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野下,华语电影中的文化认同研究

2018-07-14 19:48:15尹梅伦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75000
大众文艺 2018年7期
关键词:布鲁克斯族群边缘

尹梅伦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475000)

认同问题是关于主体认知同一性的问题。周宪曾在《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这样解读认同问题的,“认同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主体问题,是主体在特定社会一文化关系中的一种关系定位和自我确认,一种有关自我主体性的建构与追问”。民族认同的精神基础是来源于文化认同,从本质主义的角度来看,文化认同比较稳定,它可以成为不变的存在的一种。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文化认同可被定义为“个体或集体在特定的时空关系中,将某些价值规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内在化,进而形成特定的认知、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并从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或平衡感的一种象征性认可的体系”。而在许多跨文化华语影视作品中,也有着文化认同的表现。

一、地志空间与身份认同的对抗

自出生之日起,文化无时无刻在影响着人类。人类生存在一个特定的文化范围和文化系统内,它构建了一个人的生活习性、思维方式、审美志趣、价值观塑造等各个方面。对于外来族群而言,由于多年故土生活的经历,使他们受到了故国文化的长期浸润,文化因子已经渗入移民族群的骨血之中。当带着深厚故国文化积淀的移民族群骤然进入一种异质的文化语境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文化撞击”。

在曲江涛的《孙子从美国来》中,影片中所表现出的地志空间与身份认同的对抗就表现的极其明显。影片中老杨头是一个皮影戏的表演艺术家,皮影戏本身就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民间文化。而孙子布鲁克斯则是一个从美国来暂时居住的小男孩,他是典型的美国文化“代言人”。同处一室,老杨头和孙子布鲁克斯经常缺乏沟通与交流,独自做着自己的事情。老杨头爱吃中餐面食,布鲁克斯爱吃汉堡牛奶;老杨头喜欢皮影戏,布鲁克斯喜欢蜘蛛侠电影……这种种的对立与差异正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在其中包含着各种矛盾与冲突。

布鲁克斯在影片中是对自身新的文化身份困惑的代表,他作为一位在美国接受教育的小男孩,在来到中国的乡村之后,表现出了对中华文化的强烈不适感,进而引发了对于故土的依恋,触发了一种“恋地情结”。根据爱德华•雷尔夫对于“地方”的解读,地方的意义精华在于,它无意识的能动性使其成为了人类“存在”的中心,以及人类在整个社会与文化结构中定位自身的一个坐标体系”。在影片中,布鲁克斯长期生活过的“家乡”便是布鲁克斯“存在”的中心,因此他后期所展现出的不适应感,也是他对文化身份的一种困惑。

布鲁克斯所代表的这一类族群,也可以称为移民族群的一类。而对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移民族群在新的地志空间下的身份认同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移民族群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群体,当移居行动发生之后,来自全新地域文化的冲击下,一方面,他们远离了母国和本土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又被所移居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边缘化,当个人或群体移居异域或者与一种异质文化正面相逢时,在与异族的交往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凸显出来,彼此的风度习惯、思维方式、价值体系迥然不同甚至产生冲突和对抗。此时,身份认同问题便会出现。今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就成为了他们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困惑。因此,移民主体通过体验和探索,了解其生活规则和生存策略,寻找两种文化的契合点,是促进文化交流和移民族群身份认同的重要条件。

二、边缘人的身份认同与接受

边缘人这个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在将西美尔"陌生人"概念引入到社会学理论之中,并对其进行延伸后的一个概念。它是在未完全相融的文化边缘生活的个体,这个概念意味着某种跨文化的关系。

在李安的电影《喜宴》中,影片的主人公高伟同是一名同性恋,但他几乎没有涉足美国同性恋的社交圈。在这里,他的身份认同就表现出了边缘人的混血特征。一方面,他们成为由社会契约基奠的婚姻关系上的“抵抗者”,他们企图构建自由的超越两性话语框架的新型关系,反对这种基于社会契约所奠基的婚姻关系。另一方面,在影视作品中的部分同性恋角色表现出“边缘人”的焦虑与失落,如在《喜宴》中,男主人公高伟同并不敢把自己是同性恋的情况如实的告知父母。在这里,他们展现出了一种心理与行为的失衡,一方面并不认同由社会契约所构建的主流文化,但与此同时,又屈服于主流文化的并且压抑着对同性恋亚文化的认同。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成为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对抗下所忽视的角色,也就成为了所谓的“边缘人”。又由于该群体不能基于肤色、性别、职业这种基本信息来划分,并且一直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因此,这类人群的身份认知尤其显得困难和重要。

