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幼儿园 杨 霞 张 薇 钱婵瑶
在主题活动“丰收的季节”中,孩子们在“品尝丰收会”上带来了各种秋季特有的食品,如大栗、核桃、瓜子、花生、松子、碧根果、开心果等等,面对各种各样的带壳坚果,他们对怎样剥壳产生了好奇。
曦曦说:“我用牙齿把核桃的壳给咬开来的。”
畅畅说:“我想找个榔头,这个核桃壳太硬了,我打不开!”
嘟嘟拿着扁桃仁说:“它的壳多像爱心啊,所以它很容易打开!”
……
基于孩子们对各种坚果壳的好奇心,我们进行课程审议,发现“壳”蕴藏着许多的学习契机,能满足幼儿进行观察、探究,并通过自己的试验检验猜想,于是生成了主题活动“壳壳总动员”。
整个活动从寻找“壳”进入,经历了壳物大收集,壳物分类,怎样剥壳,与壳做游戏等环节,幼儿在与壳的互动中,发现壳的特性,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追随幼儿发现的脚步,通过观察幼儿的发现来提供相关的材料,满足幼儿反复操作的愿望。
1.寻壳
在哪里能找到壳类食品或壳类农作物呢?这些带壳食品或农作物你们认识吗?带着问题,孩子们开始了寻壳之旅。
看,开心果也是壳类食品哦!
我来敲敲看这个碧根果,硬不硬?
这是白果,闻起来有臭臭的味道。
这是核桃壳,有点像我们的大脑。
松子壳小小的但很硬!扁桃仁的壳摸起来毛毛的,有一条一条的花纹!
其实它们是同一种水果哦,干的叫桂圆,新鲜的叫龙眼!
黄豆壳一开始是绿色的、软软的,几天后就变成黄色的、张着嘴巴了!
爸爸带我去田野里找带壳的农作物,它叫水稻,就是我们吃的米。
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使他们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
2.识壳
孩子对壳的了解到底有多少?他们对壳的兴趣点在哪里?从现有的壳能生成什么活动呢?
(1)介绍调查表
教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调查表,你找到了哪些壳?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处?”
轩轩:“我从市场买到了瓜子,它是葵花的果实,瓜子的壳像个小水滴,摸上去滑滑的。”
芸芸:“我从板栗树上找到了板栗,板栗的壳很神奇,有两层:外面的壳是毛毛的,像个小刺猬,里面的壳是光滑的,它们能很好地保护里面的果肉。”
航航:“我在水果店找到的山竹壳,它可以清热解毒、利湿止泻。”
萱萱:“我觉得核桃看上去皱皱巴巴的,有点丑,摸上去毛毛的。不过我妈妈说如果拉肚子,可以用核桃壳煮水喝。”
玮玮:“大栗的壳非常硬,剥开来后,里面还有一层毛毛的皮,它可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百日咳,淋巴结炎,腮腺炎。”
可可:“榴莲的壳还长刺,像小刺猬的刺一样,从树上掉下来不会坏,保护自己。”
洁洁:“花生壳能制作酱油,核桃壳煮水,可以治疗口腔溃疡和咽炎。”
霖霖:“我爷爷给了我几个核桃,他喜欢把核桃放在手里转圈,说这样可以锻炼身体。”
……
(2)壳的分类
孩子们先将所有的壳进行归类整理,然后自由分组按不同特征分类,最后推选代表上台介绍自己的分法。
我们组是按照壳的大小分的,上边是大一点的壳,下边是小一点的壳。
我们组是按照壳的颜色分的,分成白的壳、黑的壳、棕色的壳。
我们是按照壳的光滑度来分的,花生、核桃、扁核桃,都是毛毛的,碧根果、瓜子、开心果,都是滑滑的。
我们是按形状来分的,核桃、榛子是圆形的,碧根果、开心果、瓜子松子是长长。
作为教师,要不断激发幼儿去思考,在能引起孩子的关注点上,丰富原有的经验,及时反思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并从问题的答案中找到探究的落脚点。
3.剥壳
(1)幼儿交流自己的剥壳经验
杏仁的壳很脆,只要找准缝,就能剥开。
南瓜子的壳很薄,剥的时候要小心从它头上尖尖的部分开始剥。
花生壳只要沿着中间的缝,一剥就开了。
山核桃的壳真硬了,很难剥开,要沿着开口的地方使劲掰。
(2)核桃、栗子、夏威夷果的壳太硬了,徒手剥不开,我来想办法
