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一松 田轶
【摘要】“微媒体”已成为青年群体的一种生活载体,它不仅承载着意识形态功能,还为青年意识形态教育提供新的优势平台。因此,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就必须运用微传播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宏大的主题和厚重的思想以短小、灵活、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
【关键词】青年 意识形态教育 “微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互联网空间的“核心原住民”,大数据、移动通讯和微信等已成为青年群体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对青年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必须正视这一新的时代变化,将互联网技术嵌入青年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教育的全过程,为青年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教育注入时代生机和创新活力。
“微媒体”承载着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作为文化和价值信息的载体,“微媒体”发挥着引领社会舆论的作用,以超乎想象的传播力冲击着青年价值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始进入“实时互动、自由言说”的微媒体时代。微媒体空间具有虚拟性和交互性,参与者可以通过“复制、转发、点赞、分享、链接、评论”等方式“自由言说”,且无需用真实身份去承担责任。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将每一个参与其中的青年带入“微空间”场域。纷繁复杂的异质社会思潮在“微空间”场域肆意传播,从日常生活领域渗入青年思想意识之中,冲击和磨损他们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青年是思想最为活跃,最易于接受微媒体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数字性变化”的群体。据2018年1月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占比97.5%。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网民的73%。可见,青年这一庞大的网民群体,其生活、学习和娱乐等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其价值观的形塑也深受网络影响。显然,微媒体正以超乎想象的传播力冲击着青年的价值观并颠覆着社会道德形态及秩序,由此引发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微媒体”为青年意识形态教育提供新的优势平台和载体。科学合理地运用“微媒体”技术,可以把握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跟踪分析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动态过程、量化检测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等。首先,利用“微媒体”开放、平等、交互性的传播方式,可以收集反馈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诉求、增强教育供给能力。以往受技术局限,我们对青年意识形态教育效果的反馈和分析,主要是通过小样本调查、问卷分析或者靠经验推断。而“微媒体”时代,青年意识形态教育身处“信息海洋之中”,可以对全体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实现“从小抽样向大数据的转变”。这一重大转变,可以把握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为跟进式教育和精准化服务提供科学的依据。其次,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深邃、难以表达传递。“微媒体”平台“草根式”“平民式”和“通俗化”的传播表达方式,可以实现意识形态传播话语与传播媒介的协同创新,把握不同受众的意识、心理变化和基本需要,精准投放,提升教育效果。最后,“微媒体”技术的即时性可以打破意识形态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人人爱学”。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力度和深度方面以及信息的表现形式上,“微媒体”都跨越了传统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不足。因此,运用“微媒体”开展青年意识形态教育,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青年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
就总体情况而言,当前我国青年都能较好地运用网络并管控好自己的网络行为,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络失范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认知模糊,上网时间无节制。面对海量爆炸式的网络信息,部分青年缺乏有效的信息萃取能力和准确的信息甄别能力。他们碎片化阅读、粗略思考,难以有效甄别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甚至沉迷网络。二是网络规范意识不强。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来看,有高达40%的青年表示“曾浏览过不健康网站”,有33%的青年认为“黑客技术让我很佩服”。网络带给青年相对“自由言说的”空间,他们可以在“微媒体”空间场域“自由翱翔”,但对于其中相当一部分自制能力较弱的人来说,网络认知模糊、网络素养不高和信息甄别能力不强,往往会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无意识地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者和受害者。
部分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呈现方式单一、缺乏吸引力。目前,运用“微媒体”开展青年意识形态教育主要依托的是“微信”和“微博”客户端,但从目前大部分推送来看,推送的方式、手段和内容呈现方式单一,仍主要采用文字或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展现,吸引力不强,难以生动有趣地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蕴含的“前世今生”故事,更难以将其背后丰富的思想传递给广大青年。因此,出现一些青年认为“红色文化是空洞的与现实无关的说教”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加强“微监管”,涤清网络空间。“微媒体”时代,若缺乏信息的监管,各种来源不明、内容碎片化的信息和错误思潮会肆意泛滥,对青年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甚至引发网络谣言四起。为此,必须运用技术和法律加强“微监管”,控制和阻止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和反动信息散播。一方面,相关部门应着力加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研究和运用,从技术上为青年意识形态教育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维护青年的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为青年意识形态教育提供技术支撑。例如,2013年,百度就运用大数据技术与中央党校战略学教研室合作,通过分析网民的搜索内容来,研判网民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系列改革政策的关注度,为相关部分的研究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互联网已成为青年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因而,为“理论宣传工作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为互联网插上监管的翅膀”,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显得尤为必要。
巧用“微传播”增强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吸引力。“微媒体”时代,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就必须运用微传播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宏大的主题和厚重的思想以短小、灵活、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具体而言:一是要不断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传播叙事的手法和表现视角,使其契合“微媒体”时代青年的新期待。二是打通中华传统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血脉,凝练话语内容,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思想震撼力、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阐释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社会主义文化之源,必须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诠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不仅可以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更具活力,而且易于让青年群体所接受。
(作者分别为常州大学讲师;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7JSJG025)和江苏省先进催化与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一般研究项目(项目编号:ACGM2017-05)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信网,2018年1月31日。
③郭正红、王晓雅:《微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路径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1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