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选评(下)

2018-07-18 02:42莫砺锋童强
杜甫研究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杜诗杜甫李白

莫砺锋 童强

《蜀相》

清人金圣叹解此诗曰:“先寻祠堂,后至城外,妙。是有一丞相于胸中,而至其地寻其庙。”解得很好。杜甫前往武侯祠,不是因游其地而乘便探访名胜,而是早已仰慕诸葛亮,故一到成都便往寻其祠,以凭吊先贤。杜甫有多首诗咏及诸葛亮,而以此诗为最佳。诗中刻画武侯祠的气氛,既庄严肃穆,又冷落凄凉,最为传神。颈联概述诸葛亮生平,既述其事迹,亦表其心迹,言简意深,是对诸葛亮其人的千古定评。尾联绾合自己,感慨尤其深沉。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可惜鞠躬尽瘁而未得成功。“出师未捷身先死”,既是慨叹诸葛亮,也是诗人的自我感慨。正如佚名《杜诗言志》所云,“此篇则专伤其功业之未成,亦所以自喻也。”异代同心,惺惺相惜,杜甫堪称是诸葛亮的千古知己!

《宾至》

此诗朴实平淡,诚如赵臣瑗所评:“婉婉曲曲,只如说话一般,几不知其为韵语也。”但是内在的意蕴却曲折深永。诗人貌似谦逊自抑,实则傲骨嶙峋,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信。盛唐的七言律诗,通常是中间两联一写景,一写情,此诗却“直叙情事而不及于景,此七律独创之体,不拘唐人成格矣”(仇兆鳌语),可称此诗的最大艺术特色。

《狂夫》

李白以狂士著称,杜甫则以醇儒闻名。其实杜甫的性格相当复杂,他有谨愿小心的一面,也有狂傲疏放的一面。诸如自许甚高、恃才傲物、蔑视权贵、君子固穷等方面,杜甫与李白并无二致。此诗就是一个例证:穷愁潦倒、将填沟壑的生存境况,并未使诗人自卑自叹,反而宣称要以疏狂的态度度过馀生。故人书断,稚子恒饥,可谓穷困极矣。然而这并未妨碍诗人在百花潭畔的逍遥徜徉,也并未减损他对翠筱红蕖的细细观赏。这是对“孔颜乐处”的生动阐释,是对“君子固穷”心态的诗意表达。

《江村》

古典诗歌的题材选择一向比较严肃,琐细、平凡的日常生活情景较少入诗。东晋陶渊明始有这方面的尝试,到杜甫笔下,日常生活题材才得到大力的开拓,尤其是在成都草堂时期。比如此诗所写的老妻画棋局,稚子敲钓钩,以及偕妻乘艇,稚子索饭,野人送朱樱,秋风破茅屋等都进入到诗人的视野,成为绝妙的诗材。琐屑平常而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结合浅近平易的语言风格,成为杜诗中的新气象,正如黄生所评:“杜律不难于老健,而难于轻松。此诗见潇洒流逸之致。”这种风格倾向对宋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诗因此被宋人选入《千家诗》。申涵光曰:“此诗起二语,尚是少陵本色,其余便似《千家诗》声口。选《千家诗》者,于茫茫杜集中,特简此首出来,亦是奇事。”其实杜诗地负海涵,风格多样,“似《千家诗》声口”只是其诸多风格倾向中的一种,并非杜诗之瑕疵。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甫在成都时题咏绘画的诗歌甚多,此诗是其中一首。诗画相通,但画呈实景,诗歌则诉诸想象,表现手法有很大区别。杜甫擅长用夸张、想象之笔,来描绘他所看到的画面。静态的画面因而转变为移步换景、变化无穷的动态境界,从而元气淋漓,生机勃勃。王宰善画远景,于画理而言即运用透视之法表现景物的纵深感,杜甫用“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将此特点一语道尽,其概括能力之强,令人惊叹。本诗的另一特点是画中有人。诗先从画家写起,赞扬王宰严肃的创作态度。末尾表示观者之企羡,以赞美画艺之精深。中间则点缀着舟人渔子,以形容风涛壮伟之状态。凡此种种,皆为后代题画诗开启无穷法门。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这是一首唱和诗,又是一首咏梅诗,这两个主题皆表达得非常充分,又融合无痕,堪称绝唱。裴迪的原作虽已不存,但从其诗题可以看出,杜诗紧扣原作旨意,与其桴鼓相应。首联言及何逊在扬州作诗咏梅事,后人多不解其与裴迪有何关系,伪苏注乃至伪造何逊作扬州法曹时咏廨舍梅花之故事。其实何逊祖籍东海郯,少居郢州,扬州乃是异乡。裴迪为关中人,此时宦游蜀州,乡愁正与何逊同也。故此句意谓裴迪诗才如何逊,亦如何逊在他乡咏梅,实与第六句中“乱乡愁”遥相呼应。次联紧扣裴迪原诗,揣想并询问其在蜀州之情状。颈联因裴迪未曾折梅相寄,改从虚处着笔,仍与裴诗密切配合,均是唱和诗的典范写法。尾联又旁出他意,谓虽然裴迪未曾寄梅,但此处江边亦有梅树,垂垂而发,催人白头。全诗多用虚词斡旋语气,情意宛转,百折千回。更妙的是此诗虽无一语涉及梅花的形态,而读者公认其为咏梅绝唱。真可谓不着一语,尽得风流。清人顾宸评曰:“咏梅意不在梅,意不在梅而妙于咏梅,为千古梅花诗特绝。”

