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晓英
摘 要:研究生教育的过程管理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如何做好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是目前研究生教育的热门话题。文章总结作者多年的研究生管理经验,归纳出了新一代研究生过程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案:通过建立和实施涵盖研究生培养全流程的定量监控体系,采取导师、专业学院和研究生院三级融合的过程管控模式,并充分调动研究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可以全面提升研究生过程管理的实效和水平。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3-0151-03
Abstract: The process management of 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graduate education. The process management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is a hot topic at present. The article proposes an effective program for graduate student process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By establishing and implementing a quantitative monitoring system cove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a three-level integration process of supervisors, professional schools and graduate school is adopted to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graduate self-management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level of graduate process management.
Keywords: graduate education; process management; practice
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增长,2016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计划总人数达到了51.72万人,其中学术型硕士计划招生329709人,专硕计划招生187491人,博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近7万人(其中学术型博士65468人)。在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校中,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接近了1:1。如此庞大的研究生规模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各高校都在探索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然而,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还比较薄弱,甚至出现了过程管理失控的态势。本文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现状,结合多年的研究生管理实践,提出了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一种新方案——通过建立和实施涵盖研究生培养全流程的定量监控体系,采取导师、专业学院和研究生院三级融合的过程管控模式,并充分调动研究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一方案可以全面提升研究生过程管理的实效和水平。
一、涵盖研究生培养全流程的定量监控体系
国务院学位条例规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是能够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确保达到这个目标要求,在管理层面,可以将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拆解为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两大阶段,其中课程学习阶段的任务就是要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课题研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或独立科研的能力。两者相互融合,才能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从宏观管理角度,可以将研究生培养的全流程拆解为课程学习、选题、开题、阶段检查、论文评阅、预答辩、答辩及论文存檔等七个环节。如果能对每个环节都进行定量评估与有效监控,就可以使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实现定量监控。下面分别介绍各环节的定量监控思路和措施。
(一)课程学习环节的定量监控
研究生课程学习环节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监控其课程学习的有效性,其目标定位必须是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的培养参与者都能在一个严格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教风与学风的培养氛围中挖掘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目前,课程学习环节的评估与监控方法、手段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和内容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使研究生课程学习环节的定量评价与监控成为一个难点。突破这一难点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建立课程教学评价与督查机制。这一机制主要包括调查和评价两大环节。调查环节的主要工作是设计课程学习效果调查表,对研究生各个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调查和科学统计,分析研究生课程学习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评价环节可以采用“自查与互查相结合、师评与生评相结合、平时成绩与结课成绩相结合”三结合评价模式[1],对全部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定量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老师。这样,使外界管理评价转变成了师生的自我评价与管控,消除了传统的第三方督导带来的师生抵触情绪[2]。
