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春燕
在现行教材中,寓言故事这种文体的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涵盖了低、中、高三个年段。寓言故事,以其生动的故事情节、幽默的语言、简单的道理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不管是国外的《伊索寓言》,还是国内的《寓言故事》,都深受各个年段学生的喜爱。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把寓言故事当做一般记叙文看待,在其人物形象、道理的揭示上做足了功夫,却忽视了寓言故事的重要教学价值—“语用”。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语言文字的运用”出现了15次之多,这足以表明“语用”的重要性。“语用”内涵指向三个方面:其一,语用指向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其二,语用表现于学生能把握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在学习生活中能正确、规范、有创意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三,语用决定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它致力于实践中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寓言故事与其他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的语言特征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语用”方面有独特的价值。
一、寓言故事“语用”的关键能力:講述故事
朱光潜曾经说道:“一般人的艺术趣味大半是传统的、因袭的,他们对于艺术作品的反应,通常都沿着习惯养成的抵抗力最小的途径走。”因此,学生的口述审美趣味就应该在低年段重点培养。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幼儿园的幼稚语过渡到“规范性用语”,而寓言故事以其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给低年段的学生进行言语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阅读寓言故事时,他们的审美趣味并不关注故事的言语形式及表达方式,而是关注于情节的趣味性。在低年段的学生看来,阅读寓言故事就像看动画片一般,他们对于故事的审美往往停留在自己对故事中人物的善恶、情感的美好与厌恶层面。如果没有经过有意识的引导和训练,低年段的学生很难从“讲述”的角度去提高自身的“语用”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二年级的寓言故事《狼和小羊》时,第一次执教通过提问“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狼为了吃小羊,不断找碴儿。紧接着让学生查找“狼为了吃小羊,找了几次碴儿”来了解故事的发展,然后通过提问“狼每次都是如何找碴的”引导学生学习狼每次找碴的内容,体会狼的凶恶,最后提出“你能讲讲这个故事吗”要求学生讲述故事。结果发现,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够了解故事的主要人物与故事情节,但要求完整地讲述并且讲好故事,学生讲得总是很不顺当,积极性也明显下降。
联系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其中就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讲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是低学段的核心目标,但是如何引导学生讲好故事呢?执教的老师第二次上《狼和小羊》一课时,就先让学生听一段《狼和小羊》的故事音频,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引导学生谈谈电脑老师讲的这个故事如何,故事中的狼怎么样,小羊怎么样,通过电脑老师的故事讲述,指出今天的任务就是“学着电脑老师的样子,讲好这个故事”。执教者的教学目标直指“讲述这一寓言故事”,然后围绕这一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品读狼和小羊之间的对话,多种形式训练狼和小羊的人物对话,为讲好这一寓言故事服务。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能够较为完整地讲述故事,还能加入自己的动作、神态,演绎狼和小羊的角色,而且在“讲述”的实践过程中,达到了理解、积累、运用词语的真正目的,落实了“语用”,为提高语文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寓言故事“语用”的实施路径:情节补白
寓言故事往往不只是表面文字所叙述的那般仅供娱乐,寓言故事之所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着重要的位置,是因为它能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给学生带来更加深刻的思考,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去思考、挖掘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刻内涵和道理。对于低年段的学生而言,丰富的想象力是他们的优势,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是他们这个年龄段阅读的取向。因此,在寓言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抓住情节的空白点,引导学生依文理设计故事、续编故事,扩宽学生的阅读思维,训练学生的创造性表达能力,内化学生对寓言蕴含的深刻道理的理解。
在课文《狼和小羊》的结尾处就存在着一个情节的空白点:“狼不想再争辩了,大声喊道:‘你这个小坏蛋!骂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结尾的省略号就令无数读者为之遐想,狼和小羊的结局到底如何呢?一位教师在教学《狼和小羊》的结局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你觉得结果会是什么样的?
生:小羊灵机一动,一个转身,狼不小心掉到了河里,淹死了!
生:小羊在遇到危险时,会用它的羊角顶敌人,狼受伤了。
生:这时,一个猎人刚好路过,拿出猎枪,“砰”地一声,打死了大灰狼。
师:同学们有颗惩恶扬善的心,为何都觉得狼不应该有好下场?
生:狼总是想吃小羊,小羊是无辜的。
生:因为狼实在太可恶了,总是三番两次找借口。
师:是啊,我们的作者伊索也是这么想的,他给我们带来了一句话:“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
在上述案例中,执教者就巧妙地抓住了寓言故事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续编故事的结局,当学生“群情激愤”、要“惩恶扬善”时,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体会伊索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不仅在言语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更是在寓言故事的人文内涵上做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内涵,发展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三、寓言故事“语用”的拓展方式:群文比较
但凡文质兼美的文本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载道。由于“群文”属于具有某种关联的“同一类”文本,或者说群文内部具有某种“类属”关系,所以它首先给学生带来“同中有异”的语言多样性。较之单篇课文的阅读,它能使学生对“同类”事物获得更宽的阅读视野,通过对多文本语言的感受和理解,进一步丰富对这类事物的认识,从而扩大自己的思想视野和情感感受的范围和深度。
如学习《狼和小羊》这一有关动物的寓言故事后,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阅读其他与动物有关的寓言故事,如《龟兔赛跑》《狐狸和乌鸦》《狐狸和山羊》等。一位教师在教学完《狼和小羊》后,就鼓励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中的《披着羊皮的狼》和《狼与牧羊人》。这几则寓言故事中都有狼的身影,且狼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能吃到小羊,但结局是不同的,有的得逞了,有的功亏一篑,揭示出了狼的贪婪、狡猾、凶恶的本性。一位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先是提问:“在这三个故事中,狼为了吃小羊都想了什么办法?”“结果如何?”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绘制思维导图,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了学生的比较阅读过程,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在群文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文因素加以比照、分析、归纳,辨别出被比较因素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学习完《狼和小羊》这篇课文后,教师选择的《披着羊皮的狼》和《狼和牧羊人》是低年段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文章,将这三篇文章进行比较,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这个年段的学生跳一跳能够够得着的。且从思维的角度看,传统的单篇课文为主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在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那么,群文比较阅读则是求同探异,既有聚合思维的一面,又有发散思维的一面。可以说,群文比较阅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言语积累,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还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学生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提升了学生的“语用”能力,引领学生向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更深处漫溯。
在寓言故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讲述故事、情节补白、群文比较的教学策略,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言语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