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境下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内涵

2018-07-13 06:40雷波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家国共同体情怀

雷波

在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核心素养研究已成为“显学”。依据最新研制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新课标对家国情怀的解释主要是对国家、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对这个解释说明,一线老师们有两个疑问:一是家国情怀在中国史教学中很好体现,但世界史教学如何体现渗透家国情怀,渗透哪些理念?二是国家层面宏观定好了家国情怀的内涵,但当代学生需要怎样的家国情怀,不同年龄、学段的学生需要的家国情怀一样吗,有没有层次和阶梯之分?

笔者认为在思考以上问题时,应弄清两个问题:一是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提出的目的是什么,对学生发展有什么作用;二是家国情怀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新时期的我们应该怎样与时俱进,将其与现代文明、时代精神融合创新,重构“家国情怀”理念?

一、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提出的目的

为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课题组于2016年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此为准绳,各个学科都研制了自己学科的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提出的过程可以看出:立德树人是“体”,学生发展核心素養、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用”,也就是说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提出的主要目的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

那么立德树人的“德”在历史学科方面主要指什么呢?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应“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性质定位为“要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

综上可以看出立德树人的“德”在历史学科方面主要指的是“家国情怀”。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历史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成为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对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有着先天性的优势,家国情怀也是历史教育的价值旨归。

二、当代语境下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社会,家国情怀是建构在对家庭父权的敬意与对君权的崇拜之上,是个人、团体对自身生存依托的家庭和国家的认可与保护,是一种稳定的心理需求,其核心内容就是“家国一体”,追求家国统一,统一于父权与君权之下的和谐,其背后的实质是封建社会的专制要求。对于个人来说,“孝、忠”是个体人生价值的核心,后来因为移孝作忠,借“孝”来维护和巩固君主的权力,于是被当朝统治者大力提倡,越来越形式化、僵硬化、顽固化。对于家庭关系来说,中国人重视“家和万事兴”,但也强调这样的“和”是在父权管制下的和谐。对于国家来说,中国人重视“政通人和”以及“大一统”,历代王朝将“大一统”视为政务的首要工作。这种家国情怀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其追求的是封建专制背景下的家国兴盛,其实质是对君权与父权的顺从,而家庭兴旺与国家昌盛仅仅是保证专制权利稳固的手段,并非目标。这些与现代社会所需求的家国关系是相背离的。

放眼当代的中国和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家国情怀内涵也应该与时俱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传统修身之道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进而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提炼出来,使家国情怀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可以借用儒家思想中的“修齐治平”,从个人、家庭、国家和世界四个层面来进行传承和重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一)个人层面:个人是基石,是组成家庭和国家最基础的细胞。

1. 从“忠”、“孝”到“感恩”、“担当”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人生价值核心。百善孝为先,在家尽孝,不仅是外在的道德约束,更是个人内在的道德自觉。为国尽忠,是在家尽孝观念的扩展,是个人面对国家这个大“家”时的价值情怀。

从当代语境理解,“孝”培育和体现的是感恩情怀,“忠”体现的是个人的担当精神。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化,儿女感恩父母的辛劳付出,孝敬回馈父母和社会的养育之恩,是社会的基本伦理价值;个人自觉担负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使命,就是当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今天我们要大力传承“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文化精髓,重构以感恩情怀和勇于担当为核心的个人价值观念。历史教学中可挖掘的资源很多,老师要适时、适当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之入脑入心,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 从“爱人”到“爱一切生命”

家国情怀是建立在儒家思想的仁爱之心、敬畏之心、宽容之心的基础上的,这是家国情怀的内在驱动力,也是爱国爱家的感情纽带。家国情怀最终的情感归宿,不是仇恨、不是敌视,而是一种“爱”的思想。这种“爱”不是一种宗教的外在超越,而是宗法宗教形态下的道德情操。这种“爱”,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宽容、谦逊、悯恤与慈悲。

在当代语境下,我们应该将儒家的“仁”从爱亲人、爱国人发展到爱万物,教孩子去尊重、热爱所有生命,尤其是人与自然也应该和谐相处的观念。从全球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出发,让孩子明白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保护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益,就是服务于家国、天下,就是造福众生、造福宇宙万物,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最大的生态责任担当。

3. 从“臣民”到“公民”再到“世界公民”

