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辉琼
于永正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到:“没想到,我精心设计的课,很少有让学生记住的,让他们难忘的竟然是故事。”曾经也有人这么说,听故事能够打开教育无法达到的领域,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从故事中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在教育教学中,一提到“故事”,孩子们的眼睛发光发亮。故事,无时不有,无处不有,那么如何运用故事进行德育,提高德育实效呢?
一、故事选材,适合阶段特点
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也一样,具有阶段性。故事的选材也应该相应地去寻找适合其心理和发展特征的文本。在儿童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加以适当地督促和引导,让儿童在故事德育中逐步成长,促进德育的发展。
对于小学生来说,童话寓言是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它以生动的想象、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想象给孩子们的童年带来欢乐和启迪。如低年级小学生比较单纯,喜欢听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如《龟兔赛跑》,在听听、演演中,孩子们就知道了骄傲使人落后,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再如《丑小鸭》,孩子们在或伤心或兴奋中感悟到了欺凌弱小的可恶,产生了对弱小同情的意识……如高年级小学生,接受能力较强,能对哲理性的故事加以理解领会。此时我们可以选择有哲理性的、有寓意的德育故事來教育学生,激发情感。如《温水煮青蛙》,孩子们在故事中明白:突如其来的大敌当前往往让人做出意想不到的防御效果,然而面对安逸满意的环境往往会产生不拘小节的松懈,也是最致命的松懈,到死都还不知何故。这时的效果是说教、惩戒所难以达到的。
二、故事德育,抓住关键时机
故事并不是随时随地出现就会产生巨大的效能。只有在“千钧一发”“扣人心弦”之时出现,它给孩子的心灵震撼更加明显。在德育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随人、随事、随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不是要等到班会课时才进行对学生的教育。我们只有抓住教育的时机,及时的教育,对学生才是最理想的,最有效的。
如我在检查班级作业时,班里一个长得特别乖巧的小女孩——小涵交不出作业,当时她用她那胆怯的眼神望着我,说:“老师,我把作业本忘在家里了。”我立马就相信了,叮嘱她第二天早上带过来。第二天早上,我询问她作业时,小涵跟我说:“落在辅导机构了。”我怀疑孩子在撒谎,但是我也不想冤枉孩子,对着她一字一顿地说:“老师相信你,希望你明天把作业带来。”之后,私底下跟家长沟通,了解情况,知道孩子确实在撒谎。第三天,孩子又跟我说:“作业本放辅导机构,但是不见了,找不到了。”揭穿其谎言?严厉训斥?处罚?也许我能通过这种强制性的措施,让学生意识到这种错误行为的后果,让学生害怕、畏惧,却不一定能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诚信遭遇的危机,行为的错误。它能压服,却不能在情感上让她接受,从而“心服”。于是,我寻求另一种方式,抓住关键时机,给学生了讲了《狼来了》的故事:小男孩第一次说狼来了,人们信了;第二次说狼来了,人们也信了;第三次狼真的来了的时候,小男孩说狼来了,却没人相信了。此故事切中问题,易于改变学生情绪状态,明白诚实的重要性,明白“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当时那个孩子,也意识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此后,她再也没有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撒谎掩饰了。
三、故事德育,多种形式推进
(一)建立班级图书角
故事德育,除了在学校课上要渗透,还应体现在课下的点点滴滴,每时每处。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多更方便地接触到多彩的故事,我组织班里的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选择一些即能满足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满足教学需求的故事书。如此不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读书的氛围,使学生们在书香中得到快乐体验,精神得到洗礼,更为故事德育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亲子共读故事
故事德育离不开家庭的参与和支持。教师还要让家长明白:故事是点燃孩子思想和语言的一团火种。让家长配合学校德育活动,让父母多为孩子讲一些故事或准备一些故事的书籍、影像资料等,让童话故事不断充实孩子的大脑,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在精彩的故事中不断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并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让故事感染孩子,启迪孩子,温馨孩子,温暖孩子。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