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理道德视角审视严歌苓笔下的小渔形象

2018-07-13 01:23钟海林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061
名作欣赏 2018年36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

⊙钟海林[延安大学文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西安 710061]

严歌苓小说塑造的生动立体的女性形象多于男性形象,这些女性大多是地母式女性,对他人充满同情和关爱,自身柔弱并且地位低下,她们甘愿牺牲,有奉献精神,能忍耐和包容。《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的妻子田苏菲、《扶桑》中的扶桑、《小姨多鹤》中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中的王葡萄等一系列女性形象都是如此。近年来的作品中女性如《床畔》中的护士万红、《老师好美》中的教师丁佳心等虽然知识层次和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她们的个性仍然是同情别人的,悲悯的。严歌苓的短篇小说《少女小渔》自发表以来受到广泛的好评,并且获得1991年台湾“中央日报文学奖”短篇小说一等奖。读过严歌苓的小说《少女小渔》对小渔有深刻的印象,小说的结尾展示的人性温情让读者感到难忘和美好。再看过刘若英主演的由此小说改编的电影,仍然被小渔的美德和母性打动,因此对小渔的评价赞扬多于批评。可以说小渔是严歌苓笔下这类女性的代表。

赞美小渔的论文很多,观点有,小渔是地母的化身,是基督的再现,佛教的爱心体现,小渔有拯救堕落的力量,小渔有良好的忍耐性,抗压力,小渔有美好的心灵,小渔有同情心,有母性,有对弱者的没有要求回报的关怀。有论者认为小渔具有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交融的性格特征,既具有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里女性温柔、顺从、忍耐的特性,也具有基督式的牺牲、宽恕和博爱精神,所以她是个因为忍让和牺牲而强大的个体。也有学者认为她能随遇而安是受道家文化影响。小渔的勤劳博爱,热爱整洁,使得与她假结婚的不务正业的老头反思他的人生,开始自食其力,热爱生活,小渔实现了对老人灵魂的救赎。与小渔对比,江伟的形象逐渐呈现自私、猥琐、猜疑、无理取闹。

也有学者在发现小渔的优点的同时也发现其缺点。如小渔的自我缺失。

而笔者对小渔形象持更多的否定态度,认为小渔身上有多种突出的值得反思的缺点。她没有高远的人生理想,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没有自尊观念,不懂自爱自重,不会合理维权,这些正是新时代女性应该抛弃的缺点。作品里有这样一段话:“她人不高不大,却长了高大女人的胸和臀,有点丰硕得沉甸甸了。都说这种女人会生养,会吃苦劳作,但少脑筋。少脑筋往往又多些好心眼。”这里的“少脑筋”才是小渔主要的特征。

小渔“少脑筋”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性关系中。小渔太不珍惜自己,轻易让男人得到,不是男人理想的结婚对象,因此江伟和她的分手是迟早的事。她把她的初夜献给了一个病人。当江伟问她第一次和谁上床了,她回答:“一个病人,快死了。喜欢我一年多。”这样的事情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是行为的严重错误,这绝非是自我牺牲、奉献、高尚、母性,而是一个少脑筋,少严明家教的坏女孩的行为。 一个受过良好传统教育的少女绝对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的,即使很同情这个病人。所以江伟对她后来的猜疑不是没有道理的,就像一个惯偷,他说他不再偷了,有谁会相信呢?江伟得知她贡献初夜这件事后,“从发梢一下紧到脚趾”。没有男人喜欢很容易就与别的男人上床的女人,然而小渔就是这样的少女。她年龄不大,假结婚时才二十二岁。这也为他们在结尾时的分手埋下了伏笔。

