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投简成华两县诸子》诗题、系年辨正
——以唐代赤县制度为中心

2018-07-18 05:28刘康瑞
杜甫研究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诗题诸子杜诗

刘康瑞

杜诗《投简成华两县诸子》(以下简称《投简》):

赤县官曹拥材杰,软裘快马当冰雪。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南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乡里儿童项领成,朝廷故旧礼数绝。自然弃掷与时异,况乃疏顽临事拙。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

诗题中两县究竟是“成华”还是“咸华”,历来聚讼纷纭。进而对“两县”所指、系年,也产生诸多说法。本文拟在梳理该诗相关分歧的基础上,具体联系唐代赤县制度、杜甫生平以及本诗情境,对本诗题目、系年加以辨正,以就教于方家。

一、相关分歧之形成

历来注解、评点杜诗者众多,大都认为本诗题目应作《投简成华两县诸子》,“成华”当指成都府附郭之成都、华阳二县,创作时间当杜甫居成都时。然诗中 “长安苦寒”“杜陵野老”“南山豆苗”以及“青门瓜地”却是京兆之风物。自南宋黄鹤始提出本诗创作于天宝十载(751)、“成华”当作“咸华”的异见,遂生疑窦,后世学人更就“两县”所指、创作时间判断衍生出诸多看法。

(一)“成华”抑或“咸华”

首先,对于诗题中两县究竟为“成华”还是“咸华”,诸家产生分歧,并随之形成不同的文本。

朝代作者书名诗题文献出处宋王洙等《杜工部集》《投简成华两县诸子》《续古逸丛书》本宋王十朋《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投简成华两县诸子》广陵古籍刻印社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投简成华两县诸子》《杜诗丛刊》本宋阙名《分门集注杜工部诗》《投简成华两县诸子》《杜诗丛刊》本宋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投简成华两县诸子》《丛书集成初编》本宋黄希等《补注杜诗》《投简成华两县诸子》《四库全书》本宋徐居仁《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投简成华两县诸子》《杜诗丛刊》本元刘辰翁《集千家注批点补遗杜工部诗集》《投简成华两县诸子》《杜诗丛刊》本元范梈《杜工部诗范德机批选》《投简成华两县诸子》《杜诗丛刊》本明邵宝《杜少陵先生诗分类集注》《投简成华两县诸子》《杜诗丛刊》本明单复《读杜诗愚得》《投简咸华两县诸子》《杜诗丛刊》本明傅振商《杜诗分类》《投简咸华两县诸子》《杜诗丛刊》本明张綖《杜工部诗通》《投简成华两县诸子》《杜诗丛刊》本明邵勋《唐李杜诗集》《投简成华两县诸子》《杜诗丛刊》本清钱谦益《钱注杜诗》《投简成华两县诸子》上海古籍2009年版清李植《纂注杜诗泽风堂批解》《投简成华两县诸子》《杜诗丛刊》本清彭定求《全唐诗》《投简成华两县诸子》中华书局清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投简成华两县诸子》清刻本清卢元昌《杜诗阐》《投简咸华两县诸子》《杜诗丛刊》本清吴见思《杜诗论文》《投简成华两县诸子》《杜诗丛刊》本清张溍《读书堂杜工部诗集注》《投简成华两县诸子》《杜诗丛刊》本清刘濬《杜诗集评》《投简咸华两县诸子》《杜诗丛刊》本清范辇云《岁寒堂读杜》《投简成华两县诸子》《杜诗丛刊》本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中华书局1979年清浦起龙《读杜心解》《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中华书局1977年清杨伦《杜诗镜铨》《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上海古籍1980年

从上表可知,宋元杜集皆作《投简成华两县诸子》,明清以后分歧开始显现。单复率先于正文中改诗题为《投简咸华两县诸子》。其后,明人傅振商《杜诗分类》、清人卢元昌《杜诗阐》、刘濬《杜诗集评》、仇兆鳌《杜诗详注》、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铨》均赞同黄鹤之补注,亦径改诗题为《投简咸华两县诸子》。其中,仇、杨等皆为有清注杜名家,他们的选择对后世影响很大。及至建国后,萧涤非、聂石樵等都赞同“咸华说”。在其编订的文本中,诗题亦作《投简咸华两县诸子》。

然而,在最近出版的两部杜诗校注中,则显示了这一分歧依旧存在。萧涤非、张忠纲主编的《杜甫全集校注》中,径作《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认为“鹤说近是。但‘咸’似非指咸阳,而是咸宁”。而谢思炜所著的《杜甫集校注》,则提出“咸阳、华原方向各异,杜甫在长安时亦未尝至华原,不应无故两县并称”。认为“臆改原文无据”,在文本上其仍依《杜工部集》中的原诗题——《投简成华两县诸子》。

