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銮
班集体的气氛,即班风,是一个班级中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稳定的集体意识倾向和行为作风。好的班风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班级是学生赖以生活的重要环境,班风对师生起着不可低估的导向、约束和激励作用,具有深刻的感染力。良好班风具体表现为文明、和谐、勤奋、进取。
一、教师的领导方式
西方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教师,领导方式不同,便会形成不同的班风。一个专制型的教师往往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集体,以“我”为班级一切工作的标准,并主观地评价学生的行为,这样会导致学生唯教师之命是从,师生间没有和谐的交流,学生间缺乏正常的交往,使得胆小的学生与集体隔离。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品质、人际交往能力以及道德情感等都受到抑制,造成学生精神紧张,甚至互相攻击。放任型的教师会置身于学生的活动圈外,对学生不产生任何影响,教育目的、教育要求不能在学生的群体活动中体现出来,学生的行为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民主型的教师能有效地建立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教育影响有效地渗透在群体心理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都能正常发展。因此,教师的领导方式对班风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家指出,教师作为班级领导者,应起两种作用:一是促进作用,促进师生间的统一和合作,促进班集体建立起适合社会需要的行为准则;二是维持作用,让学生有一个舒适、愉快、安静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培养良好班风需遵循的原则
1.相容性原则
相容性原则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具有一定个性的、独立的人看待,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舒畅、开诚布公、无拘无束的交流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力量。
2.参与性原则
參与性原则是指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与决策,教师不能事事包办代替,管得过多、过死,会使学生受到束缚。事实证明,活动的成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关。
3.活动原则
活动原则是指通过活动来培养良好的班风。波果斯洛夫斯基说过:“在生活中,不论人从事何种劳动,他首先是作为活动者、创造者或创作者而出现的。”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游戏、学习、劳动、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学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将这些规则与交往形式不断变化,加大集体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生对集体的向心力。班主任要注意将各科教学活动、班队活动、课外和校外活动、社会实践和各种劳动都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特点、发展需要相适应,成为真正有效的教育形式。
4.协同性原则
“协同”是指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合作、协调、同步与互补。这就要求集体成员要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团结一致、协调作战。学生的学与玩耍调节适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
三、教师应克服的偏见
1.首次效应
教师在看待学生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响,以免形成认识偏差。
2.晕轮效应
教师在看待学生的时候,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有某方面的缺陷就觉得一无是处,或因某一方面比较优秀而觉得什么都好。
四、培养良好班风的方法
1.加强对学生中“领袖人物”的管理
在班级中,总有一些“领袖式”的学生,他们对班风的建设有较大影响,但不一定都是好的影响。如有些学生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但不守纪律、不认真学习,确实起着不良作用,一些学生是非不分,甚至以其为榜样,班主任一方面要重点对其进行教育,另一方面要削弱他们的影响,大力表扬优秀学生。
2.与学生共同确立奋斗目标
一个班集体只有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才会有凝聚力,才会紧紧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人人为班级增光添彩。
3.重视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班风的形成需要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宣传教育活动,教师要多利用黑板报、教室布置及各种班队活动,创设情境,让正气抬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4.树立榜样
模仿是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良好班风的形成过程恰好是学生模仿的过程,所以要将好学生的事迹及时加以表扬、宣传,让大家作为榜样。同时,教师也要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5.重视第一印象
开学之初,教师要办好第一件事,处理好第一个问题,上好第一堂课,开好第一次班会,搞好第一个活动,力争给学生留下最深刻、最强烈的印象。
总之,良好的班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靠日积月累,需要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