小渔是很善良的,对弱者、老者,甚至江伟的无理取闹都容忍,她勤劳,她单纯,她年轻,她美,她能让江伟喜欢她,她有她的优点,但是这个女孩对男女问题却太没有神圣感,太容易被占有了。江伟对她的占有也是很容易的,仅仅两次约会,认识时间就两周,就上床了,也没有约定,没有承诺,然后江伟就去国外,半年没有一封信。小渔对自己的情感问题就是这样处理的,正常人都会觉得小渔智力有问题。后来江伟给她寄来了一封信,里面有各式各样的纸,说替她办好了出国上学手续。然后他们就在国外同居了。小渔在两个人的生活中完全是被动的,被安排的。小渔同情弱者是其优点,但小渔因同情与男人上床,是弱智的表现。如果她与那个快死的病人上床后怀孕,那么她就可能要打胎,可能造成她终身不孕的后遗症;如果她因为爱肚子里的孩子而留下孩子,成为未婚妈妈,她要承担单亲妈妈的责任,她要承受社会舆论的指责,孩子也受到被称为“私生子”的歧视。这样的大事,是不能仅仅因为同情就做出的。她可以为那个快死的人献身,那么她因为同情而为垂死的“假老公”献身也有可能。小说虽然写了老人和小渔完全是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情感,但江伟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上小渔说给他的事情,推断小渔有可能也会成为他人的猎物。

中国传统文化对女孩的教育提倡贞节观念,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人类学中,禁忌的最初出发点是为种族的更好发展而定的。“如犹太人对除了分趾蹄反刍动物之外的别的动物都禁忌,这与世界人类的食物禁忌相似。它起源于前摩西时代,而同犹太一神教的发展无关。但它仍被正统犹太学说解释犹太教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我们的理性主义时代,对猪肉禁忌的解释建立在认为热带国家吃猪肉有害于身体健康的基础之上。”女孩子不能把男女之间的情感和事情看得太随便,女孩的母亲出于保护女孩的目的,会给她灌输贞节观念。当然年轻男孩也希望自己认真挑选后得到的年龄相仿的妻子是贞节之女。传统观念有其优点。婚姻是经过认真思考选择后的结果。稳定正常的婚姻,有利于男女双方的发展,也能保证后代在稳定正常的家庭中成长。小渔对男人轻易奉献,让男人对她不放心,她不是一个理想的妻子,也不是现代女孩的理想模型。正是因为现代社会太不在乎贞节观念,所以才有越来越年轻的女孩多次堕胎的事情,这对整个社会都是有害的,这是不正常的风气。如果文学作品里的正面人物能有贞节观念,夫妻双方互相忠实,没有婚外恋,年轻的恋人无论男女都能持守自己的处子之身,那么生活中的少男少女就会学习文学作品里的形象,逐渐转变社会风尚,那么现实社会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剧发生。

小渔形象能引发人们对道德伦理的思考。两性婚恋问题关系社会的稳定发展,涉及每个人生存的基本理念。这也是伦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当代有关性的伦理有着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种认为,性交往和性关系是私密的,是与别人无关的事情。性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只要当事人同意,相互间没有伤害,就是合理的。无论发生在婚姻内外都是合理合法的。这种观念体现了西方的基本价值理念,即崇尚个人的自由;另一种是,性交往和性关系是社会的,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只有在婚姻内的性关系才是道德的、合理的。后一种观念是传统观念。“性伦理的研究依然担负着较多的思想启蒙的任务,它的首要工作不是制定性交往和性行为的具体的条条框框,而是要告诉人们在做自主选择时所面临的多种可能性、自主实践的艰难性及其所要承担的行为后果,引导人们做坚守伦理底线并追求高尚道德的行为者。”

古今中外,学者们很早就考虑到道德、伦理对社会和个人的制约以及二者的不同。中国古代圣人孔子和老子等人对道和德都有论述。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有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这里“道”是指行为应该遵行的原则,与老子的“道”即天地的本原是意义不同的。孔子所谓“德”即实行原则而有所得。而老子认为“德”是万物的本性。儒家著作《礼记 乐记》中说:“乐者,通伦理者也。”“伦”指人与人的关系,“理”指准则,原则。伦理就是“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遵循的准则”。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就道德伦理方面的理论分为个体道德和社会伦理两个方面。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是个人的修行,而伦理是社会关系且主要是政治关系的。黑格尔认为道德是个人的、主观的,而伦理则是国家的、客观的。道德伦理观念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也在发展变化,一些旧的不合理的道德伦理糟粕已被淘汰,精华部分仍在承传。