①教室里寻找工具进行尝试
②介绍剥壳工具
③大家一起来剥壳
我用老虎钳一夹,碧根果壳就开了。
有了钥匙片,打开夏威夷果壳方便多了。
我有开壳的宝贝,一夹,果肉就露出来了。
我用锤子一敲,核桃壳就裂开了。
幼儿使用不同的工具尝试剥壳,幼儿通过反复尝试和已有经验,逐渐掌握了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
④填写我们的剥壳记录
在分享剥壳记录时,发现大家的记录太零散:同一种壳可以用不同的工具来开,同一种工具也能打开不同种类的壳,那怎样归类和整理才能让别人一看就明白呢?于是大家又商讨重新设计了记录表,争取把各种
剥壳情况都详细地进行记录。
4.玩壳
(1)壳贴画
壳活动进行中,每个孩子都成了壳的收集者。那这些收集来的壳可以做什么呢?瞧,孩子们进行了创意壳贴画。
(2)壳旋转
区域游戏时间,科学区,媗媗用乒乓球在玩“月亮船”,当“月亮船”在泥工板上旋转起来时,她很开心。一会儿,她想尝试用其他材料来玩“月亮船”。
媗媗:“老师,这个开心果壳可以在泥工板上旋转吗?”
老师:“你来猜一猜,觉得可以吗?”
媗媗:“我觉得没问题。”
老师:“那动手试试,看看你猜想的对不对?”
媗媗拿起一个大一些的开心果壳放在泥工板上转了转,发现不行,她又拿了一个薄一点的小一点的壳试了试,这次成功了,她告诉我实验的结果,并记录了下来,和伙伴一起分享。
幼儿对新的材料有好奇心,在材料提供上尊重和支持幼儿自发地对材料产生兴趣,能使幼儿探索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3)壳的沉浮
区域游戏时间,小桐从材料超市拿了很多黄豆和夏威夷果壳,他今天的计划就是要用夏威夷果壳来装黄豆,玩一玩沉浮实验。他用大小不同的果壳来尝试,发现虽然都是夏威夷壳,但壳的大小不同,能装的黄豆就不同,最棒的一次记录是他装了15颗小黄豆才沉下去。
小桐的实验吸引了仝桦,仝桦也来试一试,她也得出和小桐一样的答案,原来壳的沉浮跟壳里装的黄豆的数量有关,真是太有趣了。
幼儿主要是通过与材料的交互作用而得到发展,教师投放的不同种类不同大小的壳,引发了幼儿关于沉浮的探究,获得了最直接的感性经验。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通过说、看、摸、敲、剥等形式与壳互动,探索各类坚果壳的外部形状、颜色、内部构造、纹理、质地、作用等。在剥壳环节,孩子们发现有些坚果壳光靠手是剥不动的,教师没有立刻干预指导,而是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空间,幼儿萌发了寻找开壳工具的想法,在自主反复探索中调整原有经验、体验成功打开壳的乐趣。从而这也让老师感悟到,教师的支持更多应该体现在对幼儿探索活动的观察、分析与推进上,而不是直接给予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仅需要指导幼儿的探究,让科学探究的点深入生活,环环相扣,更需要作为一个学习者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不断思考,不断学习,追随幼儿探究的脚步,不断提升自身整合利用生活教育资源的能力。
“投石问路”话题预告
讨论情景(2018年第10期):
基于低结构材料在区域中的重要意义,我们有意识地投放纸盒、冰棒棍、瓶盖、吸管等材料,但在实践中却发现幼儿只对五颜六色的玩具感兴趣,而低结构材料备受“冷落”。无奈之际,老师们开始采用“强制”和“控制”的方法,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只能选择低结构材料进行游戏。我们知道这样做不妥当,但如果不用这样的方式,如何引导小班幼儿对低结构材料产生兴趣?恳请大家支招!
欢迎读者就此问题发表有针对性的看法,可以是具体的解决措施,也可以是针对这个情景的理性分析,以1000字以内为宜。欢迎幼教同仁对本栏目提出建议,更欢迎提供有价值的情景。
稿件可发至xdyjbianjibu@vip.163.com,主题栏请注明“投石问路”,截稿日期:2018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