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霞,吕俭平
(1.湖南省邵阳市祥凤实验学校,湖南邵阳422000;2.邵阳学院文学院,湖南邵阳422000)
小学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理解四个方面。
语言运用素养是指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能力,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熟练的语言技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为进一步培养语感,提升理解阅读、交流沟通的能力奠定基础。
思维发展的核心素养表现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思维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碰到不理解的地方敢于提出疑问,并与同学交流,以期在交流中提高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的核心素养表现为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现美的事物,认识并掌握美的规律,利用美的规律来表现美、创造美。
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是要学生感受和认识不同的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同时又能博采众长,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通过这种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下面我们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小学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包括的四个方面出发,来谈谈小学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语文知识的学习,按照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一些非常必要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这些知识要穿插在课文中反复不断地出现,以便让学生能够逐步掌握。
语文知识的积累,要求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在此基础上,有些篇目要全文背诵,有些部分背诵;有的是指定背诵,有的是自选背诵。阅读课外书籍,我们也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有学生自由阅读,从教室的读书角或书店去选读;也有我们指定的与课文配套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除此之外,每天的家庭作业,让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三条名人名言和三个成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语文知识的积累,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在课堂和课后作业中,我们创造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的语文应用技能。
学生通过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发展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以下良好的学习习惯:字要写工整,卷面要保持清洁,遇见不认识的字要勤查字典,要多背诵优美篇章,看书要做笔记,仔细观察生活勤练笔,等等。要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对学生严格要求,加强训练,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师还要通过每天布置家庭预习作业来使学生逐步养成预习的习惯。我们布置的预习任务非常的具体细致,包括给课后每个生字注音,组两个词,找多义近义反义词,每个自然段前标序号,划分段落及概括段意等。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提高。通过预习任务的布置,现在学生养成了预习习惯,阅读能力也较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
我们通过布置一定数量的写作任务来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很好地体现一个学生的思想情感。从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思想和思维的品质。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每一次作文练习,我们都精心命题,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清明节到了,让学生写《清明有感》;劳动节到了,布置作文题《快乐的五一》;端午节来了,写《我们的端午》;国庆节时,写《厉害了,我的国》。通过这种题目的写作,让学生关心历史和传统,同时关注当今时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我们还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对同一个学生同一个题目的作文进行前后对比时,发现学生在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这两个不同年级,写作的题材和立意都不一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不断地成长。
为了培养学生审美鉴赏的素养,我们在课堂上插播视频和经典乐曲,带着学生一起观看、聆听和感受。我们播放了古诗《清明》《望洞庭》等的配乐视频和阿炳的二胡演奏《二泉映月》。通过语文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之获得了美的熏陶。
教师一方面要保证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清明祭奠英烈,参观地方名人故居,学习地方名人的精神,感受经世济用的湖湘文化。
小学是一个人成长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小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课程,我们要从以上四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