中国古代小说中描写始乱终弃的故事有很多。《莺莺传》中是张生追求莺莺,莺莺才与之私订终身。书信往来中,莺莺一直表达她并没有变心,张生却把私信给别人看,并且绝意与她情断。张生迷恋莺莺却又认为她是红颜祸水。既断就不要再来往,可张生又好奇,在各自成婚后,以外兄名义求见。这样一个不守信、轻薄的男性,却被当时的社会认为是“善补过”之人。可见在封建男权社会里,认可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未经过庄严程序直接就有肌肤之亲,当事男女也认为是蒙羞之事。现代话剧《雷雨》也写了始乱终弃引发的悲剧。鲁迅的《阿Q正传》中阿Q被认为是不正经之人正是因为他求婚未遵行传统的程序,即先说心愿给长辈,由长辈出面请媒人,再由媒人向女方家人提亲,等待答复。他直接就单腿跪下向吴妈说他的“困觉”心愿,他的表达只表现出他的调戏态度,不正式,不庄重。他没有家人,他能请媒人出面也行,但是他省略了能证明他是认真的步骤。另一面,女人未经婚姻程序就轻易把自己献身给自己中意的男人,男人未必领情,反倒会鄙视这样的女人。轻易就能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被珍惜。

从道德伦理层面来看小渔。小渔与人发生婚外性关系的行为,在旧社会是犯错,在当今社会观念看来,似乎没有过错。与她发生关系的人,也是没有家庭的单身,她不是第三者,没有破坏他人婚姻,符合道德。但小渔可能留给自己伤害,身体和精神的伤害。这种伤害包括可能怀孕,可能要打胎,可能找不到责任人:与病人发生关系后,病人不久就死了;与江伟发生关系后,江伟就出国了,没有联系方式。后来江伟主动联系她,让她也出国,两人才又联系上。小渔作为还没有结婚的少女对自己太不负责任了。男人需要女人有这样的牺牲,女人就这样牺牲自己,这个女人的智商太低。任何一个家长都不愿自己的女儿像小渔这样。如果性关系发生在婚姻内,那么就没有找不到责任者这样的风险,也没有社会不认可的舆论压力,女性就有了保障;如果孕育了后代,就有稳定的成长环境,有社会认可并得到祝福和帮助的有利条件。女性的自尊自爱也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爱慕。小渔身上的对他人关怀的道德品质,诸如对病人的关心,对弱者的同情等,是值得赞扬的,但把小渔捧到“圣母”的地位,那是错误的。

我认为小渔形象不是女性主义作品宣扬的形象,而恰恰是传统忍耐型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翻版。从江伟对小渔的粗暴态度,而小渔为息事宁人默默承受,不做争辩,就能看到小渔在两人的关系中是被动的,处于劣势的。这样的关系迟早是要解体的。小渔身上没有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在各种关系中总是被动的,不维权,任宰割。这也是现代女性应该警觉的。英国作家丽贝卡·韦斯特1913年说:“我本人始终就没弄明白女权主义究竟是什么,我只知道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表达出和逆来顺受的可怜虫或妓女不同的观点,人们就说我是女权主义者。”从大的人生走向上观察小渔,她没有个人发展规划,得过且过。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她没有原则。只要对方需要,她就可能给出自己。《少女小渔》小说在结尾处让小渔和意大利老人有了纯洁关系中的和谐默契,是作者在小说中对生活的美好化处理,真实的生活未必如此。而实际生活中,女人的过度牺牲常常得不到谅解,反被嫌弃。这种情况在很多作品中都有表现。在《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田苏菲为了救丈夫而向他人献出身体,并没有得到丈夫的谅解,还使孩子引以为耻,只得离婚。外国作品莫泊桑的《羊脂球》中善良的妓女为了大家献出了自己的身体,但是大家没有感激她,仍然嫌弃她。鲁迅的散文诗《颓败线的颤动》写母亲为抚养女儿而出卖身体,几十年后却不能得到女儿女婿和外孙们的感恩,反而以她为耻,咒骂她。与之相似,小渔在生活中的善良和忍受最终只能换来更多的侮辱。江伟从最开始就把她当作一颗好摆布的棋子,不与她商量就为她做各种决定。而她也就接受他的安排。小渔这样的行为除了她的勤劳善良值得表扬外,其他的行为都要被批评。江伟利用她后再抛弃她也不会有成本付出,因为他了解她不会报复,只会忍气吞声。所以在好评如潮的声音中我们要做出自己的判断,要警惕小渔身上的负面的品质,将其剥离出来以提醒世人,特别是女性的警觉。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筋骨 道德 温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他者与自我重构:劳伦斯《羽蛇》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