭嗄、蚣蝮),又名吞水兽、吸水兽,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是专职于镇水的神兽。明代杨慎所撰《升庵外集》中将趴蝮列为龙的第六子。趴蝮擅水性,据说喜欢吃水妖。它的形象有点狮子相,似龙非龙,似虾非虾,头顶有一对犄角,全身有龙鳞。趴蝮常饰于石桥的拱顶、望柱、桥翅、栏板上,人们既希望它镇伏桥下水怪,又用它来装饰桥身。2000年北京修缮后门桥,在河道淤泥中发掘出土了6尊青石雕刻的趴蝮,与后门桥护岸石雕趴蝮成一体,均呈伏趴状,为元代和明代遗存文物。

2.沧州铁狮子

在河北沧州旧城原开元寺前有尊铁狮子,当地人也把它称为“镇海吼”。据民国《沧县志》记述,沧州铁狮子的铸造时间为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是采用“泥范明浇法”铸成,具有很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背上负莲花巨盆,四肢叉开,昂首挺胸,巨口仰天大张。身高6.6米、长6.3米、宽3米,重约40吨,在头顶及颈脖下各有“狮子王”三字。传说沧州东濒渤海,海水频繁上泛成灾,当地人募钱捐资请人铸狮以镇遏水患。狮子为百兽之王,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狮子具有魇镇邪魅的神性。在佛教里,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具有无畏、法力无边的象征意义。

3.昆明盘龙江畔安澜亭铜犴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犴是二十八星宿南方井宿化身,五行属木,司水事,故称井木犴。在云南昆明盘龙江畔安澜亭内,安置有一只镇水神兽铜犴,《昆明县志·政典志·祠祀》这样记载:“嘉庆年间,蛟汛为患,地绅范铜犴一,以镇水怪,其形似牛,独角伏地,昂头视江水。”罗养儒编撰的《云南掌故》也记载:“昔人以铜铸井宿之身像于此,以镇水怪。”“传说中的井木犴,其形似牛而实非牛,顶具独角,在兽中名犴,在二十八星宿中曰井木犴,与鬼金羊同为滇之分野也。”

(三)神人类

1.都江堰李冰石刻造像

1974年3月3日,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安澜索桥附近外江三号桥河床下出土了李冰石刻造像,为东汉灵帝时文物。造像用灰白色砂石琢成,头向西,背朝天,横伏江心。像高2.9米,重约4.5吨,平视而立,神态从容,微露笑容,手置胸前,身着秦冠服。两袖和衣襟上,有浅刻隶书题记三行38字。中行衣襟上为“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左袖为“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掾”,右袖为“尹龙长陈章造三神石人珍(镇)水万世焉”。专家据文字推断,此像应为李冰石像,可能是三神石人之一,刻造石像的时间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这尊雕造于东汉的李冰石像证明:战国末期蜀郡守李冰组织人民修建都江堰后,被人民神化为具有镇水神力的偶像,并雕刻他的形象用于镇水。

2.乐山大佛

佛教传入我国后,人们认为佛法力无边,也就雕刻佛像来镇水,其中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的四川省乐山大佛就是一尊神奇的镇水佛像。当时,大渡河、岷江、青衣江三江在这里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凌云寺名僧海通见此,开始化钱刻佛,想仰仗大佛的坐化之功,镇住三江湍流。乐山大佛历时90年终告完成,佛像高71米,比曾号称世界最大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53米)还高出18米,堪称世界之最高大佛。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除了乐山大佛之外,古代还有不少佛像镇水的例子。《元史》记载说:元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三月,“盐官州海堤崩,遣使祷祀,造浮图(像)二百十六,厌(压)之。”除了雕刻佛像镇水外,古代还铸造威猛的铁人镇水,《淮安府志》载:“明洪武间,刘诚意(基)登淮城,相度形势,维虑洪泽溃溢,因铸铁人高丈许,以右手指西南压之。”

(四)兵器类

1.兖州镇水剑

1988年春,山东兖州城南大桥村的村民在泗河大桥东侧的河里挖沙时,发现了一把巨大的铁剑。长7.5米、重1500公斤,在出土的剑文物中无剑能及,被誉为“天下第一剑”,现藏于兖州市博物馆。

