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楠楠
(黑龙江省大庆市兰德学校,黑龙江大庆163000)
对于首次接触生物学科的初中生来说,生物是一门陌生的而又新奇的学科。然而学生对现实生活却是熟悉、亲近的。教师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将所学的知识融于生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生物学科和现实生活二者有效融合,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学习生物。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或将生活中的现象、实物以及文化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这节内容中,教师将课前准备的一盆花展示给学生,请学生想一想在家里养花时,经常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学生认为是浇水。这时,教师可以请一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如何给植物浇水,并请学生观察给植物浇水的具体位置,从而引出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的知识内容。然后,教师播放自己拍摄的黎明湖岸边周围柳树被“打针”的视频,请学生思考这样做是什么原因?看到熟悉的生活环境学生们的好奇劲儿一下子就上来了,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通过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小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明确植物的生长不但需要水还需要无机盐,增强感性认识,顺利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活化即是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但不要刻意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表达自己想法,并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因此,将问题生活化不但能激发学生学好生物学,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的趣味性和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素材和资源,将教学内容与相适应的生活情景构建起来,比如为什么会经常看到卖蔬菜的摊主给蔬菜喷水呢?喜欢吃西红柿拌白糖的同学,吃完后注意到碗里会多出很多的西红柿汁吗?庄稼施肥过多会出现“烧苗”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此贴近生活的问题,不但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生物现象的积极性。
教师要加强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营造生活情境式的探究氛围,改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学生可依据生活经验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解疑,积极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教师要适时指导和点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探究“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实验时,小组成员对问题进行阅读、分析、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代表发言解释生活现象,教师要适时帮助学生解疑释惑。而后,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阅读分析,按照实验指导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可以将“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课中由大豆种子萌发继续培育成的豆苗用来实验,通过观察豆苗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现象,直观感受到外界溶液浓度对根吸水的影响,解答了课本中“根细胞为什么能从土壤中吸收水?”的问题。教师举“拔河”的例子,如果细胞内比细胞外人数多(假设每个人的力量均等),表示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周围溶液浓度,那绳索中间的红标记移向细胞内,相当于细胞吸水,反之表示细胞失水,进而用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强化“细胞失水和失水的原理”。如此贴近生活的实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十分深刻。又如,在进行“含氮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课外培养的两株番茄,对其生长趋势进行比较。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只浇自来水和既浇水又浇含氮的无机盐的两株植物长势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并进一步思考植物除了含氮的无机盐是否需要其他的无机盐?贴近生活的实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及时梳理与归纳,将教材重难点内容精讲深化,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形成知识体系。例如,本节课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回归课本对重难点进行回顾,让学生知道植物的生长不但需要水还需要无机盐,总结归纳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各种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鼓励学生画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有效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
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挖掘教材内容,适时地将生物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教师善于利用。”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把课本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起来也是具有挑战性的。教师要细心挖掘教材,对生活处处留心,并收集到对教学有价值意义的信息资料,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深入分析,设置贴近现实生活的课堂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以此提高学生对生物的感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