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学”——教学制度创新的价值追寻

2018-07-12 05:44李琳
人民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制度儿童过程

李琳

教学制度是学校教学行为准则系统,也是教学指导系统。它直接决定着学校课堂教学形态,影响人才培养与学校发展方向。但現实中,教学制度却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在一些人的印象里,教学制度就是一些教学的条条框框,陈腐、僵化,根本不管用。有人甚至认为,在一个鼓励创新的时代,再强调教学制度已经不合时宜。

这样的态度并不可取。一套教学制度的背后总是蕴含着一定的教学价值取向,好的教学制度可以为教学改革保驾护航,反之,教学改革可能会迷失方向。2015年,我校开始“基于儿童学习过程支持的教学制度重建”的项目建设,2016年在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立项。我们尝试教学制度创新,目标是倡导一种“支持学”的教学价值观,在“支持型”生态课堂的建设中总结教与学的行动指南,从制度层面规约保证学习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当下教学制度创新的重点在支持儿童学习过程

教学改革呼唤教学制度创新。课程改革已久,一线教学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常态并没有改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传统教学制度没有根本改变是重要原因之一。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儿童的学习,是解决儿童学习位置旁落的问题,教学制度创新的关键也在支持和保障儿童的学习权利上。

儿童的学习,只有落实了学习过程,学习才可能真正发生。孔子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这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学习者的主动作为。现代“元认知”理念告诉我们,一个学习者具备这种“对认知的认知”,能够定向目标、选择策略、规划过程,并在自我监控中调节学习进程,他的学习因此处于“自控”的理想状态。支持儿童学习过程实质在促进儿童“元认知”发展,让儿童学会学习,通过“自控”学习掌握自己的人生未来。

与传统教学制度相应的是学校习惯对教师进行“结果考核”,导致教师的教学也大多只关注“结果”。至于儿童是怎么学的,学习过程是如何展开的,常常被忽略和遮蔽。课堂教学形态常常表现为“教”对“学”的“支配”,即我问你答,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教学制度的创新应该从“预先规定”“严格支配”中解放出来,为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创造条件。

就目前而言,教学制度创新的重点应放在儿童学习过程的支持上。它切人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解决课堂学习主体性问题,同时通过学习过程充分展开的支持方式,促进儿童学习方式的改变。

我们认为,教学制度不仅是一套规则系统,更应当是学校教学活动充分展开的指导系统。创新教学制度就是要在制度的“刚”与“柔”之间寻得平衡,努力把教师的”教”引导到支持学习过程真实有效展开上来。

“支持”而不是让学生亦步亦趋的严格“支配”,这是我们教学制度创新的方向。好的“教”是引导学习,支持深人“学”。所谓“深人学”,就是学习主体性充分彰显,学习过程充分展开。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个由“知识、关系”所构造的学习场域里唤起学习,从原有经验出发展开学习探索,与“知识”、与学习伙伴及老师、与“本我”深人互动,生长新经验、形成能力与素养的过程。可以看出,支持学习过程有两件事特别重要:学习的唤起与学习的展开。

综合而言,基于儿童学习过程支持的教学制度创新,就是力图从学生本位的教育价值出发,基于儿童的学、基于儿童的学习过程创新教学制度,以此为牵引改变课程教学形态,全面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和生命成长,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建立以“访问儿童”为内核的制度创新体系

“制度创新”的落脚点在“儿童学习过程”。只有儿童学习、儿童研究的特点吃透了,支持性教学制度才能水到渠成。

那么,“儿童研究”具有哪些特点呢?力学小学的“研究性课堂”研究坚持了15年有余,我们立足课堂,聚焦课堂的儿童研究,全校150位教师以每学期人均一次研究课计算,15年30个学期,4500则研究课例,百人研究团队,上千研究课例,对儿童研究我们有如下发现和认识(见下表)。

除了传统的儿童研究,我们还面临另一个事实。我们的世界正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能的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风起云涌,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生活,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

无可争辩的事实告诉我们,孩子已然改变,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正在逐渐淡化边界,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在相互跨界、不断融合。儿童是完整的,世界是完整的,世界只有一个。