《客至》

春水环绕,鸥鸟日来,可见居处之幽僻,也可见主人之恬淡忘机。花径不扫,蓬门常闭,可见人迹罕至,远隔尘嚣。今朝忽然扫径开门,迎候佳客,可见此客定与主人志趣相投。因家贫,故待客之道只是草草杯盘,然而主客相得,无拘无束,乃至呼唤邻翁前来,共饮馀杯。全诗只是写景、叙事,而主、客双方之身影呼之欲出,双方之襟怀亦真切可感,真抒情高手也。黄生评曰:“上四,客至,有空谷足音之喜。下四,留客,见村家真率之情。”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句诗本身就是惊人之语,自古以来,有哪位诗人曾如此自许,如此自期?惟有杜甫。但是本诗的重点却是第三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即作诗不再刻意求工,不再争奇斗胜,而是随意应付,信手拈来。这是诗人放弃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吗?不是,而是升华至新的层面,也即进入了纵意所如的自由王国。众所周知,杜甫对诗歌的语言艺术是惨淡经营的。他大胆创新,自铸伟辞,杜诗中的警句、名句为数之多,无与伦比。“语不惊人死不休”既指语言艺术,也包括对社会现实、人情世态乃至山川草木的不懈探索与深刻思考。但是到了后期,杜甫又努力突破自己,朝着更高的艺术境界继续前进。所谓“老去诗篇浑漫与”,与黄庭坚评晚期杜诗所说的“平淡而山高水深”,意思接近,那是一种风花落尽,炉火纯青的新境界。本诗就是诗圣杜甫朝着艺术巅峰艰苦攀登留下的一个足迹。

《江亭》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六

《绝句漫兴九首》之二

《百忧集行》

《赠花卿》

后人对此诗颇多歧解。首先是“花卿”指谁?注家多谓指花惊定,只有胡应麟说指一花姓歌伎,不可取。一则杜甫另有《戏作花卿歌》,明言“成都猛将有花卿”;二则唐人一般不会称歌妓为“卿”。其次是诗中有无讥讽?胡应麟、黄生、萧涤非等人认为只是形容音乐之美妙,并无讥讽。杨慎、王嗣奭、朱鹤龄等人认为乃暗刺花惊定僭用天子礼乐,有违礼制。二者皆言之成理。此外还有第三种阐释:安史乱后,宫庭音乐流落民间,故诗人能在成都闻之。正如六年后诗人在夔州看到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从而“感时抚事增惋伤”一样,他必然会感慨由之。古语说“诗无达诂”,此诗堪称典型的例子。

