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巧文
摘 要:校本教研须具有系统性,才能保证活动的有效性。首先,实现时间、人员、规划落实到位,但须保留弹性;将学科教研与年级教研交织融合,形成集中加分散的教研模式;把内容与方式多元组合,充分发挥各种教研形式的优势,形成完整的教研学习链条。
关键词:校本;教研;优化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研实践能力,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已成为共识和通行做法。但如何让校本教研能够有效、高效而不流于形式,切实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引领教师教学与教研的专业成长却还需要优化。笔者就以语文学科为例,谈谈对此的思考。
一、“三固定”——时间、人员、规划落实到位
教研活动的目标主要指向促进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提升,而作为校级范围或者语文学科组内的教研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系统性,才能确保活动开展过程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三固定”——定时间、定人员和定规划。
定时间是指定期安排并固定具体教研时间,从时空角度搭建了校本教研体系的物理基础。如有没有明确的时间安排,无法切实地保证活动的时间容量,很容易被各种教研外的事务挤占有限的教研时间。
定人员是指保证参与人员、主持人和中心发言人落实。活动的开展需要参与人员的基本到位,而固定参与人员能使教师对于教研活动安排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各项事务来保证教研质量。活动的高效开展更是需要主持人作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在活动中的生发点适当延伸又关注主题环节的稳步推进,组织协调、引导流程的有序进行。另外,中心发言人作为每次主题的中心,通过活动前的精心准备,保证一定的理论高度和专业水准,使教研的容量更大、效果更佳。
定规划主要是指校级层面就校本教研活动进行一定时期的规划。以完整的一个学期为单位,甚至可以有两年、三年的远期规划。鉴于学科属性、教研前沿和本校特性这三大方面,设置教研活动的长期安排,制定一个前瞻性较强,并前后有所衔接、逻辑上升的计划,主要体现为目标主题设置。
大致固定的时空安排使教研的稳定性增强,而长期有层次的目标规划易于形成相对完整的教研体系。但是,教研体系也须具有一定的弹性以適应机动和突发情况。学期初,在制定教研安排时就可以留有一定的空白时间段以灵活安排,或者可以预估突发状况,将主题内容安排宽松些,适宜调整。如果校本教研过于固化,没有机动性,也易被突发事务影响,导致整体教研效果大打折扣。
二、“两交织”——学科教研与年级教研交织融合
校本教研在开展过程中,既应观照学科属性和学校层面的大局,又须兼顾学科内部的学段性不同、学情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任务。而且教学中,学段性特点一直都是教师必须重点考量的学情。不同学段本身既有区别、特点明确,学段之间又有共性以及衔接性需要教师关注。
集体教研具有体量优势,能够在同等的教研时间里惠及更多的教师,但也意味着单位时间内占用教师的参与时间多。因此,具有较强普遍性的内容,如理论层面的学习、课例的集中观摩研讨都较为适宜。而分散的年级教研形式,具有更强的灵活性,能充分发挥教师个体间的影响力,单位时间内处理问题的效率更高。例如,心得感悟的交流,具体教学细节的斟酌等就更适宜运用年级教研这种形式开展活动。因此,采用单周校级集体教研和双周年级分散教研相结合的形式,能有效地发挥两者的优势。
校级集中与年级分散的教研形式,既统筹学科大局,又兼顾了学段的特点和过渡需要,以及具体的教学任务完成,激发教学智慧,优势互补,是提升校本教研实效的良好模式。
三、“一链条”——内容与方式多元组合
校本教研主题的开展,如果仅是呈现,而没有提供材料和载体让教师思考实践,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步骤形成链条,那这样的教研就易流于形式,不利于教师实现内化迁移。而通常的校本教研方式主要为理论讲座、评课交流,虽然这几种教研方式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每一种教研方式毕竟有其优势,也存在着短板。而且长期固定单一的教研方式会使老师产生接受疲劳,影响教研实效。另外,各种教研内容也有不同的适宜开展形式,局限于几种方式就将难以充分发挥最佳效能。例如,专题心得研讨、集体备课等都是可备选的有益形式。
在操作上,体现为根据校本教研的总体规划,在学期的主题统摄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研方式,构建一个层次丰富、科学完整的校本教研链条,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而具体如何落实,主要着眼点在于根据所定主题的特性,寻找内容与方式的科学配置。
将切入点放在内容与形式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通过教研方式的多元运用,充分发挥各种教研形式的优势,形成完整的教研学习链条,丰富校本教研的层次,提升校本教研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学校在开展教研活动时,应从本校的教研实际,包括具体需求、资源条件和诉求出发,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优化本校教研体制,为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提供支撑和平台,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余保华.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04(8).
[2]李敏.校本教研现状之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