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眉山,仰望一个灵魂

2018-07-13 04:19徐祯霞
都市 2018年8期
关键词:东坡肉苏洵眉山

徐祯霞

在没来眉山之前,竟然不知苏东坡是眉山人,这个,想想,自己都不禁哑然失笑。

是啊,这么多年来,一直喜欢苏东坡的诗词,熟读他的诗文,只知他是大宋名震朝野名贯古今的文人才子,却少关注他是哪里人,出生地在哪里?自小有一个习惯,喜欢一个作家,就只读他的文本,少关注他的奇闻轶事,有时,觉得杜撰的成分太多,所以,便也不以为意。

坐拥眉山之境,忽听苏轼生自眉山,顿觉寡闻之感,不禁自嘲,虽自诩苏粉,却是一个完全不合格的苏粉,竟然连苏轼的出处都没有认真的了解和确认过。

苏轼生自眉山,我打望着这片土地,不由肃然起敬,突然间,心中生出种种疑问和慨叹,眉山,眉山,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会诞生如此一个伟大的灵魂!这是一片怎样的灵山秀水?会诞生此等的一个旷世奇才!这里有着一个怎样的了不起的妇人?会孕育出了这样一个文学巨匠!我不禁生出了想追根溯源的愿望。

哦,苏轼生于眉山,具体时间为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历的1037年1月8日,其父,苏洵,育有三子,兄景先,早亡,卒时,年仅八岁,苏轼为次子,似乎是还有妹妹的,生世不详,其下还有一个弟弟,名为苏辙,这我倒是清楚地知道的,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均列其中,可谓一门奇才,锦绣文章,人说“好花开一树”,用在苏轼他们家,是最合适不过的。

说到苏轼,这里不得不说到一个人,他的母亲,一个伟大的女性。苏轼幼时,父亲苏洵游学四方,母亲在家主持事务,教育子女,她对苏轼要求很严格,经常让他读经史子集之类的书,一次,在教苏轼读《后汉书》时,读到了《范滂传》,苏母为范滂母子不畏强暴,为正义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而深深感动,慨而叹之,年幼的苏轼,也被深深打动,遂问母亲:“假如我长大后,和范滂一样,不惜舍身就义,母亲允许吗?”苏母慨然道:“你能像范滂一样,难道我就不能做像范滂母亲一样的母亲吗?”母亲的言传身教,给了苏轼一个超乎常人的世界观和人生取向,做人的境界决定着做人的格局和情怀,苏轼的文辞能有那样恢宏高畅的气势,这和苏轼从小形成的三观是有一定的关系的,而这,不得不说,苏母的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另一个对苏轼影响大的人,当然是他的父亲啦,苏洵二十七岁起步,才觉得读书的重要性,而自此,闭门苦修,广读古今文章,苏洵,虽晚学,但沉得下心,静得下性,一头扎进诗书五六载,终于一举及第,而苏轼和弟弟苏辙,同年参加科举考试,同台应试,同时中榜,被当朝人誉为“美谈”。在父亲勤学苦修的影响下,苏轼也喜欢上了文学,又加上自己自小在母亲的影响下,饱读诗书,博学经史,年纪轻轻,世界万物在自己心中已成丘壑,因此,说苏轼的异军突起,是迟早的事。将门无犬子,其弟苏辙,后来,也成了大宋朝杰出的文学家,苏氏一门,英才倍出,三杰同辉,后被人称为“苏门三学士”。可见,家庭环境对个人的成长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巴蜀之地,多出奇才,古有司马相如、李白、李密、苏轼等,这是一方神奇而又未知的土地,不定哪一天,这儿又向人间放出一颗卫星,而苏轼,便是眉山向大宋朝放出的一颗卫星,他一到京城,就惊艳四座,文压群儒,成为当世文坛的佼佼者。在大宋朝那样一个人才济济的社会,苏轼能迅速脱颖而出,足见其才华过人。在当世,有欧阳修、王安石等文化名人,他们的文学修为已经相当的高,而苏轼一现身京城,便被二人看好,并惺惺相惜。乌台诗案,多亏王安石向皇上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这场诗案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在当时社会,王安石与苏轼虽然政见相佐,但是作为文人却能够惺惺相惜,爱护对方的羽翼,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苏轼又是有幸的。

一个人一生,能将一件事情做好,都已经很了不起了,可是苏轼的才华,纵横驰骋,诗、词、散文,俱佳,可以说都达到了中国文学的高峰,这不由叹为观止,惊为天人,他一生,写下诗词三千多首,创下令人望尘莫及的奇迹,其在文学上的高度与成就,后世几千年,也无人超越,这不得不说是一座令人仰望的高地,一个数世难觅的奇迹。

