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生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类似史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以类似史学研究的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搜集、分析、鉴别和提取有效信息,并通过师生的共同分析、探讨,以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它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它强调学生是“发现者”,激发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学习和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作为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科,也有它普遍的历史原理和规律,需要我们去探索、归纳、概括和总结。我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进行探索,并具体将其分解为“引”“放”“收”三步走的教学策略,使历史教学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其成为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
一、引导
首先要引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想方设法促使其认知识的不平衡,激发自主探究的求知欲和积极性。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并参与教学活動,关键在于主体意识、探索意识的形成。因此,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探究的氛围,即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实际,提出有一定新意与价值的问题,以引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并要想方设法促使学生认知的不平衡,激发其探究问题的求知欲和积极性。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秦末农民起义”时,教师设计的问题是:“有人说,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这个问题的设计,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于是,学生的探究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
问题提出来后,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和补充资料,以加深对探究问题的兴趣与认识。师生共同研讨,寻求问题的答案。而教师适时补充的资料要尽量选择短小精悍的文章,便于学生阅读,先取有效信息。此时,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把材料的观点、结论、论证方式等概括提炼出来,以提高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
二、放手
然后是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放手让学生去设计问题、探索新知识,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的重要特征,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学习,让学生走教材、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在图书馆、在网络中、在社会上,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和补充知识,以达到让学生自己去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探索规律,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巧设问题情景,而且要善于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设计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设疑,并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辩论探讨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努力使学生成为发现者和探索者。这一步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收集
最后是收集反馈信息,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整理评价信息,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究。“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强调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历史学科具有史实相对的确定性,观点容易有见仁见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史学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历史教材不可能能深刻的历史问题都讲深讲透,因此,学生在自学、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或困惑。这时,教师要及时收集课堂上学生讨论的反馈信息,师生一起把问题与所收集课堂上学生讨论的反馈信息,师生一起把问题与所收集的资料一一对应,进行梳理、分类,形成有研究价值的主要问题,并作为全班集中研讨学习的课题,以进一步深入的探究。这一环节将起到进一步深化教学效要的作用。
例如“秦末农民起义”一课中,学生把问题梳理归类,最后选定了“陈胜吴广起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下设“陈胜吴广起义的内部斗争分析”“ 陈胜吴广起义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等一系列子课题。这些课题,是学生自己在“放”与“收”的过程中梳理归纳出来的,更容易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积极性,同时也丰富了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对有些问题,教师要保证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积极性,同时也丰富了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对有些问题,教师要保证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可以给一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探究,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