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语境下的中国元素

2018-07-13 01:23王真如深圳大学深圳518061
名作欣赏 2018年36期

⊙王真如[深圳大学, 深圳 518061]

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以下简称《请》)改编自犹太裔作家安德烈·艾席蒙的同名小说,讲述了17岁的青少年埃利奥和24岁的哲学学者奥利弗的情感故事。迥异于《断背山》《霸王别姬》《蓝宇》等以主人公的死亡而终结的影片,该片结尾,静谧而深沉,也更为现实直白,如奥利弗要结婚了,窗外下着大雪,埃利奥在壁炉前静坐,强忍着泪水。仅仅六周的短暂相恋在电影中被浓烈地展示着,轻描淡写的分别反而让人难以忘怀。

电影于2017年1月22日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映,之后在多个电影节中相继获得多种奖项提名。该片是同性恋类型电影的一个分水岭,打破了死亡式的同性恋电影结局,以及对于社会舆论道德的关注,从两个灵魂的深处展开对话,并对“爱”进行探讨、发问,改变公众对同性恋话语的一贯认知,开辟了西方同性恋电影的新篇章。

一、同性恋话语的文本表达

据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表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生活的地方就存在着同性恋现象,而玛雅文明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是很宽容的。但自公元4世纪开始,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之后明文立法,坚决反对同性恋,并判定同性恋是违法的。到中世纪,同性恋开始受到严酷的打击,不为社会所认可。同性恋受到的最严酷的刑法是活埋或火刑。著名文学家王尔德也曾因同性取向受到监禁、折磨直至抑郁而终。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渐渐开始了解和关注同性恋群体。

现如今,随着网络信息、通讯等行业的发展,大众得到讯息的渠道增多,速度变快,公众发现同性恋者在社会群体中并不占少数,且他们除了性取向与异性恋者不同以外,生理和心理都与常人无异。自19世纪以来,随着同性恋这一群体的反抗、同性恋群体的日益曝光和对同性恋现象的研究日益深入,美国社会对待这一特殊群体的立场也发生了改变,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同性的性取向只是一种不同的行为道德标志,而非社会动乱。1964年全国会议上,美国公民自由联盟认为成人之间自愿的性行为不该受到惩罚。从1964至1965年,约有348本同性恋题材的书出版,超过了西方文学史上此前有关该题材书籍的总数。当代美国同性恋类型文学艺术作品,产量颇为丰富。著名作家同时也是画家亨利·米勒,由于其小说《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等作品中大量存在对同性或异性的性行为描写,而多次被禁止发表。美国同性恋诗歌的代表人物艾伦·金斯堡的诗作《嚎叫》可以说是吹响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和同性恋群体解放运动的号角。美国的田纳西·威廉斯是著名的同性恋剧作家,代表作品有《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从现存影片资料来看,1916年莫里兹·斯蒂勒关于同性恋话题的影片《翅膀》在瑞典拍摄并获得成功,该片可谓是电影史上最早的同性恋类型电影,并对美国电影关于同性恋话语的叙事方式产生影响,好莱坞也开始上映同性恋电影,如《儿童时光》《忠告和允诺》《走在野地边缘》《最佳男人》等,美国电影中的同性恋话语逐渐形成。

新世纪以来,涌现出一批喜剧色彩浓厚的影片,正如影片《请》中描绘的爱情,17岁少年埃利奥爱上了大他6岁的美国博士生奥利弗,两人对彼此迷恋、踌躇、探查,情感欲望在彼此的游离中迸发,造就了一段为时六周的恋爱。这段美好的夏日之恋,在两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该片没有那么多的阴郁,更多的是初恋的美好,轻快的画风,以及结尾轻轻一笔留白静谧而深沉,也更为现实直白。埃利奥与父亲有一段冗长却经典的对话,父亲对儿子的性取向并非视之为怪诞,而是站在人生的高度引导他正视人生,正视自己。电影开始关注同性恋者“类”的归属感。同性恋者开始以群体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不仅仅是对肉体的欲望满足,也在其中感受着友谊,追问人生,并非限制于反抗社会的不认同。让同性恋者走出狭隘的小天地,增加与社会的接触,反映出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已经由窥视其“怪异”变为了正视其“差异”,并跳出以往同性恋类型影片郁闷、压抑的风格,为该类型影片开创了一个新的叙事方式,建立了一个新的视点。