(二)课题研究环节的定量监控
研究生选题是课题研究的第一环节。为了确保选题质量,一般都要求学生提交文献综述和选题报告,有的还安排了开题报告及答辩,据此来对开题报告进行定量评价。这些制度本应是有效的,但是,实际执行中则经常出现走过场的现象。为了杜绝这种走过场,我们要求学生除了提交文献综述和选题报告外,一定要召开开题答辩会。每位研究生导师都是评委,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开题答辩。最后以无记名投票形式对每一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做出“通过”与“不通过”的结论。这样做既提高了导师对开题报告的重视程度,也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威慑力,对导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督促作用。
适时的中期检查和预答辩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两个重要环节。中期检查和预答辩都是查找问题、自我把关的环节,具有发现问题和科学预后的作用。同样重要的是确保中期检查不走过场。我们一直坚持进行严格的中期检查和预答辩。中期检查时间一般安排在整个学制的50%左右,检查内容包括已经完成的工作、取得的成果和后续研究任务及实现方案,检查的依据是开题报告规定的进度计划。中期检查也采取全体导师都作为评委的形式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和导师在比较中体会自己的差距。
预答辩一般安排在论文送审之前,预答辩的内容是研究生拟送审的学位论文,完全按照最终答辩来组织和要求。预答辩采取由资深导师组成专门的专家组,针对每一个研究生,从论文的规范性、逻辑性、学术成果及其水平、研究方法的严谨性、结果的分析讨论等全方位进行评价,做出是否进入送审环节的结论。对于预答辩发现的问题,给出明确可行的修改意见。这一环节属于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内部把关的环节,对学术来说则是一个第三方评价的环节,对于研究生及其导师都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论文评审、答辩及存档是研究生培养的收尾环节,带有结果的成分。因此,这三个环节的管理基本上可以依据国家学位条例及相关规定进行。在论文评阅环节,我们使用了专门的论文评阅系统,全部在线盲审。每篇论文由2-3名评阅人评阅,写出评阅意见和结论,保证了评审结果的客观性;评阅结论分为同意答辩、修改后答辩、修改后再审、不同意答辩四种。对于评阅结论是同意答辩的论文,由学科组自行组织答辩委员会进行答辩,而对于论文评阅结论是修改后答辩或修改后再审的论文,除了要求完成必要的修改和二次评审外,由学院组织专门的答辩委员会进行答辩。在答辩会上,答辩委员还会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通过答辩的论文存档前,增加了一个师生联合审查环节。即对拟提交存档的论文,由導师和学生进行一次联合审读和修改,签字后方能提交存档。这样做,有效减少了后评估中的不良率。
通过上述各环节的定量评估与监控,提交的论文在后评估中没有一个出现不合格,优良率达到了80%以上。
二、导师、专业学院、研究生院三级融合的过程管控模式
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工作涉及导师、专业学院和研究生院三个层面。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基层主体,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责任者、执行者和管理者,是与研究生接触机会最多、时间最长、关系最为密切的“授业者”,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学院是针对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研究生培养的直接管理部门,是连接导师和研究生院的桥梁与纽带,是上传下达的枢纽;研究生院对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宏观政策的管控,是落实国家研究生教育方针的基层单位,是学校研究生管理的顶层机构。三者各尽其责,有机融合,才能实现研究生培养的过程控制。任何一方懈怠、失职或失误,都会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因此,笔者实践了一种导师、专业学院、研究生院三级融合的过程管控模式。
众所周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是过程管理的基础。目前这种管理没有纳入制度化管理的范畴,完全靠导师的自觉性来进行,因此出现了参差不齐的局面。为了强化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采取如下三个措施,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安排副导师协助进行日常管理
目前研究生规模较大,每个教授名下在读的研究生少则十多个,多则几十个。而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特征极强,导师除了培养研究生还需要进行科研和教学活动,的确难以拿出太多的时间进行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安排团队中的年轻教师或高年级研究生任副导师,协助导师进行学生管理。特别是可以协助导师进行研究生的出勤管理、课题进度管理、财务管理、学术关系管理以及政治思想等日常管理。
(二)实行研究生定期汇报制度
为了使研究生尽量在导师的视野范围内,采取研究生定期汇报制度。汇报周期每周至少一次,汇报的内容包括本周工作内容、进展、发现的问题及下周的计划。汇报的形式以书面为主,口头为辅。这样,导师可以及时审阅研究生的汇报书,并会在周汇报书上签署审阅意见,及时反馈给研究生。对从汇报书中发现的重要问题,进行面对面交流。通过这种定期汇报制度,既解决了“放羊”的危险,又使导师有了相对灵活的指导时间。这些周汇报书,按时间序列穿起来,就是研究生学业的一个历史记载,展示了研究生自己的学术成长路径,具有重要的激励与鞭策作用。
(三)坚持研究生例会制度
例会制度在研究生培养中得到了很多导师的支持和认可。但是,多数例会开成了简单的研究生的工作汇报会。如何使研究生例会开的有实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的体会是:例会由副导师组织,导师一般都会参加。每次例会前要确定一个主题发言人和研讨的主题。通过主题发言人的发言提出话题,大家进行讨论交流,最后进行归纳总结。会议议题可以是学术研究,也可以是经验交流,由导师根据研究生汇报的现状确定。这样若干个例会联系起来,就形成了研究生日常过程管理与培养的整体。
