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瑞烨
【摘 要】 中华民族文化丰厚博大,传统源远流长,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是每一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关键词】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
一、多种形式渗透,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
1. 诵读积累。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 情境解读。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利用课前、课间和学生聊聊“二十四孝”;讲讲文化名人“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故事;利用经典阅读课为学生讲解《笠翁对韵》中的历史典故,趣闻故事……学生听着故事,既了解了历史,又体味了诗词的蕴意,还大大提高了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 搜集整理。就拿趣联巧对来说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那些富有情趣的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搜集整理,了解与之延伸的背景故事是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4. 节日熏陶。古诗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传统节日活动本身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诵读李白的《月下独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学生用语文学习的眼光在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同样是意义深远的。
5. 归类结集。中国是诗的国度,从两千多年以前诞生的《诗经》开始,充满诗意的中国人就用一首首诗歌描绘着生活,寄寓理想,传达情思。小专题,巧归类,手工做成五花八门的小集子,学生特别感兴趣。比如:诗中植物四君子——《山园小梅》《兰》《竹》《重阳席上赋白菊》等;名胜古迹——《凉州词》《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等。除此之外,诗中哲理、诗中战争、诗中乐器……都是可以激发学生內在情感的。
二、挖掘内涵,在古诗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它是一个人文化水准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点名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王昌龄的《出塞》等都抒写出了诗人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王维的《杂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表现的是作者自己对家乡强烈的热爱和思恋之情。孟郊的《游子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高适的《别董大》、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诵读时,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各种情感的教育,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三、挖掘内涵,在古诗教学中渗透美德教育
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让学生深刻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职责。作为思想传承的载体,诗词歌赋氤氲着传统思想道德的印迹。比如:《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指导我们对朋友要以诚相待。这样的积累可以用先贤的言论来教育学生养成诚信的美德。在很多的作品中,教师不须一言说教,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文学形象的人格魅力。在作品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中,学生能够自然感知到是非曲直,接受着诚信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走进古诗文,化理为行,弘扬民族文化精髓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化理为行。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比如: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的活动,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
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我们古诗文教学中寻找中华文明的本真。寻根朔源,古诗文让我们快乐、聪明、美丽、高雅、有内涵……将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内化在学生的精神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是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李佩英.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M]. 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2] 吴立岗.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