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
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体育课程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而言,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本文立足于改革实践现状,重点探讨了改革时发展的走向,以期更好地推动体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发展走向
自新纲要颁布和实施以来,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新的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当前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也不断实现改革和创新。就传统体育教学现状而言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欠缺,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教育事业的长效发展,这需要立足于当前教学现状,多方探讨体育教学实践的发展方向。
一、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现状
自2002年教育部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来,对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发展也提出全新的改革方向,更加注重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在新纲要思想的指导下,新一轮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极为迅速,同时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取得改革进展的同时也依然存在一定的实践发展不足。首先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思想依然存在重竞技的问题;其次在课程设置层面未考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另外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式也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较难激发学生主体的参与积极性,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实际影响作用。为了更好的推动大学体育教育事业的长效发展,这需要基于新纲要的指导思想,真正立足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实践现状,探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未来走向,为体育教育事业的长效发展带来积极指导影响。
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走向
(一)转变体育教育思想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一直备受社会层面的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新时代建设的主体力量。大学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平台,同样承担着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职责。但就大学体育传统教学现状而言,依然存在着以竞技体育教学为主的思想误区。这主要体现在对不同的学生主体进行相同的竞技运动课程内容的教学,同时教学重点也集中于对体育运动技术要点的传授,而忽略了体育意识和健身习惯的教学。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方向需要真正立足于人本理念,注重终身体育和健身意识的培育,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内了解体育锻炼的积极影响作用,同时能够熟练运用课堂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及科学方法自觉投身于健身锻炼活动之中。这需要就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实现合理分配,在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两者之间实现有效平衡。
(二)科学设置体育教学体系
为了实现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发展目标,这需要科学设置体育教学体系,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层次化和个性化。首先大学体育课程在必修课方面可以设置层次化教学体系,基于学生主体的不同身体素质及学习兴趣开展相应的体育教学课程;其次大学体育课上还需要不断完善选修课程体系,例如将学生主体可能会感兴趣的体育活动纳入到选修课程设置体系,这不仅可以包括各种球类运动,同时还可以包括健美操、瑜伽、自由搏击、游泳等多样化的丰富课程。另外还需要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仅将某一体育活动的竞技成绩作为最终分数,相反需要建立更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将学生对于体育的积极参与意识和科学锻炼方法都纳入到考量范围。
(三)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大学体育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集中于教师主体层面,以教师的动作讲解和知识传授为主要模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地位。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教师也需要结合当代年轻人的思想动态和学习偏好,不断开拓教学思路实现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例如可结合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将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大学体育教学,两者之间实现有效的融合和发展。以电子竞技项目为例,教师可精心选择适宜融入传统体育课程的电子教学资源,如实况足球等项目。通过电子竞技活动的融入,可在有效增强学生信息化操作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团队协作意识。将电子竞技运动和传统体育课程进行有效融合可以相互弥补不足,真正实现身体和头脑的深層运动和开发,促使大学体育课程能够更好的为学生主体所服务,满足当代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创新体育教学模式的同时也需要立足于教育根本,一方面不能因为过于追求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本质;而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过于迎合学生主体的需求而忽略了教师教学的既定方向。
三、结束语
实质上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实践的发展方向是需要立足于现代化时代背景,以发展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为重要基点。另外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主体的参与积极性,还需要不断挖掘和探究学生主体的学习需求和体育发展水平目标,以更加适宜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实现快乐体育和终生体育思想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房大帅.“互联网+”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以电子竞技进课程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01):111-114+125.
[2]连洋.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6):82-84.
[3]赵志强,刘少英.大学体育课程组织形式及其教学模式的探讨——以吉首大学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6,35(0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