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一般由学院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和学位点来组织落实。其过程管理的模式已经比较程式化,主要是盯住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各个具体环节,及时提醒、认真组织、严格把关。值得一提的是,学院的这种管理一定要与导师站在一个战壕里,协同作战。一旦学院与导师之间出现了杂音,会极大地降低管理实效。这就要求学院的研究生管理人员既要尊重导师,又要巧妙地调动导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需要针对导师群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研究生院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中,起着宏观统领大局的作用,其抓手是学院,其手段是制订必要的规章制度。各高校的情况大同小异。重要的是,研究生院制订的规章制度千万不要脱离实际,决不能损伤导师和学院的积极性,这是制定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质量监控制度和政策的一个基本原则。所谓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质量监控的内涵就是充分调动研究生培养参与者的积极性,通过调查、分析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诸因素,有目的地解决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通过科学地设计、构建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对过程管理的质量加以监控,营造良好的研究生培养环境,获得最优的培养效果。
三、研究生自我管理
研究生既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参与者。所以,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过程管理最为重要的是研究生自我管理。一个学校的研究生自我管理能力和氛围决定了这个学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研究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内因。因此,一定要把研究生的自我管理纳入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中。笔者的经验有两条,一是强化研究生基层集体的集体氛围,开展研究生的自我管理;二是试行研究生角色制,提高研究生自我管理能力。
(一)强化研究生基层集体的集体氛围,开展研究生的自我管理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基层集体主要有研究生班和课题组或实验室两大形式。其中研究生班的凝聚力不像本科时那么强,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官方的基层集体,因此,这个集体对其成员就有一定的约束力。通过这种约束力,可以实现研究生的自我管理。同时,各个导师的课题组或实验室是通过导师的研究方向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基层集体,在这里,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实现研究生自我管理的必要途径。
研究生基层集体是研究生学习、生活和科研的基本载体,是发挥研究生思想教育主体作用的重要阵地,是落实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单元。研究生基层集体很容易与研究生个体科研任务之间对立起来。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是研究生自己要认清这两个集体的联系与区别,要把研究生班集体与课题组(或实验室、研究组)兩个基层集体统一起来,把班集体的同步性与课题组个体成长的个性化统一起来,把班集体思想教育的统筹性与个体思想的多样性兼顾起来,把班集体建设空间的聚集性与个体发展的离散性统一起来,就可以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实现有效的自我管理。实践证明,这样做,研究生的自我管理效果就能达到预期[3]。
(二)推行研究生自我工作计划制
研究生是一个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和科研活动的特殊群体。特别是在课题研究阶段,其工作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工作的计划性。很多研究生都有觉得有很多事要做,但不知具体做哪个的困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推行研究生自我工作计划制。可以按照一周或半月为一个周期,由研究生自己拟定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把它以书面形式写下来,自己留存的同时,发给导师。这样,导师和研究生对其研究工作就有了明晰具体的工作内容和目标。经常对照计划书,检查自己的完成情况,就起到了自我约束和鞭策的作用。
(三)试行研究生角色制,提高研究生自我管理能力
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管理能力,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开展自我管理。笔者实践了一种研究生自我管理方案——试行研究生角色制来提高研究生自我管理能力,有较好的效果。具体说就是让每个研究生在基层集体中都有一个职务或特定的角色,通过这个职务的履职,强化自我管理意识。
在实验室(或导师课题组内),每个研究生都有一个特定的职责,如财务员、设备管理员、导师助理、资料管理员等等,每年轮换一次,这样,每个研究生都有了为集体工作的具体职责和任务,同时也有了实施管理的具体体验,使研究生的日常自我管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以实现。这种做法看起来似乎有点小学生的做法,但其实际效果是满意的。
在班级里,除了班委会、党支部、团支部外,还可以设置很多其他管理角色,如文艺干事、体育干事、课代表等,使每个研究生都有一个为集体做事和管理的名分,可以调动每一个研究生的自我管理积极性。
实践证明,通过建立和实施涵盖研究生培养全流程的定量监控体系,采取导师、专业学院、研究生院三级融合的过程管控模式,并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邢书明.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1.
[2]韩国防,陈智栋,赵希岳,等.构建过程管理质量监控体系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J].当代教育科学,2010(3):41.
[3]智耕,张建富,张政,等.研究生基层集体建设与学生个体成长的协同发展研究[J].科技资讯,2017(20):199.
[4]李瑞丽,李楷楠,赵景明.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与建设初探[J].高教学刊,2015(23):150-151.
[5]钟宇红,邱立民,田地.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现状及改进对策[J].高教学刊,2017(03):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