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楠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197-02
作为提高区域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素养有效且重要的途径之一,追求以“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为代表的网络环境下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其实质在于通过对比来体现与达成这些培训活动应有的预期目标以及其实现程度;简言之,即培训结果所能达成的满足预期目标的程度。基于本课题,这种时效性,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表述。
一、培训需求体现出培训时效的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
根据对相当部分教学一线教师的访谈,我们发现,教师参加培训的动机是与他们的实际需求直接或间接的相关的。例如,有将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参加培训的目的在于从培训者的授课中获取有关提高课堂教学类策略的知识或技能,而接近三成的教师的需求则指向教材教法。无论是文化课,或音体美等科,均大致如此。但除此之外,也有两成左右的教师认为,应该了解当下教学实践中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与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由此,可以发现,在“国培”和“省培”等教师培训中,占比近八成的教师仍然处于一个传统的教师培训认知的阶段,他们仅将该种网络培训当作一次单独的教育实践活动,且理解为一次在教育场域中的学习活动和过程。也就是说,网络培训对这部分教师而言,其效果的追求,仅仅停留于即时实效的阶段。但令人欣喜的是,尽管如此,尽管是农村教育场域,仍有两成左右的教师,他们的教育认知,已经使得他们认识到基于未来的教育理念和行为的重要性,因而开始寻求借助网络培训来作为了解外部教育世界的窗口,并尝试在适应既有教育环境的前提下,对既有的教育模式、策略、方法等做出应有的改变或改革。总之,关注差距,并寻求改变,以重新建构有关教师职业成长的态度、知识、能力等,而适应未来教育所需。
二、培训效果体现出培训目标达成的三个重要方面
1.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
与前述教师参加培训的实际需求相关,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直接指向获取解决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所遇到的实践问题相关的知识,如对课堂紧急偶发事件的应对、特定情况下的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一定授课模式的课堂调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等,即实践性知识。与这种需求相适应,无论是“国培”还是“省培”,其授课内容设置的较大部分,多与之相关;且采用了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课题研讨、专家答疑、讨论交流、专题研修与任务驱动、资源提供等,力求达成应有效果。与之同时,作为教师知识结构的应有组成部分,培训课程设置中的通识课程学习、学科专业课程培训、公共知识教育,以及主流教育教学理论的普及等,对于教师的理论性知识增长,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表現在教育实践中,有关这一培训实效的显性指标的一个实际体现就是,教师在处理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时,尤其是体现在语言表达和行为实施方面,因“心里有底”和“胸有成竹”而显得有更加从容、有据、有节。
2.教师教学技能的进步
尽管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多达五个方面,但与“农村”“小学”这些关键词密切相关,学校教育资源的配备程度不足、教师缺少足够的学习机会等原因,都导致了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在至少有关信息技术的运用、课题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是不足的。而借由“国培”和“省培”,一方面,课程中有关信息技术内容的培训和实践作业的完成,以及网络培训平台本身和内部学习环境等,都促使这些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一般、甚至不熟练的老师,有了一个专项学习和具体实操的机会;另一方面,培训课程的设置,如专题研讨、案例分析、影子实践、专家答疑等,也给了这些农村教师一次实际的进行教育科研活动的能力成长的机会。
3.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
有数据表明,参加“国培”和“省培”的农村小学教师,年龄主要分布在30—45岁之间,教龄分布在5—20年之间。尽管,理论上这部分教师正处于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实践经验丰富的时期,但“农村”这一地域和“小学”这一视角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得部分参训教师的学习态度并不那么积极,动力欠缺。但是,培训过程本身,以及在培训过程中获得的价值认同、成就表达、进步感受等,都使得这些教师较为迅速的实现了从“教”到“学”、从认知到实践的转变,从而使得这种培训场域下的教师学习日益趋向理想化的教育理念的学习,进而实现教育理念的必要、及时和有效的更新。这种更新,为回归工作环境下,在工作层面上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既是一个良好的促进和适应新事物的应有态度,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面向农村小学教师需求的网络培训研究,离不开对其培训实效性的深入关注。而也正是这一点,凸显了网络培训之于农村小学教师职业成长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8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