这把剑由生铁铸成,剑柄铸有铭文:“康熙丁酉二月知兖州府事山阴金一凤置。”据《滋阳县志》记载,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夏,兖州城南的泗河洪水暴涨,冲坏了泗河上的大桥中间的三个桥孔。人们传说看见了一条蛟龙,兴风作浪发洪水,并摆尾把泗河大桥中间的三个桥孔给打坏了。因此,洪水退后,知府金一凤便捐资修整此桥,并主持铸造了这把铁剑,插在大桥中间的河底,以镇水伏蛟。

2.洞庭湖镇水铁枷

在湖南洞庭湖畔岳阳楼下的沙滩上,有三具巨大的铁制物件,整体形状如古代囚系犯人的枷具。枷身长2.60米,厚0.34米,重约7吨,人们一直不知是做什么用的。早在宋徽宗时,有个名叫范致明的人,在《岳阳风土记》中说:“不知何用也,或云:‘以御风波’。”他推测是古人用来镇洞庭湖妖精的。他同时代的人王梅溪也认为是“断蛟螭害”的东西。

笔者考证,我国古代各地都有锁蛟龙的传说,其中锁龙井是中国神话一个重要文化现象。最早的神话传说是禹王锁蛟龙,之后有四川的传说李冰锁孽龙;江西传说许逊用金刚铁链道法锁住了蛟龙的五脏六腑,把蛟龙精镇服在西山万寿宫山门口的八角井里,并留有偈语“铁柱镇洪州,万年永不收”;北京传说刘伯温、姚广孝把孽龙锁在北新桥的海眼里,拴上长长的大锁链,等等。可见,铁枷、铁链都是镇水神物兵器。

(五)塔楼类

1.四川广安白塔

广安白塔为宋代四方形楼阁式砖、石混合结构舍利塔,坐落在城南两公里的渠江聋子滩上,倚江而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底层边长6.8米,高36.7米,雄伟壮观。据《广安州志》载:“州南五里渠江口,宋资政大学士安丙建此塔以镇水口,……塔内有宋军官王景实绍定元年正纪游题刻,明御史杨瞻、吴伯通、陆良瑜有诗。旧志十六景曰:白塔凌云。”

▲ 佛法法力无边,雕刻佛像镇水十分普遍,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的四川省乐山大佛就是一尊神奇的镇水佛像。 摄影/苏鹏廷/视觉中国

▼ 四川广安白塔 摄影/苏鹏廷/东方IC

2.重庆云阳县镇水龙亭

此亭兴建于清代乾隆二十五年,相传为皇帝赐封,是威镇长江水患的纪念亭。当时洪水不断,民间认为这是修炼成精的水怪走蛟造成,便在江河交汇处的岸边峭壁修建龙亭镇压之。

同样的镇水楼亭还有:山西祁县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筑造了镇河楼,镇昌源河水灾;江西九江(江州)历史上经常遭受洪水灾害,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江州郡守吴秀为镇锁蛟龙、消灾免患,在长江边上建起了锁江楼、锁江塔;江苏淮安镇淮楼始建于北宋年间,原为镇江都统司酒楼,乾隆年间为震慑淮水水患,更名为镇淮楼。

除上述所列,镇水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架桥、制符、堆钱及立碑等。清代朱彝尊《日下旧闻考》记琉璃河镇水事说:“旧有桥,长数十丈,桥畔倚一铁竿,长数十尺,盖镇压之物。”而在都江堰,则有“神禹峋嵝碑”、“道教符碑”和“佛教焚文碑”等镇水石碑。据传,这些碑下面均压有蛟龙,若蛟龙失镇,便会有水患。故这类碑通称为“镇水碑”。

古代镇水文化背景解密

通过对镇水神物的分类,我们发现,除了传说中的神兽趴蝮比较奇异、兵器比较夸张之外,其它的犀牛、铁牛、神人、楼塔等,都是比较写实的雕塑品、建筑,外表看上去并没有神异之处,仅仅是被人赋予了镇水神话色彩,才使人感觉有一种看不见的怪异在其中。那么,古人为什么会对这些镇水神物赋予这样那样的神话色彩呢?这主要与古人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哲学、水神信仰、龙的传说、“厌胜”观念等思想渊源有关,“解密”如下:

