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霞
摘 要:小学阶段在学生生涯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数学基础十分重要。从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现状进行分析,从转变教师主导课堂的思想、分小组学习以及多媒体教学三个角度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能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为相关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实施的建议。
关键词:数学课堂;活跃氛围;多媒体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继而对教育有了越来越高的需求。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活动也成为相关教学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一、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社会人才的培养贡献出很大的力量。但是,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第一,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导。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于人才的要求逐渐增多,学校为了升学率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整体的升学率,但是对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阻碍。教师仍旧是课堂上的主体,主要负责教材的讲解,学生只能扮演被动听课的角色。上课期间师生交流甚少,课堂气氛压抑,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导致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学生对于数学不感兴趣。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很难学习的学科,逻辑性强,知识点难以理解,且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关联性很强。部分学生逻辑性不强,不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日积月累丧失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数学成绩也无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使人堪忧[1]。
除了以上两点,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加强、教学内容缺乏创新等也是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一直存在的问题。
二、转变思想,转变教师主导课堂
实现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转变思想十分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数学教师为主导,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地位严重不平衡,使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差。为此,教师需要转变以自身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发言也能了解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最终实现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在教案设计方面,教师需要从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
三、小组学习,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活动离不开每位学生的参与。因此,教师需创新教学方式,引导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之中。教师可以选择分组教学的方式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在正式上课之前,将班级内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组长和组员,从分组开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表现好的小组在下课之前会有相应的奖励。小组学习的目的在于强化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避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发生,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更好地融入学校的日常学习生活。
四、多媒体教学,提升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活动离不开借助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校的教学方式。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则充分印证了这一点。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国家对于教育事业愈加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多媒体设备引入校园,而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也由注重专业能力向提高综合实力转变,越来越多的教师不仅在专业技术上不断完善自身,对于计算机技能也在不断进步,好的PPT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例如,在学习“圆柱体面积”这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一个立体的圆柱。多媒体设备进入校园之前,教师只能借助自身的绘画水平在黑板上抽象地描绘出圆柱的形状,学生再凭借自身的想象力进行勾勒。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学生把看到的圆柱转化成想象的结果也不同。而想象的结果则直接影响学生对圆柱体面积的进一步学习。当多媒体设备出现在课堂上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的形式直观地反映出圆柱的形状,学生也可以360度地进行观察,学习难度也会下降。学生对于知识点理解起来更加容易,进而激发出学习的兴趣,真正实现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活动[3]。
总而言之,要想真正实现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活动,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数学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学生日后的择校升学都十分重要。如何更加完善地进行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活动,成为我国相关数学教育工作者亟须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袁玉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策略探讨[J].时代教育,2016(16):235.
[2]杨永群.引入有效活動 激活小学数学课堂[J].学子(理论版),2016(13):57.
[3]秦媛媛.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活动经验的有效策略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6(11):76.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