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施殷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一门所谓的“闲课”变成学生喜欢,乐学的学科呢?教师可以尝试情境模拟、角色扮演、讲故事、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多种学习方式,变枯燥乏味的满堂灌为趣味盎然的精品课堂。
一、情景渲染,激发道德感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可利用视频、音乐、图片、教学游戏等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感悟。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江山如此多娇》一课,可以通过多媒体一边给学生展示祖国锦绣山河的风景,一边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为学生渲染一个山河壮丽,人美和谐的祖国大家园。让学生感叹祖国的江山是如此的多娇,并从中感受、体验生活的美好,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在教学《我们学会了合作》一课,我则设计了“找部首拼字成名言”“手背合作递水”两个游戏,创设了一个人人参与,“合作共赢”的模拟情境。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互动中感悟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离不开合作,而成功的合作离不开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包容和鼓励、责任和担当。
教学游戏的设计必须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体现师生之间的主体互动,才能使学生获得生活实践的真实体验。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情感,又能锻炼和增进他們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和健全的人格。
二、故事喻理,促进品德内化
小故事,大道理。教材中的故事资源丰富,蕴含大道理。引用故事教学的形式多样,如“多人扮演角色式”讲述、“一人扮演多角色式”讲述、续写、还可以用绘画来表述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其教学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明理悟道,从中受到启发,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道德的内化。因此,紧扣教学内容,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教育的预期目标。
高年级学生的社会性情感较为丰富,且有一定的社会学习能力,适宜采用“一人扮演多角色式”及“绘画”来讲故事。因此,在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可以尝试安排一名学生以不同的语调来模拟讲述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故事,也可以尝试以绘画的方式来概括故事内容。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角色体验,强化知行合一
角色扮演使学生有机会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去感知和体验他人的处境及内心情感,从中感悟道理。角色体验能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唤醒社会责任感,并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对是非黑白的辩证能力,强化知行合一,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
角色扮演要以生为本。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和谐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角色体验中反思,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社会经验、社会情感、社会能力。
如教学四年上册《我是聪明的消费者》一课,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假冒伪劣商品的相关事件报道,指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自导自演了一个小品。通过角色扮演,把教材内容生动形象地再现于课堂。角色扮演增强了学生的感官,强化了感受,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异常高涨。在师生、生生互动及辩论中,学生具有了初步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能力,在学会运用合法的途径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的同时,懂得了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和义务。这是传统的教学课堂模式难以比拟的。
四、社会实践,提升社会性发展
《品德与社会》是小课堂,反映的却是大社会。其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只有充分的接触社会,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社会。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如让学生参观访问、参与社会调查等,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数据,帮助学生在数据的分析与整合中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只要教师做好了布置和组织,采取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教学法,比单一、枯燥的讲解更有效。如高年级关于“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内容的教学,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居委会、交警指挥站等地方进行调查访问,参与寻找身边的危险行为及危险指数等实践,让学生对“珍爱生命”的认识将会更深刻,更透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还能扩展学生的社会视野,丰富社会生活经验和知识,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