(一)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哲学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认为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推动下孳生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五种最基本的物质。这五种物质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为什么古人喜欢用石、铁等制成的犀、牛镇水?这是因为按照阴阳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与五行相生相克学说,牛能耕田,属坤兽,坤在五行中为土,土能克水。远古犀、牛不分,本属同种。传说战国时期李冰治水、开凿都江堰时,曾化身为牛,征服了江神,同时,他还雕造5尊石犀用来镇水精。故后人也以犀、牛来镇水患。古人还将犀神化为能避水、分水的神兽,《吴越志》云:“钱武肃王时,有献云鹤水犀带者(以犀角嵌于带中,谓之犀带),武肃王登碧波亭命许彦方系带试水,水开七尺许。”这是犀能镇水的早期文字记录。

古人还认为,洪水起,多因蛟龙生,又认为在五行中“蛟木类,畏五金”,故以金压之。据《清史·水利志》和《荆州万城堤志》载,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一月上谕:“向来沿河险要之区,多有铸造铁牛安镇水滨者。盖因蛟龙畏铁,又牛属土,土能治水,是以铸铁牛肖形,用示镇制。”现存的洪泽湖镇水铁牛腹部所刻清康熙河道总督张鹏翮作的铭文,则更加明确解释了五行相生相克的镇水原理:“维金克木蛟龙藏,维土制水龟蛇降,铁犀作钲(镇)奠淮扬,永除昏垫报吾皇。”“维金克木,蛟龙远藏,土能治水,永钲(镇)此邦。”

(二)水神信仰

古人认为天人合一,万物有灵,便通过神话传说塑造了大批神灵,其中,就有许许多多水神。面对这些水神,古人往往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一方面祭祀供奉,祈求风调雨顺;一方面用神物克镇,希望不要兴水害。历代神话传说塑造的主要水神见表:

(三)龙的传说

龙在传说中是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古代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古人尊奉龙为司水的神,这种观念历久不衰,以至后来龙以其矫健的雄姿、威严的神态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传说夏禹治水,便有应龙以尾巴画地成河道,疏导洪水。古人还认为,凡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江河湖海,都有龙王驻守。龙王能生风雨,兴雷电,职司一方水旱丰歉。因此,大江南北,具有镇水功能的龙王庙林立,随处可见。如遇久旱不雨,一方乡民必先到龙王庙祭祀求雨,如龙王还没有显灵,则把它的神像抬出来,在烈日下暴晒,直到天降大雨为止。

民间还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长。明代许多文人笔下提到过“龙生九子”的不同名单,其中影响比较大的要数杨慎,他在《升 庵外集》列出如下名单: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吼叫,今钟上纽是也;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金猊,形似狮,性好烟,故立于香炉;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

后来,龙生的九子便成了镇水、镇宅、镇庙等辟邪神兽形象。

由于水既可利人,也会害民,因此,民间又塑造了能兴水为害、作恶造孽的蛟龙、孽龙,并产生了许多英雄人物斩蛟龙、锁孽龙的传说。据《蜀典》载“李冰为蜀郡太守,有蛟岁暴,漂垫相望。冰乃入水戮蛟”;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上说“相传李太守锁孼龙于离堆之下”。

而这些蛟龙、孽龙,便成为镇水神物镇压的对象。

(四)“厌胜”观念

“厌胜”是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谓能以诅咒制服人或物,后来被引用在民间信仰上,转化为对禁忌事物的克制方法。“厌”字此处念yā,通“压 ”,有倾覆、抑制、堵塞、掩藏、压制的意思。“厌胜”一词最早出于《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的记载:“因巫言欲作蛊道祝诅,以菟为厌胜之术。”

镇水神物的出现,实际是厌胜观念在治水活动中的反映。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每当遇到水灾时,官方便会举行祭典,进行“鸣鼓而攻社”或“朱索萦社,伐朱鼓”仪式活动,也就是用朱红色绳索捆绕社祠,并且击打朱红色鼓。这是为什么呢?东汉王充认为,“伐社”或“攻社”的用意是要令“土”(社)厌胜“水”,以达到止水目的。东晋干宝也有解释说:“朱丝萦社。社,太阴也。朱,火色也。丝,离属。天子伐鼓于社,责群阴也;诸侯用币于社,请上公也;伐鼓于朝,退自攻也。此圣人之厌胜之法也。”

