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珍 张志红
我国教育部四部门于2014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财务管理专业作为在我国会计学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如何适应转型发展的背景去建立适合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各大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向前推进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校作为一所独立学院,应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与挑战,遵循教学规律,借鉴国内各大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成果与经验的同时,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探索转型背景下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1998年教育部在“工商管理”学科下设“财务管理”专业。确定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该目标重点培养理财与金融方面的人才。由此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结合当时形势及市场需求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财务、会计、税收、管理、金融等相关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能够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跨国公司、银行和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投融资管理、财务分析、理财规划及资本运营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1.国家的相关规定。依据国家发布的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制定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总体指导思想和本科人才培养总目标,这对于包括财务管理专业在内的所有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理财环境及市场需求的新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该专业需要培养熟悉国际财务管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掌握专业外语知识、了解原汁原味的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及方法的、具有国际观和战略观以及涉外理财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与技术创新作为两大主要动力因素,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功底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勇于开拓的创新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同时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存储、处理、传输信息的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因素以及国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我校应用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人才,即培养工程师、建筑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各种“师”等,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为: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业素养,具备财务、会计、税收、管理、金融等相关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能够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跨国公司、银行和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投融资管理、财务分析、理财规划及资本运营的应用型、创新型的专门人才。其重点在于培养优雅的人文素养、初步的科学理念、中等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专门人才。
转型前,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类别设置为两大块: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设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集中实践课四个模块,选修课设置了公共选修课、限制性选修课、非限制性选修课、技能考证四个模块,设置的大体过程首先是根据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然后根据专业课的要求确定专业基础课,最后根据专业基础课的要求确定公共基础课。
转型后,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类别设置为4+1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素质教育课外项目。
1.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通识课是高中后普通教育,与专业学习无直接联系,该模块是本科生的共同学习平台,体现素质提升要求。通识课开设的作用可以使本科学生从多角度认识自然和社会,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从而提高组织知识和理解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该课程类别下又设置了通识必修课(38学分)和通识选修课(9学分),通识必修课具体开设的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体育、应用文写作等课程;通识选修课分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创新创业类选修。
2.学科基础课程的开设。学科课模块由学科的理论课组成,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学科核心课子模块是学科课模块的主体,相同主干学科各专业的共同学习平台,以必修为主;次主干学科课子模块体现不同专业的特色,以选修为主。我校在该课程类别下设置了学科核心课(34学分)和学科拓展课(7学分)。学科核心课具体开设的课程有基础会计、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等教育部规定必开设的一些核心基础课;学科拓展课具体开设的课程有证券法规、金融市场学、保险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
3.专业课程的开设。专业课模块由职业岗位所直接需要的知识、方法和技能课组成,应满足可持续发展和职业适配的要求,下设专业主干课(24学分)、专业方向课(7学分)、集中实践课(26学分)。其中,专业主干课开设的作用是专业各方向的专业课共同学习平台,以主干二级学科的应用课为主,少量与主要职业方向相关的其他学科,开设的课程有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专业方向课是专业主干课的拓展,可设置各类型课程,同时也是职业方向课的拓展,可设置多方向课程,主要满足学生的职业偏好,开设的课程有个人理财策划、金融企业会计、财务管理案例等;集中实践课是岗位技能课,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拓展课程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平台,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发展学生特长与爱好;素质教育课外项目不纳入学生毕业和学士学位授予要求,依据学校另行制定的素质教育课外项目实施办法执行。
转型前所开设课程类别并未体现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指定或限定学生学习选定课程;而转型后所开设课程的类别体现出学科指导下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满足学生个性职业偏好的拓展课程设置,培养层次更加清晰,体现出应用型本科课程是应用主导而不是学科主导,课程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并有较好的职业技能训练,以满足学生就业的要求,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本科生最现实的需要。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关键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如何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增加实验室的硬件与软件的建设,是当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当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表面上看实践课时比例是达标了,其实执行的效果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相差甚远,故本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1.校内实践教学:应是手工实验与计算机相结合。在单项课程实训上,我校主要安排应用性强的课程开展基本技能训练,即在课内开展实训,比如说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这种实训效果不是很理想,建议这种实训应分阶段分专题进行,专题设置好以后,将学生分组PK,不需要把整本书所学的理论都实训一遍,分专题实训强调以课程重点内容为主,比如财务管理,学完长期筹资管理后可以进行筹资专题实训;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学完货币资金章节后,可以进行出纳专题实训等。在综合性实训项目上,比如说会计综合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等,建议以团队方式开展会计、财务、审计业务等综合实验以及以团队形式开展筹资、投资、分析决策实验等。
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我校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了10多家校外实习基地,并引入广州正鉴会计师事务所入驻校园,为在校学生提供上岗工作,但这些实习岗位仅局限于税审、审计、注销、验资等,属于财务岗位的实习机会基本没有,因为任何企业的财务运作属于商业秘密,建议引进VBSE综合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仿真实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财务管理实际业务,直观感相应增强。
转型背景下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涉及到方方面面,除了本文所谈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外,还涉及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考核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设,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革新,逐步建立一个契合社会各界需求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