(二)两县具体所指

在诗题产生分歧的基础上,就“两县”具体所指,更衍生出多种观点。赵次公云:“京畿倚郭谓之赤县。《史记》邹衍所谓‘神州赤县’。成都当此时号为‘南京’,故公诗指两县得谓之赤县。”郭知达认为“明皇幸蜀,故成华得称赤县。”赵、郭二人都认为成华两县指的是唐成都府的成都、华阳两县,因成都府当时为南京,故成华两县即为诗中的“赤县”。但黄鹤补注杜诗时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梁权道编在上元二年成都作,是以成华为成都、华阳两县。此两县,《唐志》故云次赤。然诗云‘长安苦寒谁独悲’,又言南山之豆、东门之瓜,皆长安京兆事,当是天宝间在长安作。今以‘乡里儿童项领成,朝廷故旧礼数绝,自然弃掷与时异’之句,意是十年召后,送隶有司参选时作。疑是与咸阳、华源二县,咸误作成也。

因本诗中出现长安风物,黄氏提出了“成华”当作“咸华”的说法,并确认为此“咸华”指的是唐代京兆府的咸阳、华原两县。而清人杨伦更认为“咸华”当指“咸宁、华原”。今人王朝华著文《杜诗<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诗题 “咸华两县” 所指应为咸宁、华阴辨》,从诗意的角度,考辨“赤县官曹”应指 “两县诸子”,进而提出“咸华两县” 所指应为咸宁、华阴。由是,该诗题“两县”具体指向,形成了“成都、华阳”“咸阳、华原”“咸宁、华原”以及“咸宁、华阴”四种观点。

(三)系年之分歧:天宝之时,还是上元、宝应间

杜诗中,多有未明言时间者。据谢思炜估计,“杜诗中约有百分之五十的作品是可以准确编年的。”其中一些诗歌,因停留时间较短,亦可断定年限。然而对于居留时间较长者,诗歌系年的断定总有着争议。而在具体考证中,诗歌系年的断定,往往有赖于诗题、内容中地点时节等信息。但在对诗题存在争议的基础上,本诗系年的判断亦产生了分歧。

坚持两县所指为“成华”者,因“成华”为成都府附郭之县,认为其诗当作于杜甫居成都之时。北宋鲁訔《杜工部诗年谱》于本诗下注:“上元元年庚子,公年四十九。”清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则系于上元宝应间公居成都作。

是故,因两县所指有“成华”“咸华”之疑,而学者对本诗有成都诗、长安诗之争。具体到诗歌系年,认同“成华”说者,系年有“上元元年”“上元二年”以及“上元、宝应间”诸种判断。而“咸华”说,则有“天宝十载”“天宝十三载”和“天宝十三载至至德元年间”等意见。

二、诗题、系年之再考

由上可知,以上之分歧多因诗中“长安苦寒”“杜陵野老”“南山豆苗”以及“青门瓜地”等长安意象。但实际上,这些意象究竟是实事,还是用典,还是一个问题。

对于“长安苦寒”,蔡伯世云:“此成都诗不应言长安。其夜字之讹,故误作安耳。况卒章之意明甚”,将其改为“长夜苦寒”,置于诗中亦甚妥帖。而“杜陵野老”,据曾晓云考证,杜诗中多有以“杜陵”自称之句,大历年间亦有杜陵念乡之诗,则“杜陵野老”也可能是杜少陵自况之语,此诗未必作于定居长安之时。至于“南山豆苗”,传统看法认为南山、青门当确指终南山、长安城青门。但此“南山豆苗”“青门瓜地”也可能是用典。若亦以此二意象,认定杜公本诗即写于长安,则可能过于泥古。

既然意象无法确知为虚为实,那么不妨从本诗投简之对象来探求。

(一)杜诗“赤县”之含义

从诗题来看,此诗应是杜甫给两县诸子寄信之内容。历来注家对于首句“赤县官曹”指涉诗题中投简对象之“两县诸子”并无异议。然自清人仇兆鳌认为“诗作于长安明矣。赤县官曹本谓长安贵人,不指两县诸子。盖投简诸子者,另有其人也。朱注误认两县为赤县,故有畿县之疑。《正异》不知长安即赤县,故欲改为‘长夜’。总错在诗题‘成华’二字耳”,使得问题更趋复杂。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仇氏之说实为调和之说。其见“咸华”不为赤县,而“长安即赤县”,赤县官曹本谓长安贵人,不指两县诸子。今人王朝华则从诗意和投诗惯例等角度,考辨“赤县官曹”之指向,力驳仇说,认为应指杜公投简的“两县诸子”。笔者以为其论证可以信服。