基于这些理解,为了更深人认识儿童学习的特点与规律,我们创造了“访问儿童”的制度体系。我们对“访问儿童”制度的理解如下:

(1)教师访问儿童。大儿童访问小儿童,教师造访儿童世界,这是一次聚焦学习和研究的专题访问,带着儿童研究的目标任务、愿景期待,在征得孩子同意后,访问正在研究中的孩子。

(2)儿童访问儿童。作为学习者、研究者的孩子,在研究中需要邀请伙伴,需要组建小组,需要协同合作,需要交流分享;无论是话题的讨论、困难的突破、问题的解决,还是成果的分享;研究需要同伴,倾诉需要聆听,展示需要观众。

(3)小儿童访问大儿童。作为大儿童的老师也是孩子们的研究伙伴,孩子们的研究也需要老师的参与和支持,在研究中老师的陪伴、老师的关注、老师的指导、老师的评价,孩子们其实很需要,也很珍视。

(4)儿童访问自己的内心。在研究中,孩子也需要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经历有些过程,独立面对某些困难,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孩子们其实一直在不断访问自己的内心,研究中的情感、情绪、体验……有的潜藏,有的暂时搁置,有的则需要表达和倾诉。老师也要引导孩子学习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学习在研究后进行自我反思。

我们以“访问儿童”为内核,创新形成了如下的教学制度框架,即访问儿童制度:大儿童与小儿童关于研究的相互访问;伙伴研究制度:教师和儿童是合伙人,在协同精神引领下协同学习、协同研究;跨界整合制度:万物互联的世界,一切边界正在消失,教育更在其中;成果分享制度:成果分享是研究最隆重的仪式。

教学制度创新如何向行动自觉转化

教学制度创新必须从理论框架转化为自觉行动。

在以“访问儿童”为内核牵引的四大制度维度之下,基于对儿童研究“四大特点”、儿童研究“四大样态”的理解、认识和把握,我们把理性的制度文本转化为有“小案例”“小故事”“小链接”“小调查”等微型文本形式的“支持儿童研究行动100条”。

《支持儿童研究行动100条》是一本给老师、家长阅读的小书,在书中,我们尝试用一种崭新的文本表达方式,非连续性文本抑或PPT演示文稿,围绕在正确认识和理解“儿童研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支持“儿童研究”这个话题进行建构。我们用清单方式规划了100条行动建议、行动规则、行动制度,分享给老师、家长。

这本书与其说是支持儿童研究行动策略分享,不如说是提供了一套思考工具,引发老师的创新思维。老师们说,这是一本关于儿童研究的“彩虹书”。它在做一件简单的事:把钥匙交到你手中。

《支持儿童研究行动100条》毕竟还停留在纸面上,制度转化为行为,还要经历一个过程。

我们将制度清单转化为研究场景100课。从2017年9月新学年开始,“支持儿童研究100条”实践课例已经历了行政领导、学科组长、骨干教师以及年级、学科深度代表课例四轮的课堂实践。全体老师在与儿童一起研究中运用和实行制度。我们的制度还是生长的,学校还倡导老师对制度进行再解读、再建构、再创造,开发出101条、102条、103条……支持儿童研究的班本化、师本化制度。

美国特斯拉首席执行官伊隆·马斯克(Elon Musk)预言在未来20年,全球12%至15%的劳动力将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在未来,大数据、机器将把人类知识领域的事全部做完,人类和机器的竞争关键在于智慧、在于体验。

教学制度创新还要从教师主语转化到学生主语的儿童研究制度创造。随着项目研究的展开和深化,儿童的研究也需要一套儿童主语人称的制度。

暑假里,学生毛乐天与其他7位同学一起开展了“丝光映江南,丝路近天涯”专题游学之旅,从南京到苏州再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国家俄罗斯。在这次暑假研究中,毛乐天小组的同学们学会了“用大人开会”的方法做研究:(1)开会前:先思考,想方案,有哪些问题要在会议上解决。(2)开会时:学习聆听,听别人说了些什么;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做好会议记录,把大家发言的重点记录下来。(3)开会后:根据会议记录的意见和安排,按时间、有质量地进行研究。

