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彬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尽快转变教学理念,实施快乐式教学,以“快乐”为主题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提高体育课的效果,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快乐体育;创新教育;小学体育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很多的学生没有兴趣上体育课。童年应该是欢乐的,而他们增加快乐的方式就是体育课,如果将快乐式教学融入体育课堂之中,让小学生充分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受到快乐的同时也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要加快小学体育快乐式教学的实施。
一、快乐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快乐式体育教学,就是在学生开朗、自然的心境下,在体育课中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进行快乐而自觉的运动和锻炼,这不仅是教育目的的要求,而且也是从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出发的,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快乐式教学就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消除学生的焦虑和恐惧心理,让他们快乐地接受教育,并对教师教授的课程产生浓郁的兴趣,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快乐式教育就是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审美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体育快乐式教育的措施
1.以增强学生学习为教学基点
快乐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让学生乐于学习体育,所以教师应该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教与学的研究,快乐式教学意味着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计划的实施,还是体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的调控和实施,都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意义的指导。
2.采取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方法
在以往的体育课中,教师为学生确立了一个自己预先设定好的学习目标,然后再考虑应该采用哪种方法力求达到自己所设定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是教师凭空预设的,忽视了学生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快乐式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以现有的能力去享受运动,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预设的时候应该和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相结合,更应该注意的是,应该让学生享受运动。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自己来预设教学目标,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然后让学生在运动中产生学习动机,这个学习动机是强烈的,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动作示范比单纯语言教学更加有效。语言教学并不能准确完整地表达,或者学生的理解有困难,课程还没开始学生就产生了抗拒心理,索然无味。但教师有动作示范就会生动易懂,有较强的新鲜感,能够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在真正的快乐式体育教学中,不能单纯地注重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状况,而且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目标,通过实践和自我观察,总结归纳运动项目的技术难点和重点,让学生主导学习的全过程,理解新的运动方式与技术的内在联系,在自己的思考与摸索中,不断提升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三、小学体育快乐式教学的实施途径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实施快乐式教学的基础就是学生喜欢上体育课,所以首先应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一门艺术,师生之间只要拥有和谐的情感,才能拥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其道。”而想要达到这种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老师。教师上课所伴随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效果,而且也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教师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对体育的喜爱,从而能更好地完成教师交给的教学任务。所以在进行小学体育快乐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而且还应该主动关心、爱护学生,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情感的驱动和支配下,自觉自愿地学习体育运动,而且达到快乐式教学的目的。
2.創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堂气氛的保证,只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郁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更好地展开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不仅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更应注意学生的实际需要。不仅要难度适中,而且还需要新颖有趣,轻松愉快地进行教学,让学生乐于学习。
综上所述,体育就是运动,而学生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健康的体魄,所以应该让学生在体育课上感到快乐,只有实施快乐式教学,才能更好地将教育和体育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体育中感受到快乐。
参考文献:
[1]赵梦影,周勇,蔡伟东.西安市高新区小学“快乐体育”教学的实施情况调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5,36(6):71-73,81.
[2]晁占宇.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游戏式教学的必要性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6(4):94.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