而唐人诗中“赤县”一般有二种含义:一是指政区等第中的“赤县”(次赤县),如钱起《和万年成少府寓直》之“赤县新秋夜,文人藻思催”、韩愈《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之“崔君初来时,相识颇未惯。但闻赤县尉,不比博士慢”、白居易《权摄昭应早秋书事寄元拾遗兼呈李司录》之“丹殿子司谏,赤县我徒劳。相去半日程,不得同游遨”;二是指“中国”“天下”,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之“赤县空无主,苍生欲问天。龟龙开宝命,云火昭灵庆”、李德裕《寒食日三殿侍宴奉进诗一首》之“赤县阳和布,苍生雨露膏”。

(二)唐代、玄、肃三朝赤县之展开

那么,要确定本诗中“赤县”所指,就要看终杜甫一生,唐代赤县都有哪些。

《通典》卷三三《职官十五·州郡下》载:

其中,解释赤县为“京都所治为赤县”,而“京之旁邑”则为畿县。而这里所说的“三府共有六县”,三府指京师京兆府、东都河南府、北都太原府;六县分别是三府附郭之长安、万年、河南、洛阳、晋阳、太原。每府有两附郭县,即有二赤县。

而玄宗之前并无三府。玄宗开元元年(713)十二月庚寅,改雍州为京兆府,洛州为河南府。随后,开元十一年(723)正月,改并州为太原府,太原、晋阳也升为赤县。此时三府共有六赤县,其余属县为畿县。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赤县的范围也不断增加。据上引史料,可知开元十七年(729)十一月,奉先县因奉睿宗桥陵而升为赤县,享有同京师附郭县一样的待遇。另覈《旧唐书》卷九《玄宗纪下》:天宝四载(745)十月,“丁酉幸温泉宫。壬子以会昌县为同京县。”《唐会要》卷七○《州县改置上》:“天宝三载十二月五日,析新丰县于会昌山,令置会昌县。四载十月二十八日,以会昌为赤县,以薛融为县令。七载十二月一日,改会昌为昭应县,仍废新丰隶入昭应,以薛伯连为县令。”则温泉宫(华清宫)所在的会昌县亦升为赤县。

其后,肃宗在“安史之乱”期间,渐次设立成都府、凤翔府、河中府、江陵府,赤县的数量也为之变化。

《旧唐书》卷一○《肃宗本纪》有至德二载(757)十二月戊午制:“改蜀郡为南京,凤翔府为西京,西京(长安)改为中京,蜀郡改为成都府。凤翔府官僚并同三京名号。”肃宗升玄宗避难之蜀郡为成都府,建为南京。同时,肃宗也将自己平叛期间驻扎的岐州升为凤翔府,建为西京。开始了升天子行在州为府的故事。至于“凤翔府官僚并同三京名号”,成都府未被提及,或史有所缺。然京兆、河南、太原三府所属诸县为赤县、畿县,按此处“凤翔府官僚同三京名号”的记载,援引三京制度,凤翔府、成都府属县亦当依次升为赤县、畿县。

同样,肃宗升凤翔府、河中府时也有类似举措。岐州原以凤翔县为附郭县,但至德二载(757)岐州升府时,又析凤翔县置天兴县。又《旧唐书》卷一○《肃宗纪》载:“(乾元三年三月甲申)以蒲州为河中府,其州县官吏所置,同京兆、河南二府”,又割朝邑来属,改为河西县,而河西县地位与河东县并列。

另外,因奉皇帝陵而升赤县的案例也在增加。广德元年(763)五月一日,因奉肃宗建陵,升醴泉县为赤县。

至于王朝华提出华州华阴县也为次赤县,“咸华”指的是咸宁、华阴。但实际上,是其误读了《唐会要》的记载。该书卷七○《州县分望道》“关内道新升次赤县”条载:

新升次赤县:华州郑县,光化元年六月升,至天祐四年闰十一月,复为郑县。华州郑县、华阴、下邽三县,开元四年(716)二月二十六日定。同州冯翊、朝邑、蒲城、澄城、白水等县,开元四年(716)二月二十六日升。歧州雍县、扶风、陈仓三县,同上年月日升。灵州回乐县,至德元年七月十二日升。宁州安定县,至德元年十二月九日升。邠州新平县,贞元十年十二月升。

然据齐子通考证,《唐会要》所记“华州郑县、华阴、下邽三县”以下内容,当属“新升望县”条,而非“新升次赤县”条。换言之,开元四年(716)二月二十六日,华州华阴县应是定为望县,而非所谓的“次赤县”。则王氏所提出的“咸宁、华阴”说也是靠不住。

此外,据诗中“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等句,此诗应当是请求两县诸子救济所作。那么在时间上,很可能是在到达成都之后,也可能是在计划离开长安、动身前往成都之前。但如果是身在长安,而给远在蜀地的两县诸子写信请求接济,则在情理和交通上是不通的:首先,益州远在千里之外,纵有奥援,也是缓不济急;其次,杜甫在长安亲友众多,舍近求远,甚为荒谬;最后,杜甫于至德二载(757)以前生活在长安,彼时蜀郡还未升府建都,其附郭两县怎能称呼为“赤县”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本诗应当是作于居留成都府之时。以此观之宋本《杜工部集》所整理的文字不诬,宋人梁权道等将本诗归入成都诗也是十分妥帖的。

(三)本诗系年之推测

既然本诗为杜甫居留成都期间所作,那么能否将创作时间更加精确呢?

