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同舟
(桂林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西桂林 541002)
如今,建筑的高度越来越大,且建筑体型日趋复杂,而钢筋混凝土仍是建筑最常用的结构形式,这就对结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必须充分考虑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以此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与经济性。
某高层建筑工程为一座商住两种综合性建筑,设2层地下室,用于车库与设备用房,地上部分主要由三栋主楼(1~3#)与一栋裙楼构成,地上1层至地上2层用于商业,其余楼层全部用于住宅。其中,3#楼地上19层,建筑高度为58.5m,和地上2层的裙楼采用伸缩缝联结;1#、2#楼地上18层,二者顶部两层联结,建筑高度为64.5m,1#、2#楼和地上2层裙楼之间采用连廊连接,在主楼和连廊之间布置伸缩缝。现围绕本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对其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做如下深入分析。
为满足建筑使用功能方面的要求,1#、2#楼设计采用框剪结构(图1),在底部局部布置转换剪力墙,于地上3层的顶面设置转换层。因采用两种不同而又十分复杂的结构,并且结构体系的体形十分复杂,所以需按超限结构予以送审。建筑所在场地设防烈度取Ⅵ度,地震加速度取0.50g,场地类别为Ⅳ类,将抗震设计等级确定如下: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等级为Ⅲ级,框支柱抗震设计等级为Ⅱ级,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等级为Ⅲ级。建筑基础主要为桩基础,为切实满足功能要求,应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做好以下处理:①选择连接体结构设计方案;②对结构内力进行分析计算,并采取构造措施;③对转换层上的构件进行计算,并确定适宜的构造措施[1]。
图1 框架剪力墙
因本工程由三栋主楼与一栋裙楼构成,主楼通过地下室结构顶板连接,因地下室存在很多墙体,且顶板的厚度可以达到250~300mm,刚度相对较大,所以将其上部结构对应的计算点确定为±0.000,将计算单元分成三个不同的部分:第一部分为3#楼;第二部分为裙楼;第三部分为1#、2#楼。
如前所述,本工程基础为桩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其桩径按上部荷载选择,工程的主楼桩基为φ800,裙楼为φ700。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将圆砾层作为基础的持力层,桩端需嵌入2.5~6.4m,桩长在48.1~56.1m范围内,单桩承载能力为3500kN与4100kN[2]。
建筑所设地下室结构整体呈L型,局部设人防地下室,其等级确定为6级,整体结构东西、南北两个方向上的长度分别为150m和120m,未设伸缩缝,此外,在横、纵向上布置若干后浇带,来减小由于温度变化等因素对结构造成的影响。后浇带之间的距离按40m控制,保证施工质量[3]。
因建筑总体平面狭长且较为复杂,所以在连体结构的两侧,主楼的刚度、体形与平面应尽可能保持一致,以此减小或避免耦联振动。早期设计方案为在主楼之间布置喇叭状平面,柱距为北小、南大,分别为16.8m和29.4m。对于连接体结构,设计采用下层钢骨梁,将其作为可靠的转换结构,用于对整体结构予以支撑。对这种结构进行估算可知,钢骨梁的截面很大,对施工会造成影响。通过综合对比与分析,决定在轴间增设两处柱子,保证连接体结构有相同的柱距,即保持在16.8m。主体结构和连接体为刚性连接,在每层上布置钢筋混凝土梁,用作连接主梁,确保连接处刚度,形成整体,保证受力和变形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因主梁高度相对较大,所以连接体结构层高应为主楼层高的两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空间方面的实际要求[4]。
对连体结构而言,因其振型十分丰富,同时平动振型和扭转振型相耦合,所以在设计计算过程中,应考虑平、扭耦联,以此确定结构的扭转效应,同时考虑双向地震作用的影响;对于连体部分,其十分复杂,需按弹性楼盖实施分析计算。因相连的两个主楼在体型上十分相似,而且间隔距离又很近,所以在确定风荷载时,应重点考虑相互作用与影响,在体型系数的基础上乘以一定增大系数,同时对于处在底层的楼板,还应考虑风吸力可能造成的影响。
表1 结构扭转耦联条件下的周期与振型计算结果
在结构设计中,采用分解反应谱的方法进行计算,其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结构的自振周期处于合理范围之内,以结构扭转为核心的周期和以平动为核心的周期比经计算为0.85,符合现行设计规范的具体要求。当结构受到地震力作用后,层间位移不超过1/1791,而顶点位移不超过1/2048,由于都处在1/800以内,所以也可满足现行技术规范的要求[5]。
因本工程所用结构十分复杂,所以其转化层为典型薄弱层,在抗震方面应有目的性的予以加强,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①在框支梁、柱与剪力墙的底部,将抗震设计等级提高一个等级;②对于薄弱层结构,其地震剪力应乘以一定增大系数,其一般取1.15,同时,还应对框支柱自身剪力实施调整;③对于框支梁、柱,其设计必须满足现行规范提出的具体要求;④框支梁所处楼层板体厚度增加至180mm,同时在双层、双向布置加强构造[6]。
本高层建筑工程为I类扭转不规则,从震害资料中可以看出,在收到地震作用后,连接体结构将产生严重破坏,并使连接体结构和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处产生破坏,所以在结构的抗震设计过程中,应采取以下加强措施:①连接体结构和与之相邻的构件,其抗震设计等级应提高一个等级;②将楼板的厚度加大至150mm,并在加强连接处附近进行配筋,按双层、双向布置,并达到贯通,同时对边梁处的构造与配筋予以加强;③对连接结构底部配筋予以加强;④做好连接结构下层设计,将其视作薄弱层,进行必要的特别设计[7]。
综上所述,当结构体系较为复杂时,应格外注重其合理布置;对于建筑中的连接体结构,应尽可能确保连体结构上的所有部分都有相近的刚度、体型,以此防止连体结构产生耦联振动,并对这种结构的转换层与连体结构,采取合理有效的抗震加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