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次生舆情的应对之策

2018-07-12 08:15刘强
人民论坛 2018年16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

刘强

【摘要】当前网络次生舆情呈现复杂、多元特点,造成的社会影响屡屡令当事者和大众关注者措手不及,一旦处理不当将演化成深层次社会危机,给政府对公众舆论的;1导带来新挑战。政府治理次生舆情要从根源出发,加强网络监管、及时辟谣、掌控政府话语权,以降低次生舆情带给社会的影响和压力。

【关键词】网络舆情 次生舆情 应对之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网络次生舆情是在原舆情事件上衍生出的新议题,并由此引发新的舆情。当前,人们对次生舆情的关注度甚至超越原生舆情,这体现了公众更关注意料之外的舆情心态,而网络次生舆情引发的舆情异化,正迎合了人们猎奇心理,从而给原生舆情发展带来震荡和影响。好的网络次生舆睛对事件主体和社会公共利益有利,有助于缓解事态,稳定社会舆论,负面网络次生舆情会带来社会问题。

網络次生舆情产生原因

网络科技助推次生舆情发展。迅猛发展的互联网科技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革命性变化,在改变信息通讯方式的同时,也为公民提供多元表达的机会和平台。普通民众可借用互联网自由宽泛条件,零距离接触媒介自主表达话语,让舆情发展进入新阶段。通过网络平台,网民可自由对主体事件发表意见,在网络平台内部形成“多元意见交流场”,不同信息的添加能快速引爆网络舆情,产生巨大辐射影响力。同时,随着众多网民信息参与和对主体事件的深入挖掘,事件舆情产生分化裂变,网络次生舆情接踵而至。从网络舆情到次生舆情的形成过程中,网络社交媒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舆情信息发源、传播的载体工具。

网络原生舆情处理不当所致。由于公众对网络事件信息了解有限,在想获得事件因果的过程中,如涉事部门引导舆论过程中出现失误,造成主体信息发布与公众获取信息内容相背离时,会激发公众探究事件真相渴望内幕的窥探心理,此时新的舆论引擎会以谣言、网络暴力等方式进入,引发次生舆情。次生舆情所激发的内容大多呈负面特征,更多原生事件被这些“黑暗料理”加工后,会以极快的速度在网络上传播,其颠覆翻转的剧情往往引发网友质疑和不满,使本该趋于缓和的网络舆情被逆转失态化。次生议题不断出现、负面议题在网民中持续发酵,容易引发公众对事件持续关注和评论,容易滋生不良言论,给公众造成认知错觉。

网络名人的意见表达影响网民情绪。在当今网络时代众多网民中,有一批具有超高人气的网络活跃分子,他们的言论常被聚众围观,影响网民思维取向。当网络舆情发生后,如果此时某位网络名人发表对原生事件看法的评论,就会立刻被网民关注,在网民中迅速转播,事件也会因此被更多网民关注,成为热点。在这里网络名人因点评原生事件也是次生舆情形成的因素节点。此时的网络名人作为网络次生舆情引导者,对事件主体的公共形象发展方向起到导向作用。如2016年“罗尔事件”原本因病痛需要救助的女孩,在舆论事件中被多次反转,其身份也在被同情和被指责中反复更迭,即使在死亡之后,善款退回一系列后续事件也在多名网络名人的言论观点中引发次生舆情,对舆论走向产生影响。

完善法制空间建设,建立对网络次生舆情多渠道、多层次辟谣机制,加强检测管控治理

完善法制空间建设,促进信息道德、培育信任文化。随着网络空间生活日益成为网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它也成为网络舆情和网络次生舆情的高发、多发地。因此,有必要将网络空间治理纳入社会治理范畴,加强对网络空间监管力度和法制建设,有效制约、引导网民网络行为,明确网民在网络空间的法律责任和行为规范。对利用网络功能进行违法犯罪的活动要坚决打击,净化网络空间维护网络监管权威。加强网民对网络信息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共识认知,要在网络空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结合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传递爱心和正能量,摈除危害社会治安和人身健康的网络色情、暴力因素,降低网络舆情发生。网络的发展和管理需要网络空间内所有公众自觉维护网内公约和价值共识,同时要通过理论和法律进行系统规范,为网络空间治理提供安全保障。

