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娜
为了更好地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促进旅游教育与产业融合,中高职职业教育应系统化、分层次地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就业水平、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必须重视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等,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辽宁省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元语,强调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发展,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和发力。随着关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研究和提法逐渐增多,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2016年12月2日召开的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就业大格局中谋划,深化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主动服务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而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经济改革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改革更是成为必然。为了更好地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促进旅游教育与产业融合,中高职职业教育应系统化、分层次地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保证高就业水平、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必须重视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而如何有效地使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其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问题就具有了重要的研究意义。但目前省内外关于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主要阐述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辽宁省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忽略人才培养的层次性
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有明确、准确的目标定位,它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方向,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高职教师对职业教育规律、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认识水平也不断提升。旅游行业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逐渐完善。
由于中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中分属不同部门,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有时不能进行有效沟通。中职与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相互交叉,各自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忽略了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和层次性,如对就业岗位群的就业层级没有清晰的定位,导致后续课程设置中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课程项目设计存在问题。
(二)专业课程设置重复,教学内容没有体现知识的连续性
在相关专业兄弟院校走访调研中发现,41.2%升入高职学习的中职学生表示在高职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会有中职专业课学习过的相同或相似内容出现,只有10.7%的中职学生表示没有遇到相同或相似课程内容。个别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率多达50%。专业课程设置没有递进性衔接,导致课程教学内容相似,重复率高的相关内容使得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较差,同时也浪费了教学资源。有些专业课程不仅名称相似或相同,使用的教材也大致相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人才培养目标的交叉外,还有就是中高职教育间缺乏良好、有效的沟通,高职教师不了解中职学生已经学过的专业理论课程内容和专业技能掌握情况,从而在课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缺乏沟通与衔接。
(三)实践实训技能训练项目任务相似,技能没有得到继续提升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和中职教育都侧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突出技能训练。但由于中职教育中很多学生已经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技能训练,所以在高职阶段很多学生感觉专业技能课像复习,没有明显提升。很多普通高中升学的学生在高职相当于从头接受技能训练,所以又和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存在教学差异,也需要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差异化。
(四)文化基础课程等课程不能顺畅对接,教材内容有重叠现象
高职目前的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和中职升学两部分,所以两者在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基础不同,对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也存在差异。普通高中毕业生对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成绩突出,而专业技能课程基础薄弱,中职毕业生的情况正好相反。因此,在高职阶段应注重对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努力提升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水平。中高职衔接中存在教材的重叠现象,不能对学生进行持续性提升,缺乏体现中高职教学内容层次性的衔接性较好的教材。
(一)制订突出层次性和差异性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在侧供给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满足不断提升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提升供给侧旅游服务产品质量是研究实践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主动对接产业。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不同层次,在中职阶段的学习中,主要培养的是旅游企业的一线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两者边界较为模糊,中高职人才培养应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技能培养为衔接口,进一步明确人才规格定位。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的不同,安排不同课程内容,进而系统地进行一体化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规格定位需要对社会产業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一步分析,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层次和数量、岗位能力要求、基本文化素养要求、职业资格要求、身心和社会能力要求等情况,同时分析中高职的就业岗位群,理清不同阶段职业教育主要针对的工作岗位,并进一步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避免人才重复定位。
(二)做好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统筹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的制定
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协同合作。在课程设置中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不同人才规格定位,分析主要针对的就业岗位群,并依据岗位工作实际分析学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以及岗位对这些能力的要求。把课程体系分成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并依据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设置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也要依托就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求,构建项目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为了使中高职课程体系进行一体化衔接,可以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进行动态、弹性衔接。通过对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尝试让中高职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学分,统一制定学分评价制度和标准,灵活、弹性地完成总学分要求。针对不同生源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学分比例,普通高中毕业生适当降低文化基础课学分比例,提高专业技能学分比例,而中职学生就读高职时,适当提高文化基础课程学分比例。通过这种学分设计,使不同生源学生在自主选择下完成协同发展。
(三)实施中高职实践实训一体化建设,完成职业技能培养的全面衔接
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是中高职衔接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对学生进行连续性的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在中高职阶段可以将职业能力目标进行从初级到高级的分层,在有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进行技能培养。统筹选取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一体化职业技能训练,教师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共同承担相关实训课程的开发任务,使实践教学项目任务切实符合岗位能力需求,分层次、项目化、系统化。
(四)加强中高职专业教材建设,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机制
为了避免中高职教材的内容重复、断层,不能紧密对接职业标准等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统筹安排,宏观指导,组织行业专家、职业教育名师、学者对不同课程教材内容进行修订与论证,形成较为系统的、标准统一的系列教材。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一线教师发挥主体作用下,开发适合中高职教学需求的校本教材、系列教材。建立中高职教育教学研究的沟通平台,通过交流学习,完善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对学生进行分层次、递进式的专业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
(作者单位: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