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儒
摘 要: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由两个层面(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内容领域)、六项素养(抽象、推理、模型思想、运算能力、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构成。课堂是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现代人们适应社会、迎接挑战的必备素养。它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数学能力,也并不是某一特定的、单独的素养,而是具有综合性、阶段性与持久性的特点。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要从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数感着手。数学意识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数学意识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以数学的方式进行思考,从而不断地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数感则与科学的直觉有着密切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数感对于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来讲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实践证明,拥有优秀的数学意识者在面对数字及运算时显现出非常高的敏锐度,拥有极强的数感。由此可见,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数学意识和数感入手,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通过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确实,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创设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教师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同学们应该都见过这样的场景:在公园里的草坪上有一个突出的喷头,专门用浇水,这个喷头浇水时是以喷头为中心,以喷水的距离为半径进行旋转,沐浴着喷头周围的花花草草,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喷头浇水的图形是一个什么图形?如果想求得某个喷头浇水的草坪面积应该怎样求?该问题情境既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又很好地结合了教材中的知识点,使得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数学知识的学习。同样是教学《圆的面积》,教师还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羊是人类的好朋友,也是人类喂养的家畜之一,如果人们喂养一只羊的话,有时候就会把该羊拴在一棵树上,让羊自由地吃这棵树周围的草。这时候,羊能够吃到的草地面积就是以树为半径,以拴羊的绳索为半径的圆,如果我们想求得羊能够吃到的草地的面积,那么应该怎样计算呢?这两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得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还例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教师同样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生活中百分数的实际应用来使得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站起来讲述一下他们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并试着说一说那些百分数所代表的意义。有的学生会说种子的发芽率,有的学生会说食物包装上各营养成分的含量,有的学生会说各种酒中的酒精率,有的学生会说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占比情况,有的学生会说银行里的利率与税率,等等。这些学生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信息都是数学知识的一部分,学生会感叹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慢慢地他们的数学意识就会不断增强。
二、通过计算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基本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就是要让学生在关于数的计算中,能够经历数学化,用量化的眼光看待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强调:小学数学活动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算法和算理。
例如教学《分数混合运算》,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的系统过程,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探索、迁移类推”的方法推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渗透运算的逻辑性,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计算的好习惯。比如这道例题: ■×■+■÷■,在该例题中学生要一眼看出■与■之间的联系,要马上想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以■就等于是乘以■,这样■就可以作为公约数提取出来,然后就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了。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的,这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深刻研究新课标提倡的教法,把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从而一点一滴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曹培英.小學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1).
[2]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项目组.课堂教学如何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有效支点:北京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与学研究报告(2015)[J].中小学管理,2016(10).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