古代中国政治只有臣民观念,在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下,国人才有了公民意识。家国情怀在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被赋予了树立公民意识的重要价值。“家之本在身”,修身责任感在现代社会的家国情怀理念中成长起来就是公民意识。具体而言,就是需要我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树立起与现代社会相对应的公民意识。作为公民,应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奉献牺牲、恪守道德。从我做起,胸中有天下,心里有祖国,脚下有故乡,眼里有亲人,心中有他人。

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提出,对各国的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即实现由培养“国家公民”走向具有面向世界、了解世界及应对世界变化发展的“世界公民”,“世界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积极主动、开放包容的国际公民。一方面,增强公民对自身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拓宽全球视野,认识世界、尊重并了解世界文化;另一方面,理解并包容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培养公民应对与解决多元文化冲突的能力。这为世界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家庭层面:家庭是纽带,从家庭(族)来说,助个人成才,助国家治理,是家庭的价值核心。传统社会的家庭(族),都将儒家思想作为家规族训的指导思想,将抚育儿女、凝聚社会和尽忠报国作为其存在的价值所在。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以及二三千年的持续,与这种家族文化密不可分,“家族群体是形成中华大一统局面的基础性力量,家族文化则是中华大一统的思想基础”。[1]

在当代中国,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国家是保护最小单位安全与发展的外围环境,二者相辅相成。2015 年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變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国家要积极引导家庭加强内部自律,弘扬“和”的家庭氛围,并进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调节社会的“和谐”因素,使整个社会平和包容、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家庭要将小孩作为社会人,从应具备相应道德素质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培养小孩;要使家庭成员在对国家的认同中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把对家庭的眷恋、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对家族历史的追忆延化为疆土之爱、人民之爱、文化之爱,从而增强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

(三)国家层面:国是最大的“家”,从国家来说,民为邦本,君人者以天下之心为心,是古代统治者治国理政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1. “以民为本”与“天下为公”仍是国家的基本准则。传统“家国一体”思想对统治者的道德诉求与制约是以民为本、严于律己、以天下为公。越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们自由、平等、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是能显示出其独特及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国家因民而兴,又因民而亡。无论什么时代,民心向背一直是影响国家兴亡的根本因素。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民为本、以天下为公仍然是当代治国理政的最基本准则。

2. 民主、法制是保障。在历史学习中,老师要给学生传达一个理念: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法治是治国理政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律要以民意为基础,民主需要法治的保障;民主与法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必须整体推进。没有民主,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没有法治,就没有健康的民主。全面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起共同奋斗的智慧和力量,是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总之,国之要义是民富国强、国之治理是制度程序、国之基础是自由平等、国之道路是开放创新。

(四)世界层面:世界是在新形式下家国的扩展,我们可以借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加以重构。

1. 打造人类经济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世界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共同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2]“资”与“社”、穷国与富国可以为了人类命运的问题联合起来,在新全球化中形成人类经济共同体。

2. 打造人类政治共同体: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内涵在于全球正义、共享,“世界各国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3]实现双赢、多赢与共赢。只有形成人类政治共同体,全球资源也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所利用和分配,其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为世人所共享。

3. 打造人类文化共同体:当今世界,文化再无封闭可言。在全球社会中,文化成为联结整个世界命运的纽带。为此,打造人类文化共同体成为与经济、政治共同体处在同一层面不可或缺的内容,“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4]

4. 打造人类生态共同体: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社会的最大问题之一。习总书记提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5]只有形成人类生态共同体,国际社会共同为生态补偿作出努力,才能修复几百年来工业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创伤,走出一条文明发展道路。

在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实践新高潮到来之际,笔者认为研究家国情怀素养的内涵是研究及探索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前提。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富强,是今天家国情怀的理想目标。感恩、担当,和睦、自律、至公、奉献是今天家国情怀的核心价值。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家国情怀”中那种强烈的主体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精心构筑家国情怀的现代准则,将民主意识、公共意识、全球意识,以浓烈的家庭亲情、国之大爱,汇入德治、法治的现代社会框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注释】

[1]冯尔康:《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当代意义》,《江海学刊》2003年第6期。

[2][3][4][5]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7年1月19日第1版。

猜你喜欢
家国共同体情怀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薛济萍:坚守实业 彰显家国情怀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爱的共同体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谁咬得更厉害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