据谢思炜考证,杜甫曾在以下时期居留成都:乾元三年(760)正月初抵成都,宝应元年(762)七月严武还朝,四川兵马使徐知道作乱,杜甫去往东川梓州;广德二年(763)正月,严武再镇西川,征辟杜甫为幕客,春末杜甫自阆州再往成都,永泰二年(766)四月严武卒,五月杜公离开成都。

而本诗云:“赤县官曹拥材杰,软裘快马当冰雪。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南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则此时天气当为雪天,农历时节应在冬春两季。那么可能的时间段应如下:乾元三年(760)初、上元元年(760)末至上元二年(761)初、上元二年(761)末至宝应元年(762)初、广德二年(764)末至永泰元年(765)初、永泰元年(765)末至永泰二年(766)初。

其中,广德二年(764)至永泰二年(766)初,杜甫为严武所征辟,出任幕府职,生活当有所凭借,不应有诗中那般凄怆之语调。那么,现在就只存在着乾元三年(760)初、上元元年(760)末至二年(761)初、二年末——宝应元年(762)初这三种可能。幸运的是,杜甫著有《说旱》一文,其云:“今蜀自十月不雨,抵建卯,非雩之时,奈久旱何。”诗题小注云:“初中丞严公节制剑南日,奉此说”。蔡兴宗、黄鹤、张忠纲都认为本文当作于宝应元年(762)建卯月(二月)。那么,上元二年(761)十月至次年(宝应元年)建卯月期间,蜀中应该是大旱未雨的,则二年末——宝应元年(762)初恐亦无冰雪。是则,乾元三年(760)初、上元元年(760)末——二年初两种可能。

据谢思炜考证杜甫《成都府》,乾元三年(760)正月初,杜甫才来成都。而本诗有“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之语,则杜甫初来乍到,应当是急需当地人士的接济。成华两县为成都府附郭之县,诸子为两县官曹,杜甫向他们投简,寻求接济,理固宜然。揆诸史料,可以发现,杜甫这一期间于“朝廷故旧”颇多需索。是年春,得成都尹、西川节度使裴冕的援助,在浣花溪畔营建草堂。表弟王十五郎亦出资助修。其后,又分别向萧实、韦续、何邕、韦班、徐知道等求索各类树栽以及大邑瓷碗等物资,写有《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诣徐卿觅果栽》等诗篇。得此救济,年末至二年初这一期间,杜甫的生活应当是过得去的。以此推之,乾元三年(760)正月初,冰雪纷飞。杜甫初来成都,创作此诗,投简成华两县诸子,寻求接济,是十分自然而合理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杜诗中“赤县”的意涵以及唐代的赤县制度,杜甫此篇《投简》诗,完整题目仍当如宋本《杜工部集》,作《投简成华两县诸子》。“两县”指的是成都府附郭之成都、华阳两县。通过对杜甫生平以及本诗情境的分析,本诗当创作于乾元三年(760)初,为杜甫初来成都,创作此诗,投简成华两县诸子,寻求接济所作。

但笔者囿于学力,对于《投简成华两县诸子》一诗中意象、字句解读不够,系年判断可能存在误差,敬盼方家、师友指瑕。

注释

①(宋)王洙、王琪:《杜工部集》,《续古逸丛书》本。以下出自此书者,不再出注。

②(宋)黄希、黄鹤:《补注杜诗》卷七,《四库全书》本。以下出自此书者,不再出注。

③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6页;聂石樵、邓魁英:《杜甫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④萧涤非:《杜甫全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62页。以下出自此书者,不再出注。

⑤谢思炜:《杜甫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612-613页。以下出自此书者,不再出注。

⑥(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七,《杜诗丛刊》,台湾大通书局1974年。

⑦王朝华:《杜诗<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诗题“咸华两县”所指应为咸宁、华阴辨》,《杜甫研究学刊》,2013年第3期,第54-58页。

⑧(宋)鲁訔:《杜工部诗年谱》,《四库全书》本。

⑨韩成武点校: 《杜工部诗集辑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18页。

猜你喜欢
诗题诸子杜诗
王静著《激变时代的思考者:郭沫若与其诸子观》出版
品味诗歌情感四密码
贫困无田杜太守
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
从“春秋五例”分析杜甫诗歌含蓄的表现手法
唐代试律诗诗题用典与唐代史鉴思想
小学古诗词教学“三步法”
童话离不开各种小动物
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