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近的路走向最高的山

2018-07-14 10:22万丽华
新课程·小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全诗庐山瀑布

万丽华

【案例背景】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无限热爱。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短短28字,就展现了一幅气势宏伟的写意山水图。本诗作者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三年级的学生对李白并不陌生,肯定也会背诵他写的许多古诗,但是学生只是会读会背,并没有真正了解古诗中蕴含的深意。因为唐朝毕竟是遥远的过去,学生对于古代社会环境和生活风俗等方面的知识欠缺,造成了学习古诗的障碍。所以,在古诗教学中,首先就要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诗歌特点、创作背景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对古诗的进一步分析。课标对于第二学段古诗文教学的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李白的诗歌风格热情奔放,本诗以大胆夸张的想象和豪放的语言构成一幅雄伟的庐山瀑布图,字里行间都飘荡着浪漫主义色彩,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由于本诗中充满大胆奇特的想象,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根据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诗句中所表达的意思,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然而教育事实是学生年级高了,思维却变得精确而单一,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都朝着一个方向走。不是学生长大了没有了想象力,而是长期的应试训练和课堂问答式交流迫使他们习惯于揣测正确答案,少了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长此以往,我们的语文学习很难再去谈文学创造性了,“人云亦云”便是最好的选择。都说创造力是一个民族智慧的核心,面对现今的教育制度、语言教材和课堂教学,标准化比独创性更加讨喜。假如在中规中矩的基础上,加上一点点巧,便会博得掌声,谁还会愿意去绞尽脑汁地另辟蹊径。当我们看到学生的习作缺少差异性和独创性时,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问问自己,在追求精确的当下,你心里是否还装着孩子的未来。

【课堂概述】

在我看来,想象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最大的价值应该是产生创造性的表达,包括口语的交流和书面的写作,前者可以继而产生动态思维的碰撞形成的广度,后者则更专注于思维的深度。文学作品留的想象空间跟作品的长度并没有多大关系。有很多耳熟能详的作品,大都是充满了神奇的想象与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唐诗中李白那豪情万丈、奔放不羁的浪漫主义的形象,留给我们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等千古佳句,正是这些作品当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才使它流传千古而不衰。低段教学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时期,纵观低段教材,那些描写过于细腻具体和浅显写实的文章往往缺少想象的空间,比如低段的老课文《我选我》《难忘的一天》等。而文学性较强、童话色彩较浓的,移步换景描写或者连环画式呈现的文章往往更适合低段学生去展开想象,比如《田家四季歌》《春雨的色彩》。从儿童阅读的角度去看,我想不管是绘本、桥梁故事书,还是中长篇小说,都比课文来得充实和丰盈。因为存在不同的场景、情感、行为等诸多因素,让学生融在一个更为宽广的文学空间,自然就会延伸出更多的知识触角。

在诸多文学作品类型中,古诗是比较独特的一个例子,古诗里有凝固的画面,有流动的美妙,寥寥数语,却蕴藏着广袤的世界、丰富的联想和深远的意境,极富文化内涵。下面,我以执教《望庐山瀑布》为例,谈一谈自己对这一课的思考和收获。

这首诗对不少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大致也就停留在读过背过的层面,对于诗人、詩意和诗境是知之甚少的。以下是我的主要教学目标和大致教学框架。

教学目标有四:(1)随古诗识字写字,能正确认读“尽、欲、瀑、遥、层”,学写“挂、照、烟”并积累相关词语。(2)在老师适当的指导和范读中,熟读全诗,并能够习得停连的诵读技巧。(3)在反复诵读中,大致了解诗意,准确理解“遥、飞、挂、三千尺、落九天”的意思。(4)充分想象,感受意象,初步了解意境,并能表述自己的所感所想。

大致教学框架:(1)以“瀑布”导入,看瀑、识瀑、写瀑、赏瀑,并积累“飞流直下”有关的词语。(2)以“瀑”揭题,了解李白,初读全诗,相机指导朗读。(3)熟读全诗,借助课内练习了解关键字词意思,进而理解全诗。(4)自读自悟,展现意象,交流说话,勾勒全景。(5)再次聚焦“瀑布”,对比“银河”,理解“疑是”,感受诗人对“瀑布”的喜爱和赞美,并指导书写。(6)结合“课内练习”,了解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及作者夸张的表达方法,并拓展朗读《夜宿山寺》。

【反思综述】

课前,我没有充分的准备,瀑布成了课件里唯一一抹亮色。对《望庐山瀑布》这首诗,除了既有的一点自我理解,没有深度的解读。一开始,想带给学生的很多,比如作者、字词的意思和瀑布的意境,当然还有关键字词的理解,但在上课的途中,我删繁就简,不停地向学生的学情基点靠拢,努力为他们寻找一条最适合的路。

参考文献:

[1]杨素玮.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探析:以《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为例[J].江西教育,2015(33).

[2]徐海燕.关于《望庐山瀑布》教学的一点思考[J].学子(理论版),2016(1).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全诗庐山瀑布
瀑布之下
劝学
做一次庐山客
毛泽东登庐山
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