二、同性恋话语的呈现方式

易装是同性恋文化的真实反映,同样也是同性恋电影的一种表达方式,但需要明确的是,易装并不可与同性恋画等号。易装,意味着某个个体的外在性别符号的改变,并带来社会性别角色的改变,它打破了两性的界限,使不可能成为可能。易装在非同性恋电影中就有导演借以表现一种人物状态时使用,成为引导剧情、增加戏剧性的必要手段。在古代,女子未出嫁前不可抛头露面,因此,诸多古装影视剧中女子会穿着男装出行。这同时是导演借以表现人物性格、内心状态的方式之一。服装通常是我们划分男女性别的依据之一,在同性恋电影中易装带来的是一种视觉上男女性别的模糊感。《请》中,奥利弗的衬衣也赋予了特殊的意味,在他将其衣物作为礼物赠予埃利奥之后,埃利奥穿着其衬衣向世人展示一种感情上的自我认同,大码的衬衣穿在瘦弱的埃利奥身上,就像女生穿着男友衬衣一般。而男主角埃利奥常常穿着超短的短裤,漏出纤细白嫩的大腿,同样是导演试图在视觉上就给予观众一种性别的暧昧感。

性是同性恋电影绕不开的话题。福柯在《西方和性的真相》中说:“我们的社会好几个世纪以来多么热衷于增多法规,以便强行取得性的真相,并从中产生一种特殊的快乐……我认为,我们的社会与其说是一个注定要有性压抑的社会,倒不如说是一个注定要性表达的社会。但愿大家原谅我使用这个被贬的词。我认为西方热衷于揭露性的真相。”美国电影协会主席杰克·瓦伦蒂亦认为:“这完全是主观的东西,你不是做几何题,而是面对一条介于喜欢和不喜欢之间的模糊界线。”《请》中,熟透了的桃子就是对性的隐喻。在表达性的画面上,该片的场景像是时间停滞了一般——炎炎夏日似乎漫无止境,随着镜头推动,温度上升,观众自然也会迫切期待那段饱受热议的床戏。而导演缩减了这一过程,最终将镜头对准了那棵桃树,回避掉了这一场景。从初识相见彼此间身体相互触碰到的羞怯,到两人在埃利奥的“私有”水塘戏水接吻,再到后来双方都明确爱意后在夜晚的路灯下拥吻嬉闹,当观众跟随电影的镜头感受这份爱时,观众不会看到什么政治诉求或者是道德立场,只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纯粹和美好。然而,在一个处处讲求政治正确的当下,导演这样对同性恋间性的描绘手法是弥足珍贵而机敏聪慧的。这部电影让观众看到人性对爱的渴望,对性纯粹的认知。

关于宗教问题,一直是同性恋电影用于叙事的方式之一。宗教高高在上,时刻都存在于每个美国公民心中,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纽豪斯曾言:“关于美国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在美国人自己的概念中,他们大多数都是基督徒,他们和许多非基督徒都认为,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是犹太——基督教道德。”宗教的概念早已扎根在美国社会之中, 并且对美国公民在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力。影片中,同样出现了具有浓重宗教意味的六芒星,面对这样一种反常态的同性之爱,导演将之表述为:爱是可以超越文化、信仰差异的,而当爱产生的时候,异性与同性是毫无差别所在,所爱人的性别是女人或是男人都一样,使观众能够将性别的固有概念撇在一旁。因此,爱与宗教信仰亦无关,只与所爱之人有关,只关乎“爱”本身。尽管是同性的爱情, 导演的真正目的,却是要唤醒埋藏在人类心底最深处的、被压抑很久的、最真实的情感,而性别只是用于讲述故事的一个工具而已。所有温和良善的东西都是天地万物所共有的,正如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这种感情超越时间空间,超越宗教信仰、超越国籍民族,甚至是超越性别,这样的爱是唯一的。

三、西方同性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电影《请》用一种中西结合的方式,用东方人特殊的解读方式再现了西方文化,给大众展示出独特的视觉感受,展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的全球化精神。

