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辉
奶牛疾病防治临床用药过程中,禁止没有经过兽医确诊直接对奶牛用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奶牛的养殖逐渐增多,养殖场逐渐形成规模化、科学化,奶牛的生长过程中,很容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疾病,很可能多头奶牛同时发病,如果养殖户不对奶牛疾病进行确诊就随便用药,很容易导致奶牛病情加重,传染扩大,导致奶牛和牛奶的减产。所以当奶牛发生疾病需要进行用药治疗时,请专业的兽医对奶牛的疾病进行确诊,根据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对症下药,并且要落实好对症下药原则。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聘请专业的兽医进行随时检查,将疾病遏制在萌芽之中,经过养殖户和兽医的密切联系,提升奶牛的健康。在工作过程中,兽医应该不断的进行学习,增强自身的专业水平,随着现在奶牛疾病种类的增多,很多新型疾病随之产生,兽医需要根据自身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技术水平,准确为奶牛进行确诊,下药。保证奶牛的健康成长,为养殖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奶牛疾病防治临床用药过程中,需要标本兼治才能有效的治好奶牛的疾病,保障奶牛的正常成长和产奶量。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的用药情况来说,大多数时候只是对奶牛的疾病进行了治标,兽医只是针对奶牛疾病的情况开了减轻奶牛病症的药物,虽然奶牛没有了疾病的症状,但是还没有真正获得健康,只是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在生长过程中,随时都会再发病,并且患病比上次严重,这种用药原则是存在安全隐患的。要想让奶牛不再患病,不但需要治标,还需要治本,兽医对病牛进行仔细的检查,确诊病症,根据病症进行下药,运用标本兼治的用药原则。只用这样,才能使奶牛真正的健康。
奶牛疾病防治临床用药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药物的剂量进行用药。现在很多兽医在治疗病牛时,为了让养殖户尽快看到治疗效果,用药时加大药物剂量,使奶牛疾病症状快速的减少,但是这种方法无形的对奶牛的身体造成损害。所以兽医在使用药物治疗奶牛时,要严格控制药物剂量,根据药物说明书对奶牛进行正确的下药。现在奶牛疾病的防治用药,往往是根据奶牛的体重按照比例计算药物剂量。例如:青霉素的使用,奶牛通常的用量是4000~8000IU每千克,在用药前要先测量奶牛的体重,经过计算进行科学的下药,这么做既不会损伤奶牛的身体,还能有效的治疗奶牛的疾病。
奶牛疾病防治临床用药过程中,很多药物对奶牛会产生不良反应,养殖户在用药前一定要阅读好药物说明书,明确药物副作用,对副作用强烈的药物及时更换。奶牛患病严重需要多种药物治疗的时候,注意联合使用药物是否会产生化学反应,增加药物毒性。兽医进行病症诊断的时候,尽量减少联合用药,能应用口服药物就不用注射药物,防止联合药物对奶牛的伤害,保证奶牛健康成长。
奶牛疾病防治临床用药过程中,很多养殖户只是为奶牛用药一次后发现病症减轻了就不再用药,这种方法是不对的,不但治疗效果不明显,奶牛还容易重新感染。不同药物在奶牛身体中保持的时间长短不同,养殖户要结合奶牛实际情况按时进行用药,否则奶牛的治疗效果会降低。对疗效慢的药物要合理的增加次数,对药效快的药物合理的减少用药次数。按照实际情况科学的选择用药次数。促使奶牛快速恢复健康。
奶牛疾病防治临床用药过程中,药物的种类有很多种,下面介绍几种用药形式的注意事项:
首先,外部用药,主要应用于奶牛皮肤的消毒和外伤的治疗。奶牛养殖过程中,主要是体表寄生虫疾病的驱虫,运用外部用药治疗效果显著。但是外部药物有一定的毒性,在进行奶牛寄生虫的用药时,要按照说明书合理调配浓度,使之既有效的驱虫,又不伤害奶牛的皮肤。用药后严格观察奶牛皮肤的状况,防止药物接触到奶牛的鼻腔和口腔引起的中毒。
其次,注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优点是吸收快,药物作用时间长,奶牛注射药物后,很短时间就能减少疾病病症。注射药物包括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也是奶牛治疗中最常见的两种治疗方法,药物浓度高、用量少。但是在进行肌肉注射时对兽医的注射技术提出很高的要求,兽医要有丰富的注射经验,准确的找到注射部位。注射药物之前需要对注射部位进行完整的消毒,保证注射周围清洁。注射过程中养殖户要防止奶牛由于疼痛剧烈运动,防止针头变弯或者注射错位置等情况发生。
最后,口服药物。它是治疗奶牛疾病比较常见的方法,药物经过口腔,由肠胃黏膜吸收后进入血液中,起到治疗作用。口服用药操作简单,深受养殖户喜欢。口服药包括不溶性药物和可溶性药物,奶牛在服用30分钟左右就会产生作用。但是有的药物对奶牛胃粘膜有刺激,导致奶牛呕吐等应激反应,针对这类药物,在进食30分钟后进行喂食,用药后30分钟内不再进食其他饲料,严格注意用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