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亮
瓣胃阻塞,俗称百叶干,是反刍家畜前胃机能严重的一种疾病,特点是瓣胃收缩机能减弱,内容物不能正常地向真胃内排送,而逐渐积于瓣胃之中,水分吸收变干硬,导致瓣胃发生阻塞。
瓣胃阻塞主要原因,是长期饲喂含纤维多的饲料,如稻草、豆类秸杆、花生藤等,难以消化,在瓣胃内停留过久,水分逐渐被吸收,内容物变干,形成阻塞;长期饲喂缺乏刺激性的饲料,如糠皮、麸皮等,使瓣胃兴奋性降低,致收缩力减弱,导致瓣胃发生阻塞。此外在草料中混有大量泥沙,过度使役及运动不足,尤其是饮水不足,均可促使本病发生。
继发性瓣胃阻塞,常发生于瓣胃炎、真胃阻塞、瘤胃积食、真胃移位、瓣胃与隔肌或网胃粘连等病程经过中。
瓣胃在生理上有独特功能,瓣胃蠕动要比瘤胃和网胃缓慢,但瓣胃压力摩擦力则比瘤胃和网胃要强得多。由网胃送向瓣胃食物时,必须先由网胃收缩,网瓣孔开放,同时瓣胃扩张,产生一定的吸力,然后食物才易进入瓣胃管腔内。随后网瓣孔关闭,瓣胃管强烈收缩,紧接着瓣胃体积扩张迫使食物由瓣胃管进入瓣胃体叶片之间。食物在叶片之间被磨碎,其中水分一部分被瓣胃粘膜吸收,一部分在瓣胃缓慢运动下随着挤压的食物不断运送至真胃内。瓣胃食物向真胃运送,既和瓣胃蠕动强弱有关,又和真胃扩张、食物适当排空有关。
当瓣胃运动减弱时,食物在瓣胃内停留时间过久,而网胃又不断送来食物,造成瓣胃食物过剩,导致水分被吸收,食物变得干燥坚硬,使瓣胃运动更为无力,结果瓣胃体积增大,终于形成瓣胃阻塞。
由于阻塞压迫瓣胃小叶,造成小叶发炎、坏死甚至麻痹,终于使瓣胃蠕动完全停止。在炎性产物(乳酸、酮体等)被吸收后可引起自体中毒和脱水症状,导致病畜死亡。
病初多呈前胃弛缓症状,口色稍红,眼结膜充血,鼻镜干燥,食欲、反刍、嗳气减少,乳牛泌乳量减少。病至后期,口色暗红,眼结膜极度充血,鼻镜龟裂,食欲、反刍、嗳气停止,体温稍高0.5~1.0℃以上,呼吸、脉搏增数。如瓣胃小叶发炎和坏死或发生败血症时,则体温升高到400C以上,脉搏增数可达每分钟100次以上。
瘤胃蠕动减弱,初期常有中度积食,触诊稍硬,但不久瘤胃变为松散,瘤胃上部含少量气体,呈现周期性瘤胃鼓气症状(断发性鼓气)。
病初期排粪干,后期排粪干小,如算盘珠状,成串状重叠,颜色深褐色,表面有少量粘液,破开内有未消化饲料。排尿量少而色泽黄。
听诊瓣胃蠕动减弱,甚至消失。叩诊瓣胃,叩诊区显著增大,由原来的7~9肋间肩关节上端水平线上下范围,可后移扩大至11~12肋弓内侧,严重时可后移至13肋弓前后,重叩病牛敏感疼痛。
触诊瓣胃阻塞点,当瓣胃阻塞体积显著增大时,在病牛右侧腹部,可以明显触摸到两处膨大阻塞体,对快速确诊瓣胃阻塞,有着重要意义。
3.4.1 触诊第一点。于右腹侧最后肋骨弓与肩端水平线相交处。病牛取站立保定,后肢以绳索八字保定飞节之上,以防止病牛后肢蹴踢。检查人员站在牛右腹侧后方,左手扶着病牛髋结节附近,右手五指并拢,以指端压迫皮肤,手掌尽可能向最后肋内侧压迫插入,方向由外向内,由后向前,对准对侧前肢肘头,先压下皮肤,然后用力猛然冲击约在第12肋骨内侧前后,可触到圆形硬固体后缘,即为膨大的瓣胃阻塞体。前胃阻塞特别膨大时,向后可扩大至最后肋骨之后,因而无需以手掌用力冲击,只用食指或中指压在触诊第一点皮肤处,即可较清楚触到圆硬瓣胃阻塞体后缘。如此反复冲击,均可触到,在每次冲击时,病牛均有明显拒痛表现。
3.4.2 触诊第二点。于右腹侧胸骨剑状软骨突起的右上方,距剑状软骨10cm处。此处皮肤松软,当瓣胃阻塞时,由于阻塞体沉重而下沉,触诊皮肤可感知圆硬阻塞体下部。如此反复触摸,均可清楚感知。如稍用力压迫,病牛有明显躲避疼痛现象。
治疗原则,为增强瓣胃蠕动机能,促使瓣胃内容物向后排送。
症状轻者,可内服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如硫酸钠或硫酸镁300~600g,配合液体石腊油1000~2000ml,加水5000~10000ml,一次内服。
在内服的同时,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00~2000ml,10%安钠咖注射液20ml以补充体液,效果较好。
重症者可施行瓣胃注射。常用10%硫酸钠或硫酸镁溶液3000~5000ml,并加液体石腊油500~800ml,一次性入瓣胃。注射部位选在肩端水平线通过第九肋间为最佳注入点。注射时以18#16cm长针头,由外向内,针头略向下进针4~6cm深,突然有沉重感觉,即恰好刺入瓣胃体上,稍进针3~4cm,然后将注射用水注入瓣胃,随即吸出观察,如有饲草纤维,色泽稍黄,判断进入瓣胃无误,则可以注射药液。如果针刺不见沉重之感,吸出液体中未见到饲草纤维碎片,不可轻易注射药液。如针刺出血,应改变进针方向,直到判断准确为止。
用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试行手术切开真胃,通过真胃向瓣胃内插入导管,用水充分冲洗,使阻塞在瓣胃内已干的内容物变软,便于排出。也可在水冲洗后,以手指探取内容物,让其随着水流排出。冲洗水溶液以选择1~2%碳酸氢钠溶液为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