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而西方的文学与艺术更注重模仿与再现的形式美。《请》是根据犹太裔作家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的叙事思路、方式、意象、画风都渗透出中国东方的独特味道,展现出完整而起伏、相对平缓、唯美又隐忍的风格。导演用传统的叙事风格、独特的叙述技巧,理性而睿智地演绎独特风味的伦理人情,追寻永恒的情感命题。影片《请》中有不少对情感试探的描写,例如彼此间的眼神碰撞和停留在肩膀的手。充斥影片的那些宁静细节的描写,使观众保持一种距离感,而非陷入到影片人物情感中,达到突出戏剧性的效果。这种镜头对同性恋类型的影片来说是含蓄的,所有表现情欲和世俗的镜头都是点到为止。例如,对埃利奥用桃子取悦对方的一段,镜头停留在他的脸上,两人在深夜寂静的街道狂欢,在路灯下深情地拥吻。至此,情欲的表达已是极致。多数精力放在对夏季环境和社会氛围的渲染上。如画卷一般的城市风景见证了两人的聚散悲欢,映衬着两人的静谧情感。阿倍尔·甘斯认为:“构成影片的不是画面,而是画面的灵魂。”让观众看到的是视觉画面,感受到的是深沉的情感流动。画面清新淡雅的东方色彩,与电影静谧美、人情美的风格自然契合。另外,导演用东方人喜欢的爱情特有的含蓄方式——以物传情向观众传递主角恋人间细腻的感情。如中国古代人们通常用玉佩、香囊或是一束秀发传达爱意。而《请》中,主人公用一件衬衫来表达爱恋,使得倾诉衷肠的台词显得多余。衬衫的出现,表明了埃利奥对这份感情的接受,奥利弗离开之后,埃利奥对着衬衫流泪,是一种情感的寄托。结尾,奥利弗打来电话说他要结婚了。挂掉电话后埃利奥独自面对火炉强忍着泪水,闪烁的火光在他噙着泪水的双眼里跳跃,背后是窗外漫天的飞雪,阴暗的房间只有他的脸被照亮,他深邃的眼神中是对自己最初爱恋的怀念与送别。对待这份一生有且只会有一次的感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深深埋藏在回忆中。无论美丽绚烂,或是晦涩苦楚,“请用你的名字来呼唤我,而我也将用我的名字去呼唤你”。东方人深沉的情怀体现在一个西方面孔上,一样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悠长韵致。

在强调文化差异的同时,人类学的比较研究已经证明几乎所有的文化都具有相同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意义的基础,即源于人类生理、社会生活基本需要以及一定自然环境限制的文化普遍性。但并不只是将本民族文化充分展现在世界面前就足够,如何让一部作品打动所有人,这更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电影只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原因。李安导演的同性恋类电影《断背山》是用一种世界性的视角来探究人性的根源。《请》能够使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们,都感受到导演对爱情这一种人类情感的解读。当代中西方语言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日益加强并深入,电影艺术自然也要融入到这种交流和碰撞之中去。

四、结语

同性恋,是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各种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同性恋现象采取的态度也是不同的,文学和艺术必然也无法回避同性恋现象的存在。《请》打破通常的同性恋类型影片一贯持有的郁闷和压抑风格,为该类型影片开创了一个新的叙述方式,建立了一个新的视点。该片是同性恋类型电影的一个分水岭,打破了传统死亡式的同性恋电影传统结局,而是做出一个留白式的结局,给观众以现实感和思考的空间。以及同性恋类型电影对于社会舆论道德的关注,将话题提升到父亲对儿子人生的忠告上。对“爱”进行探讨和发问,打破公众对同性恋话语一贯的认知,开辟了西方同性恋电影的新篇章。它的成功不是偶然,导演用东方人含蓄的表达方式,在平凡的事物中看出不寻常的东西。草原、广场、溪流、桃树、盛夏都能给人一种包容和静谧感,从而挖掘出同性恋之间最真实的感情。从《请》的成功可以看出,艺术界电影的审美趋势已经在向更高的阶段迈进。大众不再仅仅以取乐为目的,开始探求更深层次的关于人性、生命、情感等问题的答案。电影人要具有面对全人类的大度、博爱,在全球化视野下的兼收并蓄,通过电影镜头,传达出创作者所想要讲述的故事。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引导正确的价值观,这是作为电影人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