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悯农·锄禾》教学谈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的重构

2018-07-14 10:22张振阁
新课程·中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教学理念小学语文

张振阁

摘 要:教学理念从纸面如何贯彻到实践中,是目前教育的一大难题。试图以《悯农·锄禾》古诗教学为范例,探讨新课改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的重构问题。从兼容并蓄,吸纳传统教学中有益的营养;充分挖潜,将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石;由点及面,扩大学生的眼界;人文关怀,感悟哲学的深邃;敢立敢破,提高学生的独立精神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学理念;小学语文;锄禾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有效教学”“高效教学”?这个追问一直贯穿教育事业的始终。

一、重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势在必行

教育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做个形象的比喻,那么作为一栋大楼的话,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诸多教育是其四面围墙及其台阶、屋顶……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言论,认为教育问题不能单单地看成学校的事情,要全社会多方通力合作。对于这一点笔者非常赞同。但笔者想补充一点的是:在诸多教育中,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专门机构。换一句话说,学校教育是最直接也最容易实现的,是大楼的承重墙。如果否认这一点,无疑是不负责任的。

近几年来针对“小学生骄娇二气严重”“中学生不懂礼貌”“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的言论屡见不鲜。冷静下来考量,我们可以知道不仅是当事者个人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理念无疑出现了偏差,反映到教学上则往往追求“短平快”效果,奉行“流水线式产品”即是合格产品的低标准原则。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对初具理解能力、基本能表达独立诉求的小学生的教育来讲,这个阶段的重要性是大楼的基层承重墙。教学中除工具性较强的科目外,小学语文教育无疑是对小学生影响最大的。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就曾说过:“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归本溯源,我们要重视小学语文教学,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理念进行重构,加强学生语文学科的教育和培养,为新一代人才的产生和成长打好基础。

二、《悯农·锄禾》古诗教学的理念探索

笔者通过对新课改初步的研究,发现新旧以及各地方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基本都纳入了《悯农·锄禾》这首古诗。本文试图从具体教学的角度,以例求法,以简入繁,谈一下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的重构问题,望方家斧正。

(一)兼容并蓄,吸纳传统教学中有益的营养

古人曾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中,有不少人认为,这种不求甚解的做法已经过时了。然而,他往往忘记了中国文字的韵律美。汉语言通过声、韵、调的和谐组合,形成了“形有错落有致婉转腾挪,韵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独特美感。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评论家刘勰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1]。仓颉造字以来,无论是先秦诗歌、汉赋、骈文还是唐诗、宋词、元曲都是韵律美的典范。以《锄禾》为例:

锄禾日当午(wu)

汗滴禾下土(tu)

谁知盘中餐(cɑn)

粒粒皆辛苦(ku)

“午”“土”“苦”是韵脚,押“u”韵,读来朗朗上口。学生哪怕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只要经过反复诵读,也能对该诗形成短暂性记忆。这是学生认知所不可缺少的初步阶段。《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配合朗诵,手舞足蹈未尝不是一种韵律美。此外,古典诗词还非常注重字调的旋律美,字调平仄规律使用,诗词诵读起来便具有抑扬回环的旋律感。[2]

在现代教学中,绝不能抛弃“诵读”这一法宝。事实上学生的语感很大一部分就是在诵读中產生的。所以说,对于很多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我们要重新回顾,发挥“扬弃”精神,取长补短,以资进步。

(二)充分挖潜,将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石

对于很多文章的讲解,有些教师抱着教辅材料泛泛而谈,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其实很多文章可以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认识新事物,得到新见解。以《锄禾》而论,我们除了一般教辅材料所讲的诗歌赏析,还可以深入分析文章,把“藏在冰山下的百分之九十”抓出来。比如我们可以向学生讲解文字的构造美。不论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都反映出中华传统文的审美意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象形字时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这就说了汉字构造中“象形”造字法。以《锄禾》而论,我们可以分析:“锄”是形声字,金为其形,助为其音。锄头是金属打造,它的作用是将人的手延长,解放人的腰身,助人劳作。“禾”是象形字,上为穗,下为根。我们仿佛看到谷类作物垂穗分明,须根蔓延四方。同样的,一些意义比较鲜明的字眼,如“汗”“土”“苦”等等都可以拿出来给学生讲解。

