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及时调整与改进学习方法,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它已经应用于较多的实践类基础课,而专业课受到的制约因素较多,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专业核心课程“船舶设计原理”为对象,探索专业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模式的应用,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投入、知识与能力进行多元化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船舶设计;形成性评价;专业课程
一、前言
形成性评价的概念由斯克里文于1967年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首先提出。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教师往往用相同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采用“一考定生死”的终结性考试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它只重视学生的最终成绩,忽略了学习过程及过程中對学生学习的检测与激励,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出现懒散、消极的状况,因缺乏自主学习精神导致其潜能得不到激发。而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分阶段对学生实施评价,对学生的投入、知识与能力进行多元化评价,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及时调整与改进学习方法、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这种评价方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发展是存在差距的,因此将每个学生个体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看重的是个体的发展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为每一个学生制订最适合的学习计划。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教学形成性评价的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就在进行研究与运用,且政府高度重视,参与度高。英国的评价改革小组在2002年3月公布了为学习而进行评价的十原则,世界著名的教育测试中心也在积极研究运用基础教学阶段的形成性评价项目。
我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也高度重视开展形成性评价。大量的学者与专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应用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专业课受到其理论性强、专业面较局限、实践环节较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是理工科专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专业核心课程“船舶设计原理”为对象,探索专业课教学形成性评价模式。
三、实施方案
在实施过程中,首先改变的是“船舶设计原理”课程的评分标准。考核方式改为考试(闭卷)+课堂测试+作业。将平时成绩的比重提高到50%(考勤5%,三次课堂小测试15%,课后作业20%,专题研究与演讲10%),课程结束考试成绩占50%。
在授课内容上将“船舶设计原理”课程按其内容分为基础、核心、应用三个阶段,进行学生学习形成性评价的探索。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具体做法为:
1.学生自评。让学生对其课前预习、课堂出勤及投入、课后复习与作业、问题反馈与调整、课程掌握程度进行阶段性自评,根据获得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效果。
2.小组互评。将学生每4个人分为一个小组,按照课程内容的三阶段为时间节点,引导学生小组内互评,检查学生完成预定学习任务的质量,同时检查小组内部合作精神,反馈学生在阶段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得到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程进度与内容。
3.教师评价。教师评价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船舶概念设计构想及终结考试等环节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学生课堂表现可反映于查找资料、课堂提问、随堂小测验等环节;船舶概念设计构想,在学期初由教师按照小组数目给出船舶概念设计的题目供各组选择,在课程教学不同阶段(如主尺度、总布置、型线设计等),各小组完成相应的设计构想;在课程结束前各小组做好PPT上台汇报,学生提问、教师点评,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4.教学评议。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对教材、课程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教师授课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以便教师掌握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信息,下一阶段可及时调整与改进教学方法,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结语
通过对文华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2014级学生推广形成性评价模式,学生参与度较高,学习热情显著提高,下一步可将“船舶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有机融合,最后将这种形成性评价模式推广应用到其他专业课程,进一步加以完善其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德成.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J].教育科学研究,2013(3):47-51.
[2]Ellen Osmundson,何珊云,王小平.理解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4):3-6.
作者简介:周盼(1990— ),女,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