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银英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课程,因此化学实验在化学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提升实验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的科学态度。而采取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有效环节。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化学实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化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也要不断探究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将实验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该具有独立完成体验探究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传统的化学实验课堂上,在做实验之前,教师会对实验过程做出详细规划,为学生讲解,教师在一节实验课中的讲解就用去了多半的时间,学生如何能够在实验过程中仔细体会、观察、思考?现代化学实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本末倒置,在实验课上教师只需要为学生讲明需要注意的重点内容即可,其他内容让学生自主思考或者通过查询资料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研究教学策略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化学实验过程当中,为学生留下充裕的动手、思考、探究的时间,将实验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课上,我只为学生讲述了实验步骤和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发生装置的导管露出塞子即可,不能伸入过长;长颈漏斗下端不要伸入液面以下;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导管要伸入集气瓶底部。为学生讲明这些重点内容后,我就将实验课交给学生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思考、动手操作,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指导,最后让学生将实验所得写下来。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探究和反思。
强化化学实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化学实验课本身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但是其探究性不强,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化学实验课上,要注重强化学生的探究过程,增强探究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培养探究精神。如在“氧气的制取方法”实验课上,将高锰酸钾加热就能收集氧气,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虽然有其探究性,但是内容比较简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感到探究性不强,失去探究欲望。
因此,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会依据学生的实验进度,提出问题,如:“开始加热时,导管一端就会冒出气泡,这时候的气体是氧气吗?可以收集吗?什么时候才能开始收集气体?怎样知道氧气已经收集满了?”学生知道高锰酸钾加热能生成氧气,但是,对于具体的收集时机不甚明了。所以,为学生设置恰当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互相交流讨论,结合化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并且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及探究精神。
倡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化学实验的设计指的是依据实验教学目的,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对实验过程进行合理设计,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在化学实验的设计中,让学生自主安排,依据自己的认知设计实验过程,发散思维,提高自身思维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酸碱反应化学实验课中,让学生取少量的紫包菜和白菜叶剪碎后进行实验,自制酸碱指示剂,让学生依据所学的知识分别用NaOH溶液和稀盐酸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有的学生中规中矩地依据教材中的内容设计实验,有的学生则提出:“苹果汁能够做实驗,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香蕉汁、西瓜汁、橙汁进行实验呢?”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安排化学实验,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见给予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化学实验也不可避免地要应用多媒体技术。化学实验除了可以进行实际的实践操作外,还可以模拟实验。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模拟实验,让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加强学生对实验的感知。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辅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并且进行模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实验课的内容,让学生在计算机上选择实验,并将设备组装好,让计算机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打分评判,实现人机交互,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还能够避免实际实验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带来的安全隐患。
结语
总而言之,化学实验课对于学生学习化学作用重大,教师在化学实验课教学中,要不断深入研究,优化实验课堂教学方法,改进实验步骤,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主动性,以实现化学实验的高质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