镇水神物文化价值探析

古代各种镇水神物遗留至今,从历史文物的角度去看,实际上都称得上是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参照世界上有关文化遗产和我国有关文物藏品所描述的价值内容去分析、把握镇水神物的文化价值。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解释了文化遗产包括三方面的价值:情感价值(惊叹称奇、趋同性、延续性、精神的和象征的崇拜);文化价值(文献 的、历史的、考古的、古老和珍稀、古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美学的、建筑艺术的、城市景观的、风景的和生态学的、科学的);使用价值(功能的、经济的,包括旅游、教育的,包括展现、社会的、政治的)。

我国文化部颁布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则是根据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重要程度,对文物价值进行分级。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为一级文物;重要的为二级文物;比较重要的为三级文物;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一般文物。

我们可以看出,文化遗产最核心的价值是历史、艺术、科学三方面价值,其 他诸如:情感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使用价值、生态价值及环境价值,都可以归入以上三个核心价值的派生。

(一)镇水神物的历史价值

我国古代镇水神物年代久远,历代传承,往往与历史上著名的治水人物有关,与历史上重大的治水事件有关,与历代水利工程有关,与治水哲学和民俗信仰有关。它们是水利历史的文物,可以补证水利文献记载,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比如,开封镇河铁犀,原物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铁牛村,铁犀背上有明代著名清官于谦亲自撰写的铭文,是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五月,于谦任河南巡抚时为镇降黄河洪水灾害而建。

(二)镇水神物的艺术价值

许多镇水神物往往在雕塑艺术、建筑艺术方面是罕见的、唯一的类型;有的镇水文物是特殊材料、特殊方式的结构物,其构图、工艺代表了当时最高艺术水平,还有的具有文学传说、书法铭文、民俗活动等众多艺术价值。比如,四川成都出土的秦汉时期的大型圆雕石犀,体量庞大,纹饰清晰,保存非常完整,专家们认为“是填补中国雕塑艺术史的重大考古发现”。千奇百怪的镇水神兽除了是古人期盼镇服水患、防避水害和安澜畅运、祈求吉祥的精神寄托之外,从建筑设计、景观构成方面还具有更重要的装饰艺术作用。

江西九江锁江楼镇江塔 摄影/ 周雪峰 /东方IC

(三)镇水神物的科学价值

将镇水神物以封建迷信产物一棍子打死的态度是不科学的。其实,古代镇水神物身上恰恰具有丰富的科学价值:它们有的在结构、用材和施工等方面体现了古代科学成就;有的在形式上反映出历史上的科技成果和科技水平,反映的是某一事物、某一领域科技水平的代表。比如,沧州铁狮子的铸造比美国和法国的炼铁术早七八百年,在世界冶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另外,许多镇水文物在当时就具有观察水位线枯涨的科学实用价值。比如,河南周口铁水牛,原坐落于沙、颖、贾鲁三河交汇处,明清时期,流经周口的沙河、颖河,每逢汛期河水猛涨,往往泛滥成灾,清光绪四年(1878年),在加固河堤的同时,铸造铁水牛一尊,安置于北岸火星阁“人”字形码头低于堤岸两米处。从此,它便作为记载周口水位涨落、汛期报警的标志。

镇水神物是各地水文化之魂。没有神话传说、没有文物遗存的水域,是难以成为人文胜地的。当今许多镇水神物或被毁坏,或被搬迁远离原地,或被人作为迷信产物嗤之以鼻,我们要从水文化传承的角度,对各地镇水神物进一步调查、统计和保护。

镇水神物是古代文物中的一种类别,它们具有特色鲜明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解密其文化背景,并将其历史文化价值,转化为当今审美、旅游、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铁牛蛟龙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蛟龙出海
海底蛟龙093A畅想
蛟龙突击
文物的逝去
云露山上锁“蛟龙”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