许多涉及到同性恋题材的电影主题从隐秘到清楚,电影的内容表现从自我冲突、外来环境冲突再到涉及同性情感和婚姻中的问题。近些年来,随着此类题材的华语影视作品的增加,同性恋形象从单一的性别认知标签“娘娘腔”、“男人婆”到“受压抑者”进而转型到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角色。同性恋这类“边缘人”题材的电影的地位从非主流文化逐渐转向大众的对其有一种基本认知。但同性恋影视作品中,剧本角色的设定、情绪的表达也成为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少数群体寻找自我和社会身份认同的一个折射。

现如今,随着现代社会运动和解放浪潮的影响,西方社会性自由和性开放等潮流的的推动,一些国家同性恋婚姻已经合法化,西方许多国家的同性恋者表面上不再受到明显偏见和歧视。而在东方社会,同性恋群体作为边缘人的结果实际上更倾向于同化,同性恋群体的同化是在与主流文化的妥协中隐藏自身的矛盾与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主体为中心的人际圈小范围内接受或默认其性向,而主体仍在外界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异性恋特征,暗暗迎合主流文化。就像在《喜宴》结局中主角高伟同的父母对儿子与同性恋人关系的心照不宣这都表现出东方文化在接受亚文化的过程中的保守与包容,整个文化认同的方式是含蓄与渐进、温和的方式,以家庭为基本的社会结构在东方同性恋话语中表现出其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

三、跨文化认同与对话

文化是具有差异性的,现如今有不少导演通过电影的形式向大家展现出这种差异性。在当今全球化的视野下,理解这种文化的差异性也成为了我们进行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李安的作品《推手》当中就展示了这种思考,《推手》中的老朱与儿媳之间的无法相互理解,儿子处于父亲与儿媳之间的尴尬场景。当老朱处于一个陌生的西方世界,他开始重新建构自我,为了寻求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以老朱为中心的家庭成员也有所变化。最终,老朱仍然未能完全融合于家庭之中,老朱的儿子选择和妻子在一起,老朱搬离出儿子的家,这个答案也是老朱所获得一种新的文化归宿。《推手》中老朱的行为也表现出一种对西方文化不得不接受的心理,在这种心态之下进而的改变。与之相对照的是另一部影片,曲江涛的作品《孙子从美国来》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对比。在影片中,老杨头的皮影戏、布鲁克斯的蜘蛛侠电影,豪迈厚重的秦腔与生动流行的美国歌曲,不同的饮食习惯,这种种表现都是电影导演为影片所塑造的中西差异。在这种剧烈的对比下,电影的前半部分剧情中各方面的矛盾重重。随着情节的不断展开,在亲情的推动下,这两个差异很大的角色开始互相理解,主动认识关于对方的文化,通过对话来获得文化认同的效果。

文化认同的过程就是从认同分歧到通过对话与沟通进行文化协商,再到文化认同重构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是异质文化间通过相互的理解和认同,尊重文化差异、进行对话与沟通,以促成跨文化传播的认同与理解。

参考文献:

[1]周宪.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中华书局,2008..

[2]郑新胜.审美文化视域中的民俗[D].福建师范大学,2015

[3]蔡晓慧. 美国华人文学中的空间形式与身份认同[D].南开大学,2014

[4]江霄.海外华人纪录片中的“边缘人”[J].青年记者,2015(2).

[5]杨玲. 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布鲁克斯族群边缘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新兴族群的自白
时代邮刊(2019年24期)2019-12-17 11:49:30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巧克力
家庭百事通(2017年8期)2017-08-12 19:12:36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一朝承诺,八年坚守
该死的树叶
上海故事(2012年6期)2012-04-29 00:44:03
对诚实的最好回报
在边缘寻找自我
雕塑(1999年2期)1999-06-28 05: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