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与救赎
——宇宙观视角下对《哈姆雷特》中星辰异兆的解读

2018-07-13 01:23娜日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191
名作欣赏 2018年36期
关键词:天道天文学哈姆雷特

⊙娜日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191]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为世界文学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陆家峦教授在其所著的《历史的星空》一书中,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与西方传统宇宙论进行了深入对比和分析,探讨西方诗人的作品中反映出的传统宇宙观对作者及创作背景的影响。胡鹏于2014年发表的《从占星学到天文学:莎士比亚的宇宙观》一文,以莎士比亚的多部作品为例,从占星学和天文学的角度对作品中的星象学进行了专业的解读。这些都为莎士比亚的作品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

纵观天文学的发展历史,人们对于宇宙和天文学的认识与了解早在文艺复兴之前就已经出现。由于宇宙和天文学认识与研究的不断深入,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出现了对于天文现象的描述,从创作视角表达出作者对于神秘宇宙和浩瀚星辰的敬畏,同时也体现出当时人文意识与当时天文学的冲突与融合。本文试图从孤独意识以及救赎意识两个方面来阐述《哈姆雷特》一书中所描写的日月星辰异象背后的内涵,旨在从另一个视角来发现作者对于宇宙的认知和理解,并渴望现代读者可以受到启发,从宇宙观的角度汲取作品中蕴含的精神能量。

一、孤独意识

心理学家R.D.莱恩说:“自我的孤独状态实际上是自我的一种努力:在自主性和完整性面临威胁时维护自身的存在。”书中,王后和新国王举行婚礼之际,气氛欢快,只有哈姆雷特郁郁寡欢。可以想象,当时的哈姆雷特与举世欢庆的热烈气氛是如此格格不入。之后,在得知真相时,哈姆雷特的孤独意识更加强烈。日月星辰异兆显现,非正常的死亡与人类的罪恶相连;当残酷的事件真相借老国王的鬼魂之口说出时,哈姆雷特选择孤身一人前去听他的讲述。听完后,身边的一切在瞬间发生巨变——曾经尊敬的叔父成为杀父凶手,曾经慈爱的母亲立刻改嫁他人,曾经的爱人不再纯洁如昨。这一切改变使哈姆雷特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上的脆弱敏感使他无时无刻不处于孤独的境遇。最后,哈姆雷特选择了复仇,而复仇的代价则是更为深刻的孤独,意味着他的人际关系将始终处于一种封闭、孤独和紧张中。在和母亲的谈话中,他说了很多诋毁王后的语言,甚至说道:“不,凭着十字架起誓,我没有忘记你;你是王后,你的丈夫的兄弟的妻子,你又是我的母亲——但愿你不是!”因此,孤独意识造就的哈姆雷特孤胆英雄般的精神与莎士比亚所处时代的宇宙观极为相似。在当时,占星学的基础是托勒密的地心说,即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而其他的星球都环绕着地球运行。哈姆雷特正如浩瀚宇宙中一颗独立的行星,孤独地沿着属于自己的轨道运行。日月星辰的异兆也从侧面反映出哈姆雷特孤独的遭遇,从而更加有力地说明了面对天道无常,人类虽然无奈而且能力有限,却依旧拥有坚持自我的精神和魄力。

“地球中心说”与哈姆雷特的孤独意识所体现的精神交相呼应,而造成孤独意识产生甚至是悲剧产生的原因实际上是“秩序”的破坏。众所周知,日月星辰有序运行,宇宙才可以和谐存在,所有行星各行其道,遵循一定的速度和时间,才可以和谐共处。莎士比亚的另一部作品《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中也详细描写了星辰的运行秩序对于宇宙和谐的重要性:“诸天的星辰,在运行的时候,谁都恪守着自身的等级和地位,遵循着各自的不变的轨道,依照一定的范围、季候和方式,履行它们经常的职责。”由此可见,莎士比亚的宇宙观是认为宇宙万物所代表的秩序与国家的秩序息息相关,代表着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