《不见》

在两年前所写的《梦李白二首》中,杜甫已经对老友的生命安全深表忧虑:“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及至此诗,则干脆挑明此意:“世人皆欲杀!”李白究有何罪,竟至众人喊杀?从表面上看,当然是李白误入永王李璘军幕,因而惹上附逆之罪名。但是事实上,李白生平恃才傲物,蔑视王侯,因而得罪权贵,才是真正的原因。杜甫对此洞若观火,所以他并不争辩李白有无叛逆之心,而是一语道破:“吾意独怜才!”言下之意是,正因为李白才华出众,才招致世人的忌贤害能之心。可惜李白垂垂老矣,纵能雪冤,又能有什么作为?于是杜甫只能以白首归乡来招唤之。当年意气风发、仗剑出蜀的李白,如今只能以头白还乡为归宿,这真是人生的一大悲剧。况且李白次年就在当涂与世长辞,连白首归乡也未能实现。语淡情悲,千古读者读此诗,皆当为李白一大哭!也当为杜甫对李白的款款深情一大哭!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大麦行》

后人称杜诗为“诗史”,当然是就其整体意义而言。但是一些具体的篇章,亦皆有此层意义,本诗就是一例。唐代的边塞战争性质如何?是防御性质的正义战争,还是为了开边拓土的非正义战争?这两类战争应该如何区分?在诗歌中给出最明确答案的诗人不是盛唐边塞诗派的高适、岑参,而是杜甫。本书所选的《兵车行》批判了唐帝国为扩张领土而发动的非正义战争,这首《大麦行》则指出防御游牧民族侵扰的边塞战争之必要性。大麦、小麦都已成熟,本应是辛劳耕种的农民忙于收割的季节。可是眼前的实景却是“妇女行泣夫走藏”!那么腰间插着镰刀前来割麦的又是谁呢?原来是那些不请自来的游牧民族!唐代边塞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保卫农耕民族的生产果实,本诗给出了最明确的说明。这样的作品,非“诗史”而何?

《光禄坂行》

《去秋行》

就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关怀而言,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所处时代的最高度。此诗哀悼的只是平乱的战士,还是兼指交战双方的士卒?诗中的交待并不明确。“臂枪走马谁家儿”,暗示着诗人只看见士卒匆匆经过涪江之滨,却并不知道他们究竟属于哪一方面。梓州刺史段子璋曾扈从玄宗在蜀有功,因东川节度使李奂奏请罢免其任,段乃举兵反,攻陷绵州后自称梁王。李奂逃至成都后联合西川节度使崔光远联军反攻,克绵州后杀段子璋。数月之间战火纷飞,双方士卒战死无数。诗人哀悼无辜丧命的年轻士卒,故称之为“战场冤魂”。此诗的颈联也深可玩味。遂州城中很快又有了新一任刺史,但城外人口稀少的现状却难以改变了。动乱之后,政体或许容易修复,但百姓元气大伤,则绝非朝夕之间所能恢复。这两句诗表面上只是直叙事实,其实却蕴含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深刻思考。

《客夜》

此诗以炼句见长。首联用了两个俗语:“睡著”“天明”。但正如黄生所言:“起句用俗语而不俗,笔健故尔。”其奥秘在于将“睡著”和“天明”拆开用在句中,“睡著”本是一词,指在时间上有延续性质的一种状态,而今分拆在句子的两个位置,就含有虽努力想要入睡而未能的意思,诗人心多忧虑、不能入睡的情状,跃然纸上。“天明”本来也是一词,如今分拆两处,又在“明”字前缀以“不肯”二字,更觉秋夜漫长,虽诗人百般盼望天明而不得。可以说,首联的意思本属平常,经诗人如此锤炼,遂成奇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送路六侍御入朝》

《舟前小鹅儿》

《倦夜》

《对雨》

蜀道艰难,若逢雨天,则更加路滑难行。杜甫往来于山高路险的梓、阆之间,正逢秋雨连绵。诗人独立江边,心忧道路之艰难,不想可知。然而诗人说:“不愁巴道路!”这句诗仿佛石破天惊,出于读者意料之外。大家读了此句,定会追问为何如此说。诗人的回答是:“恐湿汉旌旗。”说“不愁”,并非果真不愁,而是说有更大的忧愁在,故一己之愁应暂时搁置。什么是“忧国忧民”的精神?这就是最鲜明的表现。什么是“公而忘私”的境界?这就是最典型的事例。

