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视域下“文史结合”类试题的多元解读

2018-07-13 06:40赵维伟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黑奴鲁滨逊殖民

赵维伟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史料资源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作为历史教学材料也越来越受到师生的欢迎,高考试题中也不乏“文史结合”的试题。如2017年全国文综Ⅲ卷第33题引用雨果的《九三年》,考查法国国民公会体现的政治理念。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第32题借梭伦的诗歌表达人文精神;第42题通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情节,考查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2018年全国文综Ⅱ卷第34题通过果戈里的《钦差大臣》考查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文史结合”的试题不仅提高了高考试卷的可读性和艺术性,还加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文科综合素养的考查。本文以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第42题为例进行探讨。

这道题将小说和世界近代史结合,以文证史,凸显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學科素养,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材料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往往揭示和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读者需要挖掘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行为、语言、服饰等反映时代背景的信息,从而揭示文字背后所反映的历史。

《鲁滨逊漂流记》反映了近代早期欧洲的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绝大部分属于高中历史所学知识。命题者根据“鲁滨逊在荒岛建立领地”的情节,作出“近代早期西欧殖民扩张”的解读。笔者根据试题要求,结合评分标准和高中历史所学知识,对小说梗概进行了多元解读,尝试一题多解,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答案1

情节:鲁滨逊从英国航海去巴西。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西欧新航路开辟。

概述:15世纪前后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黄金、白银需求加大。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引发商路危机。为了获取东西方贸易丰厚的利润,大批西欧商人开始探索通向东方的商路。在航海家们的努力下,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辟了欧洲通往亚洲、美洲等地的航路。

评价: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加强了世界各地文明之间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同时,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开启了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掠夺。

答案2

情节:鲁滨逊渴望航海冒险。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

概述: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的核心。它主张以人为中心,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反对禁欲苦行,提倡追求物质享受,为现世生活奋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评价: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但过分强调人的价值,导致个人私欲膨胀,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奢靡的生活。

解题思路:答案1和2来源于材料第一句话,这句话交代了鲁滨逊的国籍、出身和爱好等信息,“他渴望航海冒险”,结合后面远航的目的地,可知当时英国到巴西的航海路线已经开辟,反映出新航路开辟。而且鲁滨逊还展现出冒险精神,这与文艺复兴时期宣扬的“渴望财富,鼓励冒险”的人文主义思想有关,可以推知人文主义思想在当时欧洲深远的影响。

答案3

情节:巴西缺少劳动力。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欧洲殖民者大肆屠杀印第安人。

概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为了争夺当地资源和财富,殖民者依靠先进的武器对印第安人进行了大肆奴役和屠杀。

评价: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屠杀直接导致美洲劳动力人口大幅减少,美洲传统文明受到严重破坏,给印第安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间接导致了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

答案4

情节:鲁滨逊去非洲贩卖黑奴。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世界近代的黑奴贸易。

概述:近代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掠夺和屠杀,导致美洲劳动力锐减。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和牟取暴利,大批非洲黑人被掳掠贩卖到美洲为奴。

评价:黑奴贸易使非洲损失上亿人口,严重破坏了非洲传统文明;客观上促进了美洲的开发,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解题思路:材料第二句话出现了两个地名“巴西”和“非洲”,传达了两条信息:一是巴西缺少劳动力;二是鲁滨逊去非洲贩卖黑奴。这两条信息互为因果,鲁滨逊之所以要去遥远的非洲贩卖黑奴是因为巴西缺少劳动力,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劳动力的缺失呢?根据这个思维逻辑,很容易推出世界近代史上欧洲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和黑奴贸易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故得出答案3和答案4。此外,黑奴贸易还可进一步细化和拓展,生成另一种答案:这一情节反映世界近代欧洲殖民者进行“三角贸易”的历史现象。

答案5

情节:鲁滨逊在荒岛上自力更生,开发荒岛,最后过上富裕的生活。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欧洲人开发殖民地。

概述: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大量欧洲移民和殖民者在世界其他地区占领土地,依靠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在殖民地进行伐木开矿、建立种植园和农场等殖民开发活动。

评价:殖民开发为欧洲提供了大量的黄金、白银和各种原材料,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促进了殖民地的开发。但殖民开发本质属于殖民掠夺,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严重的破坏和灾难。

解题思路:第四句话根据鲁滨逊在岛上的各种生存行为,折射出近代欧洲殖民者在殖民地的各种殖民开发活动。这个过程虽然间接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但殖民开发的出发点并非积极建设殖民地,造福殖民地人民,本质上仍属于一种殖民掠夺行为。因此,在评价这一历史现象的时候,需辩证看待,认清其本质。这个情节还表现出当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利用自然,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可参考答案2。

答案6

情节:鲁滨逊在没有他人帮助和指导下,自己阅读《圣经》。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

概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1517年马丁·路德颁布“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他主张“因信称义”;简化繁琐的宗教仪式;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无需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评价: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题思路:答案6对学生而言是容易得出的,“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是个非常明显的线索,只要对教材知识熟悉,很容易联想到宗教改革。评价该历史现象时不妨从宗教改革对欧洲政治、思想和经济的影响三个角度入手。

答案7

情节:鲁滨逊将拯救的人视作“野人”。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

概述:随着近代欧洲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欧洲人认为欧洲是世界的中心,代表先进、文明;非欧洲地区则处于边缘,代表落后、愚昧和野蛮。这种认知使欧洲人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评价:欧洲中心主义是资本主义凭借政治、经济、科技等优势向全球扩张的产物,为欧洲殖民侵略提供了借口。这种思想偏见造就了欧洲文明的优越感,忽略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答案8

情节:鲁滨逊将小岛视为自己的个人财产。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私有财产的观念。

概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提倡追求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私有财产是个人勤劳致富的结果,意味着个人美德,私有财产的正当性得到确认。

评价:私有财产的正当性激发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也导致了欧洲人对财富的贪欲,引发各种殖民掠夺。

解题思路:答案7和答案8根据材料的第六句话所得,对高中生而言难度较大。“野人”一词是西方主导话语权下的称呼,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和偏见,是一种典型的欧洲中心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将侵略活动美化为文明教化,为欧洲殖民扩张提供了“合理”的理由。答案8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私有财产的观念,这是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的结果。学生在作答时未必能想到私有财产的概念,但是若回答“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也是可以的,同样可以参考答案2。

答案9

情节:鲁滨逊视察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英国的殖民扩张。

概述: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依靠武力在全球抢占了大片殖民地,掠夺财富,贩卖黑奴,进行移民,开展贸易。

评价: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使其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大量财富流入英国,为资本主義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和原料,拓展了市场。在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解题思路:材料最后一句话中“视察”、“领地”等词语暗示鲁滨逊完全拥有了小岛的主权,结合鲁滨逊英国人的身份,这个情节正是当时英国殖民扩张的真实写照。因此,答案9将殖民扩张的主体细化为英国,揭示近代英国殖民扩张的历史事实。学生在评价的时候需要认清英国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的灾难和破坏,同时也要辨证看待其建设性的一面。

通过作答,笔者发现这道“文史结合”的试题除了考查学科知识以外,还是一次历史思维的延伸。这也启示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适当选取紧扣教学内容的文学作品作为教学材料,一方面丰富课堂教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辨析文字背后的“虚”“实”,于非事实中觅出史实的能力。

猜你喜欢
黑奴鲁滨逊殖民
回头一笑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种族歧视观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之黑奴形象的分析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勇敢坚强,永不放弃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谈非洲黑奴贸易中非洲角色定位
鲁滨逊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