马斯克还预言,“也许现在的小学生未来要从事的工作有近一半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我们的教育要站在明天,为明天的孩子设计他们的未来。因而,由未来的主人孩子自主开发、定制他们自己的儿童研究制度——《儿童研究行动100问》,是下一步颇有前瞻性思考的有益尝试。

学校将邀请100个儿童研究小组,邀请孩子作为小小研究者,作为儿童作者,在由他们自己组建的包括老师、家长、专家加盟的团队协同下,完成儿童研究行动的100个小项目、小约定、小心得、小办法、小窍门、小妙招:如何邀请伙伴、组建研究团队?如何选择确立研究主题?如何制订研究方案?如何像科学家那样研究?如何像工程师那样工作(画设计图、制作模型、维修机器、调试产品)?如何邀请专家?如何进行成果总结?如何发布、宣传、推广研究成果或产品……

儿童研究不是解决昨天的问题,而是迎接未来的挑战

莎士比亚在《暴风雨》里说:“凡是过去,皆为序幕。”在制度创新建构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孩子、老师以及课堂正在发生着改变,虽然步子迈得不够大,但我们看到了变化,或者准确地说是在开始改变。

首先是孩子们的改变。

2017年秋季学期,一年级增设了《科学》课程,《小小工程师》一课,老师以“设计推销一款有创意的铅笔加长器”为小项目带领孩子们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一年级的孩子有的从一开始不会合作、不够坚持、不能试错,有的遇到困难就依赖老师,甚至抱着老师哭,到后来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在小组同学的不断合作中,逐步克服心理和创造的困难,最后设计出五花八门的铅笔加长器:铅笔头+雪糕棒、铅笔头+彩色吸管、铅笔头+彩色羽毛管、铅笔头+儿童筷、铅笔头+铅笔头……

与其说是孩子在改变、在变化,不如说是我们老师发现了孩子,是老师们的改变,发现了儿童身上天然攜带的研究基因、研究热情和研究潜能。因而,对孩子们研究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现、珍视和呵护,就是教师最首要、最重要的改变。

近几年,在“支持儿童研究行动”制度创新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

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时会开心地笑了。原本在教学的日常中笑不出来的老师,现在与孩子们一起研究时学会了笑。因为,老师们看到了孩子们有那么多奇思妙想,原来怎么没有发现;原来全身心投人与孩子们在一起研究,是那么的充满乐趣,孩子们不断给我们制造惊喜;原来工作更多让我们感受到辛劳,如今我们还能感受到其中的成就与幸福……

原来教室也可以在窗外。随着项目研究的展开,老师们开始尝试把教室搬到校外,三年级老师杨艳带孩子们到南京师范大学校园去进行“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和研究,孩子们发现了南师大校门、校园长廊、足球门架、文学院的古旧大门、八角金盘巨大的叶子呈现出大自然完美的轴对称。

与孩子一起建立了“仪式感”。“成果分享制度”是制度创新的四大制度之一,分享儿童研究的成果,分享儿童研究中师生的成长,是“成果分享”的内涵所在。研究中的仪式感,带给孩子的是目标感、责任感、幸福感。仪式是一个按钮,当你启动它时,就告诉自己要进人一种状态了,它会让孩子更重视、更专注于成果分享。“仪式感”可以提高成果分享的效果。

宣布研究目标、口号,召开研究成果发布会,用研究者、研究成果的名字命名一个日子……都是老师们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支持儿童研究制度创新也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课堂,课堂的时间、课堂的空间,冲出固化和常规的桎梏,我们尝试改变课堂时空的长度和广度,如大小课、长短课。大小课,可以是一个班,也可以是一个组,有时还可以是一个年级500人大课;长短课,可以是40分钟的常态课,可以是20分钟的研究小课,也可以是长达80分钟、半天、一天、一周、一个月,甚至是一个学期的“长链条”研究。

“儿童研究是面向明天的,我们的支持不是解决昨天的问题,而是迎接明天的挑战。”我们是在寻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去想到最好的答案。

未来已来,我们准备好了吗?儿童已来,我们有没有足够广阔的怀抱?

猜你喜欢
制度儿童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某些单位的制度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六·一”——我们过年啦!
雪花的形成过程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