也许有人说,你讲这么深,孩子会不会懂?笔者认为千万不要怀疑孩子的智慧。自古以来就有少年成才的例子。即便拿我们自身来讲,想一想我们在小学时代时的所作所为,有些自己至今也会赞叹不已吧。

(三)由点及面,扩大学生的眼界

现在已经开始提倡让学生多读点课外书。然而由于课外书和教材联系不大,或者由于没有专业人士指导,课外书的阅读往往收效并不尽如人意。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我们的教材,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旁征博引,让学生能够见识到更为广阔的世界。比如我们可以和学生们讲,目前《锄禾》作者为大多数人认可的是李绅,但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作者是聂夷中。然后讲解李聂二人的生平,进而可以启发学生去读李聂二人其他的著作,让学生根据两人的行文习惯、人生经历、思想品格等多方面要素,判断作者是谁,并给出相应的理由。同时还可以讲讲当时中晚唐时代背景以及与二人交往过密的文人雅士。这些由于和《锄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启发学生阅读,既能增强对诗歌的理解,也能对更深更远的大时代有更深一步的认知。

(四)人文关怀,感悟哲学的深邃

由于科技的发展,不要说城市,包括大部分的乡村现在已经很难再看到“锄禾”这一现象了。因此,很多孩子已经不知道农人“锄禾”到底是怎么一种行为了。教师要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他们:通过“锄禾”给农田松土,可以保持土壤有足够的空气,从而促进根系的呼吸作用。同时也可以消灭杂草,保证作物的营养。这些还不够,如果具备可能,可以带领学生去进行 “锄禾”体验。然后告诉他们:我们的先祖,或者说上一辈,乃至当今一些落后地区的人们,就是通过“锄禾”等类似的艰苦劳动,努力地生存并发展着。节约粮食不是出于同情,而是基于尊重。“思阙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乃有尺寸之地。”我们要对他们保持感激和敬畏之心,同时更要立下“学好文化,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志愿。

这就是古人常说但今日不常讲的“教化”。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在教学过程追求德育无痕化培养,使学生对人类怀抱一种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

(五)敢立敢破,提高学生的独立精神

在教学中,我们要推崇《锄禾》:诗篇以精简的字眼,充分体现了诗人悯农敬农、惜天爱物的朴素情怀。同时在“学习文辞”这一角度,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作和加工。哪怕这种创作是幼稚的、有瑕疵的,我们也应该予以表扬,因为这创作闪耀着学生的独立人格之光。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添加字”游戏,如:锄禾缘何日当午,汗滴禾下三寸土。誰知寥寥盘中餐,分明粒粒皆辛苦。再或者:自古锄禾日当午,难言汗滴禾下土。借问谁知盘中餐,从来粒粒皆辛苦。不言自明,我们的改写颇有狗尾续貂的嫌疑,繁琐的字眼破坏了诗词的意境,但从另一角度,正因为这些不成功的改写,更能加深孩子对这首诗的理解,更能体会到言简意赅的语言之美,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塑造、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三、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任重而道远

事实上,关于教学理念重构的呼声已越来越高。相应的一些理论和见解也各有道理。但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相差太远,理论和实践的衔接也并不融洽,于是理论也只能是“理论”,失掉了其指导和修正的意义。所以说理论和现实之间,最难的是俯下身子以理论作用于践行。我们缺少教学理念重构的好理论,但更缺少能够把理论实践于现实的优秀教务工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懂理论,更要精通教学,可以把理论从书面上搬到课堂上,进而再把效果进行积极反馈,产生更切合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理念是战略,具体教学是战术。二者是左右腿,只有同时具备才能迈开腿大步走。

《锄禾》是家喻户晓、通俗易懂的文章,正因为它常见,对它教学的进一步发掘就更具普适性,其体现的教学理念也更为突出。放眼看去,类似的文章在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笔者写作本篇的动机就在这里。

参考文献:

[1]王美琴.论电视诗歌散文的文字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周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7(8).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教学理念小学语文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