美国历史学家罗兰·斯特龙博格曾指出,作为欧洲思想传统的重要特征,乐观的理性主义就是相信世界存在秩序,并且是合乎逻辑的。所以,当这种秩序被破坏,天上的星辰不按轨道运行时,就会引起人间的瘟疫、地震、风暴;而由于个人意志选择失误,使得人间一切不按轨道运行,会影响整个社会秩序发生变化,导致城市动荡不安。《哈姆雷特》中,身为臣子的叔父克劳迪斯违反天道,篡权越位,杀兄娶嫂,破坏政治秩序的同时也破坏了天道秩序,当日月星辰不再按着它们既定的规则与秩序运行时,就会给子孙带来灾难,也为后世带来不断的叛乱和战争。读者读到日月星辰异兆的景象时,也会仔细思考这些异兆背后的深刻原因。关于天道秩序的描述,也体现出莎士比亚对于自然与天道秩序的敬重与崇敬之情。也正是因为秩序遭到破坏,哈姆雷特的孤独意识逐渐加深,也加速了之后的一系列悲剧情节的发生。

二、救赎意识

《哈姆雷特》中的救赎意识通过对于日月星辰异兆的描写展现给读者,就如《使徒行传》中描写的场景:“在天上我要显出奇事,在地下我要显出神迹,有血,有火,有烟雾。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这都在主大而明显的日子未到以前。”这一系列的星辰异兆预示着人子的诞生和降临。类似的描写在《哈姆雷特》中也曾出现,尽管书中日月星辰的异兆并没有带来人子的降临,而是出现了老国王的鬼魂,但是通过鬼魂之口,主人公哈姆雷特开启了一段探索真相的复仇之旅,而复仇的最终目的也恰恰是为了救赎王国,恢复原有的秩序。《圣经》中人子降临人间是为了救赎,是因为爱,而老国王鬼魂的显现则意味着“复仇”,意味着“恨”。两种对立的情感却都是由相似的日月星辰的异兆来显现的。正如基督教认为人有原罪,在《哈姆雷特》的悲剧结尾,众人都为自己的欲望和仇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之所以会产生救赎意识是因为《哈姆雷特》体现了莎士比亚认为的“天命难违”。在第一幕第一场中,侍卫描述当时出现在丹麦的日月星辰异兆,可能预示重大变故的发生。而从天文学角度来说,文中所描述的就是彗星。在古代西方,通常彗星出现意味着灾难的发生。尽管如此,莎士比亚并没有完全陷入“宿命论”的泥淖,而是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生存还是毁灭”那段最著名的独白。显然,他虽承认“天命难违”的存在,但是仍坚持赋予哈姆雷特以勇气与希望。

最后,通过对于救赎意识的表述,莎士比亚表现出对于人类自身存亡的反思。哈姆雷特的父亲作为国王,掌握天下人的命运,可最终还是难逃被兄弟毒死的厄运;哈姆雷特作为一国王子,在天象显现时,却也无法避免思考生存与死亡的关系,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替父报仇。国王和王子是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然而在命运的安排下,又有相对悲剧的结局。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都随着讲述人在故事结尾的叙述而告终。阿伦·布洛克曾指出“莎士比亚和马基雅维利一样,不相信美德、勇气和雄心能够掌握命运,人所能做的,不过是以坚忍不拔的态度来面对他的失败”。由此看来,在《哈姆雷特》中以日月星辰的异兆为铺垫而安排鬼魂现身讲述真相,说明莎士比亚并没有彻底否认超验性的存在,但同时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他依旧注重“人本”精神,相信人的力量。

三、结语

通过莎士比亚对日月星辰异兆的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哈姆雷特的孤独意识以及对于真理和正义的奋然挑战。日月星辰所反映出的救赎意识,展现了莎士比亚心中的大爱与宽容。莎士比亚承认“天命”的存在,但并没有否认人的力量。通过探讨和分析《哈姆雷特》中日月星辰的异兆带来的种种隐喻,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莎士比亚所处时代的宇宙观和人文意识的关系,也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感受哈姆雷特带给读者的精神力量与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天道天文学哈姆雷特
詹姆斯·韦布望远镜:科学家解释它拍摄到的第一批惊人图像以及它将如何改变天文学
早春
天道
得心应手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漫画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我天文学会退出国际天文学协会
哈姆雷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