年少的时候,曾非常喜欢苏轼的一首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副多美的人间生活图景呀!初读时,不知何人所作,后见是苏轼,便喜欢他了,后又寻得他的诸多的词读了,方知,他的境界远非如此,有人间佳景,更有高天流云,旷世惊鸿,而这首词,才仅仅是苏诗文学才华的冰山一角。因为喜欢,这首词被我背得滚瓜烂熟,常常揣味其中,可不同的年龄段,对它的体悟和感受又是一样的,少女思春,成年了,明白人生即是如此,多情总比无情恼,活自己的,开心就好,不必非要苟同,或者刻意讨好与谁。

今天,当我站在眉山这片土地,仰望一个灵魂,心潮是跌宕起伏的,苏轼的一生,因为坚守一份信念与政见,几经磨砺,饱受坎坷,可却正是因为放之四海的这些经历,成就了他,让他的人格与精神更加的通达与完美,精神上更加趋向于自由,因而写出了那些无人企及的诗词,他开辟了中国词文化豪放派的先河,其词以意境高远,气势恢宏,汪洋洒脱,直抒胸意为主要特点,让人读了如品佳酿,酣畅淋漓。如此丽日,仰望一个文学巨匠,

其实,我曾数次邂逅苏轼,在江苏的常州,专程去了东坡公园,在宝鸡凤翔县,专门去了东坡祠,每次走近他,我都是以一种朝圣般的虔诚,去感知一个灵魂的博大与精深,去品评一代文学巨匠的悲欢人生。一个不为仕途所拘的人,必然身心是自由的,最起码可以过一种天马行空的生活,纵然没有当大的官,但是却一直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未尝不是一种幸福,有人说,苏轼一生仕途坎坷,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当再大的官,终究一日,要从官位上走下来,而走上文学的圣殿,将会获得万民景仰,万世流芳,就包括君王也会高看一眼,苏轼去后,宋高宗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忠”。这何尝不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经过了多少州,走过了多少的县,似乎太多太多,而这,也让他得以有机会览尽天下風物与风情,有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便是这个道理,书本上的东西是死的,而生活才是活生生的百科全书,我相信,苏轼在生活中学到的远远要比在书本上学到的多,万物览于胸,笔下如行云,才能出万千气象,因此,苏轼的成就,是得益于他人生如此丰沛而又跌宕多变的人生经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磨难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倘若当初,苏轼顺利地升任丞相,那么,他的一生,会如何?可能多在政治势力中周旋了。可是,他现身江湖,行走五湖四海之间,淡泊名利,心阔地宽,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闲来赋诗弄词,岂不逍遥快哉!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官上,官不大,但却深得民心,广受百姓拥戴。在文学上,一飞冲天,登上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圣地,博得了千古苏轼第一人,人生如此,又如何不是成功的人生呢?

有朋友说,咱们去吃吃东坡肉,东坡肘子吧?我说,多叫几个人,吃得热闹!其实呀,我是不擅吃肉的,但既然来到了眉山,这儿的东坡肘子、东坡肉,也是该尝尝的,人少,吃不了,多叫几个人,吃得热闹尽兴,也省得浪费。

吃着东坡肉,品着菊花茶,在竹风清韵中,仿佛苏轼已飘然而至,静静地坐在我们的其中,他不说话,已诗香俨然。在悠悠的肉香中,我想到了他的《食猪肉诗》?“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是苏轼在黄州任团练时赋就的一首《食猪肉诗》,在北京鲁院上学的时候,听得康震说到这首诗,因为有趣,便记住了。此诗流传到民间,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开始争相仿制,并把这道菜戏称为“东坡肉”,其实,在全国各地都有,不久前,在江西修水,就见到了这道菜,它被修水人奉为一道美食,凡来贵客,必是要上这道东坡肉的,可见,在民间,苏东坡,真是深入民心。当然,修水与苏轼结缘,也有黄庭坚的因素在里面,两个大宋朝的文人,少不了以诗煮酒。

岁月是一条长河,在这条滚滚奔涌的河流中,大浪淘沙,淘来淘去,过了数千年,苏轼仍然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正可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苏轼,于文墨纸香中,孑然一立,尽得旷世风流。

猜你喜欢
东坡肉苏洵眉山
苏洵焚稿
苏洵,中年开始乘风破浪
“东坡肉”的由来
从蜀刻本知见目录看宋代眉山刻书特点
涂白
东坡肉
书写眉山的几种方式(组章选三)
云在青山月在天
苏老泉大器晚成
把东坡肉吃上一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