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玥
(大连市体检中心,辽宁 大连 116000)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胃部疾病较为常见,其中胃癌作为发病、病死概率最高的恶性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健康及生命[1],治疗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临床通常予以病理学以及胃镜检查进行确诊,但胃镜应用依从性不高,患者通常需要承受极大痛苦,难以积极配合,导致病情延误。胃蛋白酶原检测能够通过指标的含量变化对疾病类型进行明确诊断。本文旨在探讨胃部疾病诊断中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1.1 基线资料:从大连市体检中心2015年12月8日至2017年2月16日的胃部疾病患者中抽取52例进行观察组研究,平均年龄(45.67±5.03)岁,最大68岁,最小27岁,10例胃癌,2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4例胃溃疡,7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均无急性出血,另取同期5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均获知情权,并同意纳入本研究。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胃蛋白酶原检测,取清晨静脉血五毫升,予以血清分离操作后,离心转速为每分钟3000转,时间为5 min,进行冷冻保存(-20 ℃),使用免疫比浊法测试。
1.3 观察指标:观察不同疾病类型检测结果,包括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PGR(PGⅠ/PGⅡ)。
1.4 统计学处理:将胃部疾病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结果,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均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值<0.05表示二者数据之间具有高度对比性。
结果可知,对照组较观察组PGⅠ以及PGR数据均较高,观察组中,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胃溃疡、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各项数据均有明显差异性,其中胃溃疡PGⅠ数据最高,为(63.42±3.57)ng/mL,慢性非萎缩性胃炎PGR数据最高,为(6.81±1.99)mL,P值<0.05,各组PGⅡ数据相比无明显对比性,P值>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对比不同疾病类型的检测结果(±s)
表1 对比不同疾病类型的检测结果(±s)
注:*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比,P值<0.05;#与对照组相比,P值<0.05
项目 例数 PGⅠ(ng/mL)PGⅡ(ng/mL) PGR胃癌 10 22.76±2.09*# 10.06±0.87 2.61±1.61*#慢性萎缩性胃炎 21 35.47±3.28*# 9.94±1.71 5.03±1.82*#胃溃疡 14 63.42±3.57*# 9.76±2.39 4.45±0.67*#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7 41.48±2.07# 9.65±1.77 6.81±1.99#对照组 50 96.13±0.08 9.91±1.25 11.34±2.10
胃蛋白酶原可分为两个亚群—PGⅠ、PGⅡ,此物质主要是经胃部分泌的蛋白酶,属于无活性前体。PGⅠ的分泌主要是经十二指肠溃疡颈黏液细胞、底腺主细胞完成,大部分进入胃腔,少量进入血液[2-3]。胃蛋白酶原含量可反映胃黏膜的功能以及形态,早有研究证实,胃黏膜溃疡、萎缩等程度与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有直接关系。
本文实施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发现PGⅠ、PGⅡ并不能直接显示出胃黏膜病变程度、类型等,这可能与性别、年龄、饮食等诸多因素有关,结果中。胃溃疡PGⅠ、PGⅡ数据最高,为(63.42±3.57)ng/mL、(12.76±2.39)ng/mL,慢性非萎缩性胃炎PGR数据最高,为(6.81±1.99),P值<0.05。PGR即为PGⅠ/PGⅡ比值,此数据受客观因素影响不大,在对不同疾病类型筛选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4]。临床提出胃癌发展假说,即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增生、胃癌病变顺序。本文将观察组诊断结果进行组间对比,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为参照,结果发现其PGR数据最高,这与相关理论相符合。
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胃癌的癌前病变[5],PGR下降是其最为主要的特征,患者通常会出现主细胞以及腺体数量降低,生化检查可见PGⅡ变化不大,而PGⅠ下降明显,这与分泌细胞分布程度有密切关系。另外,胃蛋白酶原基因受损,导致分泌功能丧失,这会引起PGⅠ含量减少,而PGⅡ的血清水平则与成熟腺细胞有关,不会受癌细胞分化影响,故此物质含量波动不大,相比正常人群差异不大,本文结果中,对照组较观察组PGⅠ以及PGR数据均较高,P值<0.05,两组PGⅡ数据差异性不显著,P值>0.05。
综上所述,血清胃蛋白酶检测应用于胃部疾病检查中,可作为可靠指标,有利于鉴别胃癌,筛查癌前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