《桃竹杖引赠章留后》

《释闷》

《阆水歌》

此诗的首句有三种异文,读者应如何取舍?杜诗注本多取“江水”或“江色”,惟宋人楼钥《答杜仲高书》中引黄裳云:“‘嘉陵江水何所似’,一本作‘山水’者是。……盖山如石黛,水如碧玉,故云‘嘉陵山水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真绝唱也。”我们同意此说。因为如取“江水”或“江色”,一则下句中“石黛”乃青黑色,嘉陵江水并无此种颜色。二则下句中“石黛”“碧玉”皆指江水,“相因依”三字遂无着落。从此例可知,对异文进行取舍时,宜从上下文中寻找根据。

《登楼》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

《旅夜书怀》

《三绝句》

《诸将五首》

《秋兴八首》

《咏怀古迹五首》

《宿江边阁》

《壮游》

《偶题》

《阁夜》

《缚鸡行》

《孤雁》

《登高》

《又呈吴郎》

作诗呈交吴郎,只为让邻家贫妇得来堂前扑枣。若非诗圣,孰能为之!此诗多用虚词斡旋,语气格外宛转。与之桴鼓相应的是,诗中述贫妇之苦细腻真切,劝告吴郎则委婉含蓄,真可谓娓娓道来。古语云:“仁义之人,其言蔼如。”此之谓也!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夜归》

《江汉》

《移居公安山馆》

《岁晏行》

《登岳阳楼》

《蚕谷行》

儒家反对战争,热爱和平,把百姓安居乐业视为理想政治等理念,在此诗中得到最简洁、最生动的表述。诗中的“烈士”究系何指?注家多谓指战士,可谓差之毫厘。烈士者,忠烈之士也。设如国家多难,百姓遭殃,则忠烈之士必然忧国如焚,泪如倾盆。如国家太平,男耕女织各得其所,亦安需烦劳烈士涕泪滂沱耶?读此诗,可知杜甫不愧为百姓之代言人。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

《江南逢李龟年》

《小寒食舟中作》

刘克庄评次联曰:“此联如在目前,而古今人所未发。”前句实有所本。杨慎指出南朝陈代释惠标《咏水》有句云:“舟如空里泛,鱼似镜中悬。”又指出初唐沈佺期《钓竿篇》有句云:“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杜甫“熟精文选理”“读书破万卷”,他对这些前代的清词丽句肯定烂熟于心。当然,“春水船如天上坐”,句法活泼,意蕴明晰(点明春水),即使有所承袭,也可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至于“老年花似雾中看”一句,则完全出于独创,一空依傍。由此可见,杜诗的创作态度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转益多师是汝师”两者的完美结合,这是他登上诗歌高峰的重要条件。

《白马》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注释

①(清)金圣叹:《杜诗解》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95页。

②(清)佚名:《杜诗言志》卷六,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0页。

③(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卷二,引自萧涤非主编、张忠纲终审统稿《杜甫全集校注》“集评”,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第1951页。按:此诗《杜甫全集校注》题作《有客》。

⑤(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引,中华书局1979年,第747页。按:今本黄生《杜诗说》卷九作:“公律不难于老健,而难于轻松。此诗可取处在此。”(黄山书社1994年,第352页)

⑧(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引,中华书局1979年,第793页。按:仇引文字稍异,今本黄生《杜诗说》作:“前半见空谷足音之喜,后半见贫家真率之趣。”(清)黄生《杜诗说》卷八,黄山书社1994年,第316页。)

⑨《与王观复书》第二首,(宋)黄庭坚著,郑永晓整理《黄庭坚全集》第八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40页。

猜你喜欢
杜诗杜甫李白
登高
诗仙李白的归宿
贫困无田杜太守
绝句
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
从“春秋五例”分析杜甫诗歌含蓄的表现手法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