相对于网络次生舆情而言,所有舆情发生来源于社会,为有效治理舆情和次生舆情,我们必须从社会基础开始,改变公众对政府不满情绪和负面印象。同时帮助政府树立良好形象。由于政府形象构建来源于政府公职人员,其日常工作中与民众接触时的言谈举止等工作作风必须整顿,要转变传统公职人员思维,树立公仆意识。为重新获得公众信赖,树立良好政府形象,政府要把握机会与公众互动,形成真诚友善、快捷的工作作风,以正能量维护政府形象,消除民众与政府间矛盾隔阂。将政府塑造成民众认可信任的政府,从根本上扭转民众对政府偏激看法,抑制负面网络次生舆情的出现,为政府塑造有效引导社会舆情话语权奠定基础。

政府建立对网络次生舆情多渠道、多层次辟谣机制,加强检测管控治理。网络次生舆情带给网民更多新鲜信息,导致其传播更迅速,如不及时对其进行管理,将酿成更严重的后果。为此,当网络次生舆情发生后,政府要通过各种通信手段,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及早辟谣,短时间内终止网络次生舆情的蔓延传播。对于向公众公开的事件信息要详实,对热点事件的解释要言之有据,政府要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做好调查并向公众发布新闻,要郑重不能随意,发布新闻渠道要多元化,以保证覆盖范围全面性,从而增加新闻公开效果,第一时间对谣言做到回击。

当前,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发的社会问题十分看重,对网络次生舆情带来的各种影响在做有效评估和应对,但从解决方式上看,方式方法陈旧、模式单一,这些过于僵化的措施容易引起公众反感和不信任。特别是当网络舆情出现负面影响时,政府晚介入会造成处理不当、不及时等语境尴尬局面,这会使公众认为政府不作为,而事件的负面次生舆情调查结果又往往会让公众认为政府在隐瞒事实,暗箱操作,这些对政府不利言行都会加剧负面次生舆情的发展传播。由于网络舆情的发展往往符合公众合理想象,次生舆情引起复杂多变的反转情节比原生舆情更难预料,其隐藏情节更隐蔽,每当被爆出都会颠覆很多人想象空间。为准确预判舆情在网络公众中的发展可能和衍生方向,政府网络管理机构应建立完善社会舆情监督评价体系,利用网民登录网络留下的个人信息,利用大数据整合分析技术,获取公众对舆情观点和态度,感知次生舆情发生时间节点,在短时间内提前预判并为政府提供舆情状况,了解公众对事态发生后的观点和诉求,有针对性地制订合适应对方案。

有效掌控话语权,合理引导解决次生舆情

信息传递不唯一是网络次生舆情衍生的重要因素,政府要及时通过多媒体将准确信息处理传递给公众,才能有效缓解次生舆情事态危机。首先,政府对舆情要积极介入,快速梳理第一手信息,以免陷入舆论被动。其次,争取短时间内利用信息网络发布事态信息,树立权威性,以免延迟发布造成被动局面。最后,政府提供的信息要真实、全面、完整,杜绝纰漏,以消除流言生存空间。在政府全面介入过程中,要注意自我表达形式,杜绝传统说教,以平等态度与民众沟通交流,做到有礼、有据、有节,把握分寸注重情感。

由于次生舆情与原生舆情关系密切又存在竞争,政府、媒体要积极寻找两者沟通立足点,巩固二者合意空间和信任关系,政府与媒体引导舆情热点和变化方向,使政府获得掌控话语权时机,这样就能以政府为主压制、消除网络次生舆情发展势头,以权威信息疏导民意,帮助政府顺利解决次生舆情事件。

(作者为山东科技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讲师)

【注:本文系2015年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网络舆情与地方政府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QDSKL1501063)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靖鸣、江晨:《网络次生舆情形成的影响因素》,《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5期。

②郑智斌、宋微:《次生舆情的成因及其应对》,《当代传播》,2017年第5期。

责编/孙娜 美编/王梦雅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研究
微博问政与回应中的政府形象塑造
试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方略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特点及研判机制思考
网络舆情编辑能力构成因素浅析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