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自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互联网+”以来,电子商务发展走向了高潮。“互联网+”是一种新经济的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实质上是从原来的计算机终端通过网络实现了数据化、在线化、透明化、互动化、共享化。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互联网+农业”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抓手和载体,更是推动农民增收的新举措和新渠道。
“互联网+农业”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农业生产、流通各个领域中,提升农业生产流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互联网+农业”是时代整个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农业是万亿级的产业,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产中环节的服务、产后消费者的对接都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生产、流通转化升级,为互联网参与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市场。随着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的同时,为中国农村电商发展带来了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指出,“让互联网更好的造福人类”。国家把数字经济、网络经济作为发展战略,并出台了很多政策,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当前,许多电商平台走进农村,比如淘宝、阿里、京东、邮乐购、供销e家等,网络销售的加入让更多农产品实现线上交易。2017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9.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7%,约占全球50%。商品类电子商务交易额16.87万亿元,网上零售额达7.18万亿元,其中全国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2436.6亿元。
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农村电商是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消费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两个体系。所谓消费品下行体系,主要就是把东西卖出去。供销合作社拥有较为完善的基层网络组织,为消费品下行提供了便利。农村电商发展最难的农产品上行,怎么把农产品销售出去,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是重点。产业振兴里农业产业发展是根本。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极大挑战,我国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很多农产品国际价格高于国内,再加上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现在很多农产品生产出来的质量不放心,导致好的东西卖不出好的价格,严重影响农民收入。作为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组织,供销合作社要更加关注农业效益增长。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减工降本。如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化肥农药,降低生产成本。二是提质增效,要提升农产品品质与产品功能。三是供需均衡,要切实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中国农业目前还处于规模小、兼业化、分散化、无牌化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要实现现代农业,就要走适度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品牌化、电商化的道路,实现生产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民增收的目标。
当前,“互联网+农业”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减法”。以前农民卖产品需要跑一级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市场销售,现在农民可以开网店卖产品。通过互联网介入,减少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环节,使农民与市场实现高效对接。二是“互联网加法”,消费者可以提早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创造更多价值。因此,“互联网+农业”有以下几种模式:
网络购买农资降低投入成本。农资销售是供销合作社传统业务,供销合作社应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互联网工具,让农民买到更便宜的、有更好质量保证的农药、化肥,降低农民购买农资成本,实现线上线下融合。2015年,阿里平台上的农资产品销售额就接近50亿元,同比增长83.24%,零售平台销售占比93.97%。
促进透明生产增强信任度。近年来,好的农产品卖不到好价钱甚至滞销的现象常有发生,这种问题的出现关键在于信息传播并没有很好地直达消费者。因此,实行透明生产,将物联网与互联网相结合,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运用直播等方式将农民生产过程以动态形式呈现给消费者,可有效提高产品信任度,把好产品卖出好价格。透明生产还能以销定产,根据消费者需要,通过众筹、预售等方式避免农民盲目生产,降低产能过剩。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不仅促进了农产品种植和流通,还能依托消费需求反向推动农产品的标准化,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产消互动获得消费者信任。互联网出现之前,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缺乏互动,城里人需要好产品,但是不知道哪个靠谱,农民有好的产品又卖不出去,产销对接成为大问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更多传统农户借助线上平台实现产销对接,让好的农产品卖出好的价格。
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收入。电商的关键就是流通,传统销售涉及流通环节很多,从农户到零售端价格差距大,农民无法得到更多销售利润。现在消费者可以直接跟生产者进行对接,比如江苏沭阳农民网上卖花木、洛川“瓷娃娃”屈万平微信卖苹果等案例都充分说明互联网在助农销售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在电商发展有各种形式,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要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挖掘网货是基础,准确定位是关键,拓宽通道是根本,培育新人是核心,体系建设是保障,多方共赢是法宝。挖网货就是要深入挖掘当地有特色的产品,做好特色产品的包装、推广,讲好产品故事,做大网货总量与品牌。要设立产品标准,政府要加强质量监管,企业、协会等制定产品标准,用订单反向推动标准化,通过新技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追溯。要借助政府、协会、企业等力量,合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在产品定位方面,作为网货的农产品一般都是作为礼品销售,而不是普通的安全农产品。线上销售的农产品作为礼品,甚至奢侈品时,农产品附加值将大幅提升,减少物流成本的影响。在人才方面,要大力培育传统农民,通过互联网的培训使其既懂得农业又懂得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同时要吸引新农人加入到农业中,让其运用专业知识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体系建设方面,推进“互联网+农业”重点要抓好农合联体系、生产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冷链物流体系和配送体系,体系健全是农村电商发展的根本保障。当前,发展农村电商的难关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最先一公里”,关键是农产品输出。在最先一公里环节要做好产品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电商行业效率。二是“最后一公里”,怎么把东西送到消费者手上去。要完善商业配送系统,做到消费者需求与配送成本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