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植颖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使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辐射与之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航空运输业表现得极为明显。但与国际一流的航空公司相比,我国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普遍存在较大差距,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同时没有对服务质量衡量的统一标准,缺乏科学系统的测量指标体系,对乘务员自身服务水平的提高和航空公司的未来发展都带来了一定挑战。因此,如何利用航空公司自身特点、乘客的消费心理,建立合理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帮助企业提高服务质量企业竞争力,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5%以上。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50%,而到2000年,服务业的就业人数达到总就业人数的80%。相比之下,我国服务业仍然处于初始阶段。消费者对民航客运的大量需求,推动了我国民航业不断向前迈进。中国民用航空局发表的“2017年世界航空运输概况”显示,全国民航实现利润601.3亿元,同比增长10.5%,旅客运输量5.36亿人次,海南航空、南方航空在全球航空公司排名中名列前茅。然而,与突破性快速发展的航空业相比,我国还要追求质与量同步发展。服务作为航空公司文化与形象的核心,直接面对消费者,客舱服务成为一把双刃剑,打造航空公司的品牌形象,稳固旅客对航空公司品牌的忠实度成为其直接影响要素。在如今员工和公司利益一体化的环境下,营造全方位的服务机制、提高客舱服务质量,不仅仅关系到航空公司的未来发展,更是直接牵动着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制定标准化的服务体系、设立预见机制,成为目前国内各家航空公司的首要任务。
由于航空公司的特点,航空客舱服务质量可表述为:在航运过程中,由乘务人员在客舱对旅客进行的,为满足其提供安全、准确、方便、舒适并有其使用价值的服务,并以满足旅客旅行中需求程度为主要目标。客舱服务主要包含安全性、经济实用性、时间合理准确性、功能性、高素质性与舒适性等特质。大部分的服务是消费时或消费后的附加增值过程,一般来说服务与消费具有同时性,服务的过程或许就是此次消费的结果。从旅客的角度出发,旅客会参与服务从始至终的全过程。服务质量不仅与服务结果有关,关键在于服务过程的满意程度。若从技术质量的角度进行评定,从硬性规定中观察内容实施的结果,衡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较为客观。从功能性质量的角度来看,就是在过程中深入发现服务情况,但由于旅客的个人素养、知识语言环境、生活状态、民族习惯、行为及性格等的差异,服务人员从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的及时性、服务态度与方法,以及其仪表仪态等多种方面,都会给旅客不同的视觉与心理的影响。因此,该项评定较为主观。由于客舱服务质量具有差异性、无形性和不可分割性等特点,难以准确描述和测量,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测量标准。缺失标准化约束的服务难以平衡员工与客人间的关系,导致生产导向具有一定的被动性,要想彻底提升服务质量,主客间形成更为默契的模式具有一定的挑戰。
(一)制定完整的服务管理流
有效的服务管理,需要按照严格的管理流程,从基本识别旅客到实现服务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互相制约与影响,运用通用性模型的典型化设计,对航空服务的产生、过程与实现三个阶段进行系统提炼,使其形成环环相扣、互为依存,通过其产生的内生动力带动其不断运作。服务流外部设立健全的监管机制,不断通过外部约束与刺激形成的每一次循环都将诠释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完善预案建设
服务管理的预期是根据环境变化和消费者需要变化,对航空公司服务管理体系进行提前制定的管理服务行为。根据对过去消费数据分析,充分识别消费者的消费期望,根据消费的期望,制定明确的服务策略,将旅客的需求转化为服务产品。提前确定服务过程中所需的资源、设施。建立有效的后期评估管理体系,有效地针对服务过程进行实时控管,及时克服预案中的不可知因素,并把评估结果有效运用于下一轮的服务管理中,最终达到消费者满意的结果。
(三)构建旅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服务的核心点在于旅客,旅客的满意度直接影响航空公司顾客的忠实度,且顾客的满意是最终的航空服务的目标,因此,应将旅客的满意度作为主要指标。对客户群体进行分类识别与评估,针对现在的公司发展情况进行简单梳理,发现现有问题,了解与其他航空公司的差距。根据对系统内数据的分析,预测与制定未来服务主要改进与重点方向。
构建系统、标准化的管理体制成为改善服务质量的关键,基于科学的模型设立,把旅客的满意度进行量化,全方位展现旅客满意度的测评指标。通过测评结果建立配套性的改进措施,在不断循环优化的过程上促进管理的可持续性,调动公司最大资源科学地提升服务质量,避免客源流失,经济效益降低。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