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锦辉
摘 要:新印发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将小学科学课列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起始年级也从三年级回归一年级。从小学一年级开设科学课,让孩子尽早接触科学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科学梦想。低年级科学课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科学最基本的感觉,包括把握世界最基本的方式、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和兴趣等。
关键词:科学课;低年段;兴趣;课堂教学
在2017年9月1日,科学课进入了全国小学一年级新生的课堂。这是顺应科学规律与国际潮流的举措。在很多科技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科学课都是在义务教育早期就开展的“基础性课程”课程。
在我国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更倾向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缺乏科学传统和培养科学思维的土壤。孩子们很喜欢想象和拟人化的表达,但却很少客观地表达。例如,孩子们一碰到含羞草的叶子,它就会缩起来。很多孩子会说这是因为害羞了,还有的说是怕痒。这只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达。客观描述应该是“我用手一碰含羞草的叶子,它就收缩了”。至于是否害羞、怕痒,并没有被直接观察到。可是很多科学教师往往会表扬学生的想象力,而忽视了引导孩子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观察与描述。从小学一年级开设科学课,让孩子尽早接触科学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也符合孩子的天性。那怎样有效地开展低年级科学课堂教学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在小学低年级开展科学课,应该通过一些有趣而又具有启发性的活动,引导他们感受和接触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科学现象,初步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大自然的求知欲。
一、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例如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分四个单元14课:认识大自然、水果和蔬菜、我们的文具、四季,都是学生身边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和事物,学生比较熟悉。开展教学时最好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体验。例如认识蔬菜和水果,可以让学生准备适当的实物和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又如,认识大自然和四季的变化,就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有目的地去观察、体验和思考。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孩子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二、做中学,学中思
低年级学生好动、多语、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一定要抬头挺腰,认真听讲,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看,他们是一边做一边思考,活动停止了思维也会停顿。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有序地动起来,设计有趣的实验吸引他们投入其中。例如组装竹蜻蜓并放飛竹蜻蜓,一年级的同学也感到兴趣盎然。多设计一些使用工具的实验,让小孩子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比如使用尺子等测量工具,测量叶子的长度;指导学生使用剪刀,通过剪纸做出各种造型,把吸管剪成长短不一的几段做吸管哨;使用绳子捆扎物品,如做“风筝”等。完成活动后,可以让学生再思考:为什么吸管哨能发出各种声音?还能不能改进实验,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创设合作项目,培养合作精神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又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形式。从低年级阶段开始,教师就应让学生学会在任务分工中合作,在资源共享中合作,在相互帮助与相互评价中合作。指导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例如玩跷跷板,一个人玩不了,必须得两人合作;另一方面多设计一些需要合作的项目让学生共同完成。比如,让学生吹气球,吹完气球需要一个人捏着气球口,另一个人用绳子绑好,不合作就很难完成。又如,制作“土电话”时,学生不仅要一起合作打孔穿线打结,还要一起打电话。
四、鼓励提问,充分交流
在生活中,在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天上为什么会有星星?”“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生活?”“绿豆为什么会发芽?”……他们想像科学家那样认识世界,就要学会提出问题。能不能提出问题是有效开展科学探究的前提,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也很多。老师需要多与学生交流,尽量耐心地回答这些问题。例如,气球一定可以飞起来吗?氢气球是可以飞起来的,但实际上很多用嘴吹的气球,即使是往空中抛还是会降落。对于这个问题,有学生认为吹的气球太小了,有学生认为要用打气筒才行……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讨论,让学生经历讨论这一过程,从中培养勇于质疑的精神、善于探究的态度,这是很必要的。
低年级学生非常适合开展科学教育。年龄越小,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越浓烈,兴趣就越容易培养,越容易激发他们心中科学的梦想。正如马学军老师所说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在孩子们的心田里种下科学的种子,让它在合适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马学军.种下科学的种子[J].湖北教育(科学课),2017(4).
[2]吴向东.一年级科学这样教[J].教育文摘,2017(7).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